32
浅析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重构
——以某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
杜紫薇
(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在有多种选择的条件下,对新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媒介不择手段地攫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大众传媒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传媒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公信力的下降使得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引导作用逐渐式微,使得大众与媒体背道而驰。文章以北京某幼儿园事件为例,解构与重构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分析当下媒介公信力缺失现状,并进行反思,试图探索媒体公信力重构的道路,使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发挥更大更好地作用。
关键词:传媒公信力;媒介失范;幼儿园虐童事件;公信力重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032-02
收稿日期:2018-03-15
作者简介:杜紫薇,女,西北民族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
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将大量的信息以专业化的形式、以点对面的方式传播给广大受众,而受众会选择性地将一部分信息作为交流、讨论的议题,这些议题的设定为相应的舆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大众传媒是舆论的重要载体,将分散的意见、态度、情绪汇总成为体性意见的表达,继而上升成为公共舆论,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性。因此,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关系是互动的。当下,如何促进大众传媒在公共事件的报道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媒体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但是,近年来,媒体为了追求注意力经济,致使虚假、不实的新闻层出不穷,新闻寻租事件丑闻不断,以及大量的舆情反转事件让大众在公共议题中迷失,人们似乎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或者如何相信大众传媒的说辞,大众传播媒介的公信力已经降到了冰点。而媒介公信力的缺失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的引导效果不能如愿,甚至会产生与期望相反的结果。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不能在新时期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宣传工作也就不能有效地展开。
一、什么是媒介公信力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credibility ,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任,并接受质询。媒介公信力则是大众传媒为受众所认可的标志,也是衡量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社会影响力等的重要标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只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1]
这就要求大众传媒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必须要真实、客观并且及时地向公众发布信息,妥善使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同时,在政府和大众之间相互通达,形成通道,赢得公众的
信任。媒介公信力,是对媒介自身工作的审视,也可以表达受众对媒介的接受和信任程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子集,起着沟通社会系统各部分作用,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发展逻辑和规律,而媒介公信力决定了它是否能保持自洽,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有效作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体的公信力是社会影响力、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更是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18”讲话中,提出的新闻和宣传领域创新的最终目标:“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大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这与建立媒介公信力的探索道路不谋而合。
在我国,做好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的、忠诚有力的“耳目喉舌”,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体所必须担负的
责任。大众对于媒介的信任,也是对于媒介政治身份的认同和信任。如果大众媒介的公信力缺失,除了丧失经济效益之外,也会导致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危机。因此,有必要树立起媒介公信力,以做好政府与人民之间紧密的粘合剂。
二、幼儿园虐童事件透露大众传媒公信力透支现状
2017年11月12日,北京某幼儿园被爆虐童事件。“遭老师扎针、注射液体,还喂孩子吃白药片”,这些触目惊心的字眼,在微博等社交媒体迅速酝酿发酵,但大众关心的事件却迟迟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解释和回应。
11月28日晚,北京市公安局通报幼儿园虐童事件调查结果:幼儿园教师刘某某因为虐待儿童被刑事拘留。结果一出,质疑之声在网络上此起彼伏,公众质疑各个幼儿园聘用
教师的标准、幼儿园日常的监管工作、涉事班级监控视频存储硬盘损坏的真实性等。
此次事件中,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机关的怀疑与不信任除了某些别人用心者的挑拨之外,还暴露出长久以来政府公信力遭受困境的问题。政府公信力长久遭遇滑坡,恰逢幼儿园虐童的这一涉及每个人利益的事件,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在这一事件中集中迸发而出,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关晓彤工作室回应网传爆料事实上,公信力遭遇困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大众传播媒介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传媒公信力下降的原
因主要有:首先,虚假信息的干扰。一些媒体为了赢得实际的经济效益,不惜制造虚假新闻以获得轰动效果,因此造成了大众视线混淆的情况,导致受众对媒介整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其次,网络媒体的兴起削弱了媒介的公信力。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微博问政”现象在网络上普遍出现,借助微博平台提供民众公共议题参与的机会,使得公众参与公共议题的热情一时高涨。同时,网络媒体中不乏蓄意炒作的现象。网络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存储和传播空间,社交媒体平台上负面信息超载,内容中充斥着噪音,不能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甚至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再次,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存在缺失,我国新闻从业者低龄化趋势凸显,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导致媒体的生态格局会发生改变。如果媒体一味追求窄众化,迎合一些人的猎奇心理,热衷于捕捉非社会主流方面的细枝末节无限放大,那么在新闻事实的报道中会产生倾向和偏差,观众对大众媒介的角期待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了部分公众对大众媒介报道的排斥。
最后,当前公民意识不断觉醒,而公众表意途径不清晰、不成熟,导致公众空有一腔热血无处释放。当涉及公共利益案件的发生时,民间舆论场众声喧哗,却很难有一个实现政府与公众平等对话的平台和协商机制,导致沟通不畅,甚至是沟通无效,这样的情况也很容易导致公民与政府、媒体间的信任被瓦解,使媒介的话语权式微,媒介在文本中暗含的旨意得不到充分的解读和情感认同。
三、大众传媒公信力的解构与建构
可以看见的是,公众对于公共议题具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和积极性,这对于大众传媒工作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打好一副牌,还需要大众传媒的努力。
公众在选择接触媒介的时候,往往是凭借自己对媒体的既定评价,来决定对于媒介所传达的文本表现出信任或者怀疑的态度,而评价源于媒介长期以来树立的形象。受众在接收到真实可信的信息时,会在媒介的使用次数上有明显的增加,从而逐步树立起对媒介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因此,在当下,媒介公信力的下滑,是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的,大众传播媒介亟需重塑媒体公信力。
1.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优化信息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正在不断地刷新,许多新闻媒体为了率先消费信息、博得大众的眼球,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长此以往,媒介的公信力会在消费新闻中被浪费。因此,媒体自身需要洁身自好,强调道德自律,清除虚假新闻、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素养,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必须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信息产品进行优化,为受众呈现真实、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同时,要避免新闻道德的失范问题,大众媒介应当合理地满足公众对于媒介的角期待,成为社会的瞭望哨,提供真实、专业的新闻报道,从而有效提升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引导力。
2.引导和规范新兴媒体,建设监管长效机制
大众传媒已经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需要一个他律的体系来维护市场秩序。在引导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时,政府需要实行新闻法制建设,加强和落实前期新闻审核制度、后期新闻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受众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除了主管部门对媒体的监督,在媒体行业内部也需要进行互相监督,以及人民众对媒体的监督。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媒体的监管力度,比如,国家网信办正式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这些无疑是在强化监管、加强执法,保障传媒市场良好秩序,改善大众传媒生态环境。
3.积极开通反馈板块,实现政府与公众平等对话
在对公信力进行重塑时,可以通过“信息补偿”[3]的方式实现。实现信息补偿机制,有两个着力点,即对于需要强力推出信息来巩固公信力基础的环节应当采用建立信息源方式,对于需要缓解现有社会矛盾、重塑平衡对话平台的环节应当采用建立信息平台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民众有意愿表达的时候,给予其相当的参与、表达机会,并且在其中进行沟通和引导,实现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并不知道真相会如何从迷雾中姗姗而来,但大众媒介必须要有力的介入、积极作为。
四、结语
在这个传媒公信力已经成为稀有资源的时代,重塑公信力对媒介本身、社会公众、政府机关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因素非常广泛,并且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大众传媒公信力的重塑,需要新闻宣传部门、新闻传媒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政府、公众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在政府、媒介、公众之间搭建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让媒介真正成为信息的通道,让民众有意愿说话、有渠道表达。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媒体在推进新闻融合改革、创新传播内容的同时,应牢牢掌握“策划、编辑、审查、播出”四种权力,做好新闻源及事实核查工作,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同时把握好“四力”,即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严格阵地管理,及时发声亮剑,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因此,媒介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传媒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下)——兼论我国大众媒介公
信力的现状与问题[J]. 新闻与写作, 2005(2):11-13.
[2]佚名.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策力把各项改革工
作抓到位[J].党的建设, 2014(9):10-10.
[3]樊灵芝.信息补偿:新媒体时代的政策公信力重塑之道[J].中国行
政管理, 2012(8):33-36.
[责任编辑:传馨]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