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三龙育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 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山西陶寺、河南二里头等遗址虽然各有特征,但都出土了大型城墙、宏伟宫殿以及精美玉器。这一发现可以印证( )
A.古代各地区交流融合 |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
C.氏族社会已趋于瓦解 | D.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 |
2. 考古学家们发现,原始社会早期墓葬品的差别是极小的,但在后期的墓葬中有些仅有少量的陶制容器或者什么都没有,而另一些则发现了昂贵的家具和珠宝。由此可见原始社会后期( )
A.出现国家机器 | B.农业发达 | C.社会矛盾尖锐 | D.贫富差距明显 |
A.夏朝 | B.商朝 | C.西周 | D.秦朝 |
4. 商王通过某一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成为后世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一种初期形态。这一制度是指( )
A.内外服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5. 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王的统治。在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
A.“天下为公” | 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D.“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
6. 西周时期,只有大宗才有祭祀宗庙的特权,因而各级大宗受到同族子弟的尊崇,形成以血缘亲疏为界限的宗庙等级关系。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井田制 |
7.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舆服是
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
A.舆服制度在不断完善 | B.舆服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标志之一 |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 D.舆服制度与礼乐制联系紧密 |
8. 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下列关于井田制说法错误的是( )
A.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 B.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 |
C.有组织的集体生产劳动 | D.土地不可以流通买卖 |
9.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 B.周王室衰微 |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 D.鲁国与齐晋结好 |
10. 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样貌。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
A.民众渴望国家统一 | 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
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
11.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新郑郑公大墓(春秋时期)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
A.尊卑等级关系受到冲击 | B.礼乐制度得到巩固 |
C.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 D.奴隶社会手工业发达 |
12. 春秋时期较之西周,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大大增加,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以至公田荒芜不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管理松弛 | B.井田制度瓦解 | C.铁犁牛耕出现 | D.生产关系改变 |
13.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富足)人足,志高而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
14. 《论语·八佾》中有一段话,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是说,周朝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由此可知,孔子( )
A.具有改革精神 | B.主张恢复周朝礼乐制度 |
C.反对制度束缚 | D.注重修正统治者的修养 |
15. 以下主张体现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 B.祸福相依,相互转化 |
C.法不阿贵,依法治国 | D.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
16.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 |
B.奖励耕织 |
C.奖励军功 |
D.编制户口 |
17. 商鞅变法在各诸侯国变法中是比较晚的,它是在充分吸收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商鞅把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公布实行,另外还增加了连坐法。材料说明商鞅变法( )
A.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B.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C.顺应了民意 | D.借鉴与创新并举 |
18. 秦王嬴政经过10年征战,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据下面的秦灭六国示意图可知,秦灭六国的策略是( )
A.先强后弱 | B.远交近攻 | C.诸侯会盟 | D.先南后北 |
19. 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比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因此被组织成一台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 B.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 |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 D.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 |
20.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 B.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 |
C.法律的严苛 | D.对农业的重视 |
21. 农历一月古代的时候本来叫“政月”,秦朝为了避秦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的读音也改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B.皇帝独尊 | C.权力制衡 | D.皇位世袭 |
22. 秦代设一官职“掌副丞相”、“掌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纠察之任”。该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 B.中书省 | C.廷尉 | D.郡守 |
23.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不能)禁止。”秦为解决这一问题制定了( )
A.皇帝制 | B.井田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24. 在2002年,湖南出土了38000多枚秦简,其中多为江陵县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文书内容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仑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这些秦简可用于证明秦朝( )
A.地方出现割据势力 | B.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
C.县级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 | D.刑法极为严苛 |
25. 《汉书卷十九上》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有学者推测:终秦一朝,未曾选任担当太尉职务的官员,皇帝才是全国真正的军队统帅。这种做法旨在( )
A.降低军队战斗力 | B.强化君主专制 | C.强化中央集权 | D.增强宰相权力 |
26.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朝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 B.实现国家统一 |
C.彻底消除地方隔阂 |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27. 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要由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这可说明秦朝( )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
C.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 D.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
28. 秦始皇陵工程劳役人员的墓志中标志有死者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由此看出,秦朝大范围的徭役征调( )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 B.推动了国家疆域的拓展 |
C.促进各地区的人员流动 | D.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 |
29.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在《史记》中记载到:“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段记载可以印证( )
A.农民起义的过程 | B.农民起义的结果 |
C.农民起义的原因 | D.农民起义的影响 |
30. 有人曾风趣地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等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这些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为读书人打抱不平 | B.秦朝暴政,民不聊生 |
C.六国贵族暗中引导 | D.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秦孝公在位期间主持了变法。其变法内容之一是“废井田,开阡陌”。时值孝公十二年,秦迁都于咸阳之际,曾将城市和农村进行重新划分,变成了四十一县(也有史料记载为三十一县)。在百姓中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之内互相纠察告发。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商鞅大力推动变法使他树敌无数。秦孝公死后,商鞅就立刻被抓入狱,最终死于车裂之刑。
——摘编自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商春秋战国》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归附),获楚、魏之师(军队),举(攻取)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并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嬴嘉丽《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
材料二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 郡县制度的推行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
中央通过郡县控制地方,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郡县受中央管辖,易避免对立和叛乱,故柳宗元说:“有叛国而无叛郡”,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镇压奴隶主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分裂活动……秦灭六国之后,公元前214年在东南沿海及两广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在北方驱逐了匈奴,在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广大地区,设置三十四县,重置九京郡。在新置郡县的同时,又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前往充实,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秦以后,郡县制度一直承袭下来,如隋以前的州—郡—县三级制,唐的道一府——州—县四级制,明的省—-府—州—县四级制,基本上都是沿袭秦的郡县制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