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到1977的户籍制度
    1958年到1977年期间,中国实行的户籍制度主要包括“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类型。农业户口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户口,而非农业户口则是指城市居民的户口。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在城乡之间建立了严格的区隔,对人口流动和定居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在这段时间里,农业户口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户口。农村居民在这一时期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够转为城市居民,而且转户需要得到工作单位或者城市居民的担保。这一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非常困难。农村户口
    与此同时,非农业户口则是指城市居民的户口。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等。然而,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也限制了农民进入城市,导致了城市中的大量“无户口人口”,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福利和社会待遇存在巨大差异。同时,这一制度也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1958年到1977年期间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中国政府逐步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城乡人口的流动限制,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