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女红”
去年和前年,书法界有一本书很是火了一阵子,叫做《书法有法》。我们今天不探讨书中所论述的书法问题,我们只是要关注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孙晓云先生。说到先生,同学们不要误会了,所谓“先生”,是对于那些先于我们出生者的尊称,后来泛用于学问、道德、阅历比我们丰富的人。如果大家细心的话,就会注意到,称呼宋庆龄女士的时候,用的就是先生这个词。学习书法,懂得一点古人的习惯不是什么坏事。
孙晓云在书法界有很高的声望,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也许有的同学知道这个人,但要提起她的外祖父,知道的人就更多了——就是大名鼎鼎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朱复戡。
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静堪,40岁后更名复戡,原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明代桂王后裔。早年游学法国,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西泠印社、中国书协理事。朱复戡出身名门,十七岁即拜吴昌硕为师,书法、篆刻深得吴昌硕之旨。吴昌硕尝谓其云:“以你才智,应取法乎上,力追秦汉,以迄晋唐,然后融会变通,走出你自己路子”。朱氏最长篆书,除师法《石鼓》外,更博涉商周金文、秦刻石及诏版。行草入手黄道周,
倪元璐,王觉斯诸家,碑习《张猛龙》、《龙藏寺》。
孙晓云自小当然是受到外公指点的了。当记者问到孙晓云先生对书法的认识之时,孙晓云说:
书法让我愉悦,让我躲避了很多名利烦恼,让我获得许多做人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
她觉得,书法就像是做“女红”。过去女子出嫁前,须学缝纫、编织、烹饪、绣花等手艺。浸于女红,则人心平气和。书法练久了就有这样的感觉,殊途同归。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才成就了孙晓云宁静飘逸的书法风格。
“女红”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写作女工。“女红”的“红”应该读做gōng,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一般凡妇女以手工制作这些传统艺术以及制成品,都可以称为“女红”。女红技巧一般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古代评价一个女子,一是看相貌,二是看女红。所以相貌、女红常常并举。大体上分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麵花、玩具等九类。
按照孙晓云的说法,女红就代表了一种女人心态,一种个性,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女性文化,一种训练,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指向。在社会文化剧烈交替的时代,她又是一种寄托,一种怀旧,对男人而言,或许还是一种期待……。耐心,细致,纤巧,敏感,关爱,韧性,负重,创造,生活审美的散布,种族延续的责任,阴阳世界的调和……,似乎都可以在女红中有独特的体现。
在现今的生活中,我们不再需要纺织、浆染、缝纫、刺绣、编结,我们不再需要这些劳动意义上的手工,但我们又确实更需要某种生活的方式,那至少有一种,是可以选择的,就是书法。
在中国古代,男人们对待书法的态度,其实是和“女红”之悠闲、舒适的情调很为相似的。宋·欧阳修《试笔》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也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可见书法的真谛,在于这种轻松的生活态度。历代有为数众多闺阁中女子皆为善书者。今天我们就把视线转向她们。历代(缺元、明)能书女子见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的有:
王愔《古今文字志目》:
皇甫规妻。
李嗣真《书后品》:
谢韫是王凝之之妻,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李夫人犹带古风,谢吏部、庾尚书创得今韵。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妻郗氏甚工书。
凝之妻谢道韫有才华,亦善书,甚为舅所重。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锺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作者注:应为充)为中书郎,亦工书。
先有扶风 马夫人,大司空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以为妻,夫人不屈,卓杀之。
(郗愔)妻傅氏善书,子超字景兴,小字嘉宾,亦善书。
(王洽)妻荀氏亦善书。
(王珉)妻汪氏善书,兄珣亦善书。
(孔琳之)妻谢氏亦善书。
窦臮《述书赋》:
马氏妻刘秦妹。
朱长文《续书断》:
临川公主,太宗女也,下嫁周道务,工篆籀,能属文。
其妹晋阳公主,字明达,文德皇后所生,善临帝飞白书,下莫能辨,年十二而薨。
后有房邻妻高氏,尝书石刻,字书紧媚。盖唐世以书相尚,至于女子皆习而能,可谓盛矣。
赵构《翰墨志》: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晋 汝阴太守李矩妻也。善锺法,能正书入妙。王逸少师之,杜甫谓“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也。
清代书学家厉鹗(1)撰《玉台书史》一卷。专辑历代妇女中工书者为一编,各具一传,并附书迹、题跋,各注出处,征引有据。分宫闱、女仙、名媛、姬侍、名妓、灵异、杂录七门。宫闱收49人,女仙收7人,附尼1人,名媛收104人,姬侍收12人,名妓收33人,灵异收2人,杂录3人,共211人。前后无序跋,亦不分卷,故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疑为未定稿或某长编之一部分。有《昭代丛书》本、《赐砚堂丛书》本、《述古丛钞》本、《说库》本、《藏修堂丛书》本等。厉鹗撰《玉台书史》书后杨复吉跋曰:
闺阁工书,代不乏人。立言家,曾未闻有会辑之者,颇为缺点。今得樊榭先生是编。雅人韵事,良足千秋矣。是编搜罗之备,惟李心水女世说雅可伯仲。彼名媛玑囊,绿窗女史诸书。弇鄙芜浅,恐未能望其项背也。
丙午四月望日震泽杨复吉识
综观我国古代女书法家,代不乏人。但因为当时时代的限制,闺阁中的诗书墨迹,一般多
秘不外传。故而我国历代有才华的女书法家,被埋没而无闻的一定很多,而那些侥幸留下名字和作品的,也势难和男子书法分庭抗礼。今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二、秋胡妻
据宋释梦英《十八体书》记载,早在周代,先秦时期,鲁国秋胡的妻子就以书法著名。据说秋胡“随牒远仕”,外出三年,他妻子在家浴蚕采桑。闲中居然创出一种名叫“雕虫篆”、也叫“战笔书”的新字体.由于“其体遒律,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因此唐代的韦续在《五十六种》书中称它为“虫书”。这是我国有记载得时代最早的女书法家,聊备一格。但其书迹现一不传,我们从传世的《岣嵝碑》,可见这种书体之一斑。
三、皇甫规妻
皇甫规妻,东汉书家,马氏女,皇甫规(2)的继室。扶风(现陕西西安)人,善属文,能隶草书,为皇甫规答书记,张怀瓘《书断》载:
先有扶风 马夫人,大司空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以为妻,夫人不屈,卓杀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载:
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軿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清,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围之,而谓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听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其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县轭,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
汉献帝登位后,董卓虽已贵为太尉,居三公之首,位列朝堂第一,却心犹不足。董卓出身寒微,非士家大族,就想和名门联姻,借以提高自己的家族地位。便物已故度辽将军皇甫规的遗孀,欲娶为妻。马氏虽为寡妇,但年纪尚轻,更善草书,才貌双全。而皇甫规为桓灵时代名将,威震天下。其侄皇甫嵩扫破黄巾,更是当世名将,声名在董卓之上。皇甫规遗孀乃
扶风马氏之女,扶风马氏“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都是凉州名门。董卓如果能娶马夫人,和马家成为亲家,也和皇甫家关系更为亲密,其威望也必然随之大大提升。董卓以軿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为娉礼。哪知马夫人一身丧服来到董卓门前,跪地陈情,辞甚酸怆。董卓下娉如此排场,早已满城皆知,却遭当面拒绝,威严扫地。不觉恼羞成怒,命奴仆侍者钢刀出鞘,把一弱女子围在当中,威胁道:“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马夫人知道不得幸免,站起来大骂董卓乃“羌胡之种,毒害天下”,董卓一声令下,将马夫人活活打死。一场喜事最后终成惨案。
马氏的事迹,在很多古代烈女一类书籍中也有记载。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她的传世书法作品了。
四、蔡琰
蔡琰,汉魏间人。字文姬,又字明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3)之女。生卒年不详。博学多才,好文辞,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丧。董卓作乱时被其部将虏至长安,后于兴平二年又为南匈奴虏归左贤王,居南匈奴12年,生二子。建安十二年,
曹操念蔡邕无后,遂遣使者以金璧赎归,再嫁屯田都尉董祀。蔡琰作品今存五言《悲愤诗》、《悲愤诗》各一篇,以及《胡笳十八拍》。在五言《悲愤诗》里,她备述自己亲历的悲惨遭遇,是对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其余二篇,后人多以为托名之作。蔡琰自幼随父亲学习文赋、书法、音律。书法得其父蔡邕传授,飘逸自然,为后世所赏。又传笔法给锺繇,隶草俱佳。《淳化阁帖》存其草书作品。
苏子美蔡琰16岁时,嫁给河东人卫仲道。夫亡,无子女,又重返娘家寡居。东汉后期,,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董卓专权,把持朝政。拜蔡邕为中郎将,后封高阳侯。后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治死。军阀混战,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妇女一齐被掳到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生活的痛苦。蔡琰为左贤王生下两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
十二年后,曹操也基本扫平了北方雄,迎汉献帝到许昌,后迁洛阳。曹操任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他得知蔡邕的女儿文姬流落南匈奴时,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回来。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但一旦和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分离,更是说不清的悲凉。据传说,《胡笳十八啪》即为此时所作。
蔡文姬回到故乡陈留郡,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屯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即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法当死,文姬蓬首徒行,向曹操叩头请罪,言之悲切,情甚酸哀,见者无不落泪。曹操说:“你的处境是值得同情,可是文状已发,怎么办呢?”文姬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难道还舍不得疾足一骑,去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看在蔡文姬的面上,赦了董祀,并拿头巾、鞋袜赐给文姬御寒。同时又问:“听说你父亲生前藏书甚多,著述宏富?”文姬答:“亡父遗著先前有四千余卷,经颠沛流离,大多散失。我如今能背得出来的只有四百多篇。”曹操大喜,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也可见其才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