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空调制热半天没反应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3—6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要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小班孩子刚入园,还没适应新环境,习惯规则也没能形成,他们常常状况百出,问题也是接踵而来……
镜头一:
“收玩具了,玩具宝宝要回家了。”张老师提醒着孩子们收玩具。豪豪、潇潇、希希好像没听到,还在自顾自地玩着;桃宝、跳跳、姚尧一听,赶紧把玩具一放搬起了椅子;果果、沐然、涵涵、威威几个“啊,啊,啊”地一边叫着一边把雪花片、管状积木胡乱地扒拉着,掉得满地都是;翕翕端着珠子的篮子转了几转,最后送到了益智区的柜子里;左左拿着剪刀问我:“这是放哪里的?”
分析:
孩子们刚入园,由于年龄小他们对于事物概念模糊不清,以感性认知为主,缺乏自我控制情
绪和行为的能力。除了几个上过托班的孩子,其他大部分孩子对于整理物品没有具体认知和意识。都经过了解,父母普遍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样样事情都代为包办。有的家长即使提出整理的要求,但看到孩子那笨手笨脚整理的样子,也会感到不耐烦,边唠叨边替他整理。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依赖心理,事事甩在一边等别人去做,没有责任感。
策略:
《指南》中建议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为了让孩子们养成主动收拾玩具的好习惯,我们进行了以下措施:
1.拍下收拾玩具的照片、视频,让幼儿观察并发现其中的问题。组织他们一起讨论:玩具回不了家怎么办?为什么要把玩具送回家?等。通过每天看照片、看视频、一起讨论,孩子们知道了收拾玩具很重要。
2.老师做好榜样,对班级里的物品都要固定位置摆放,让大家都知道物品摆放的固定位置,
并且三位老师们都遵守“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3.鼓励能收拾玩具的幼儿,即使是老师要求之后做到的,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其他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
4.阅读绘本故事《收起来》、《全都收拾好》等,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
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
5.开展一些小游戏,如“玩具宝宝回家喽”、“我会送”等,通过有趣的形式提高孩子们收拾玩具的兴趣和积极性。
6.通过、一起长大网、班级网站等向家长们解释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意义,推送家庭培养收拾整理习惯的文章、绘本,交流孩子在家收拾整理的情况,鼓励家长树立好的榜样,充分放手。在家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林允百度百科
镜头二:
收玩具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开始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玥玥把水彩笔放到了橡皮泥的篮子里;六一把益智区里的拼图送到了科学区;建构区里的晨晨把积木全堆放在一起,立的躺的都有;娃娃家里的多多、周周、小宇把娃娃放到了桌子上,锅、碗、菜等玩具胡乱的放在了一起……六一跑过来说:“老师,这个玩具的家在哪儿啊?我忘记它的家了!”跳跳和许博送玩具的时候,发现装玩具的篮子总也放不进柜子里。
分析:
经过前期的引导,孩子们现在已经有了收拾玩具的意识,在听到收玩具的指令后,他们能及时地收拾自己的玩具。但他们没有掌握收拾整理的方法,不知道拿的哪儿的放到哪儿,只是把玩具放到了篮子里,并没有关注收的对不对。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和机械注意占优势,他们拿的时候可能记得的,但玩过之后再送就忘记了。教室里玩具的篮子有两种,一种大些一种小些,小的篮子随便怎么都好放,但大的篮子只能竖着放,横着就放不进去,有的孩子们在送的时候并没有观察到这一点。
策略:
《指南》中建议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收拾整理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以下措施:
1.引导幼儿认识活动室里的各个游戏区和游戏材料,组织他们讨论“怎样帮助玩具宝宝回到自己的家呢?”。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成班级规则,大家共同遵守。
2.阅读了绘本《小兔的玩具店》,让幼儿知道根据一定的标准给玩具分类并摆放整齐。
陈坤的老婆照片3.参观大班哥哥收拾玩具,请大班幼儿介绍收拾的经验和方法。
4.给玩具分类,根据萌萌的提议:像大班一样把玩具的照片贴到柜子上。这个方法提高了收玩具的效率和质量,孩子们收拾的明显快多了,送错的情况也少了,他们还能对着照片进行检查。
5.引导幼儿观察篮子和柜子,发现其中的秘密,并讨论摆放的规则。
国庆诗歌朗诵词6.引导家长在家也给孩子准备一些收纳工具,贴上相应的标记,方便幼儿取放。
镜头三:
今天收玩具的音乐一响起,希希又撅起了嘴巴,和旁边的姚尧说:“我不喜欢听这个歌。”过了一会儿她捂着耳朵对我说:“老师,快关了吧,我不喜欢听。”
前赤壁赋翻译分析:
以前收拾玩具都是老师喊一声“收玩具啦”,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在一定时间内收拾好的习惯,我们改用了音乐提醒。音乐是我们选的《玩具进行曲》,可自从选了音乐之后,希希的反应就有点反常,一听到音乐响起,不是捂着耳朵就是哭着要抱抱。孩子特殊的行为背后肯定有原因。
策略:
班级游戏区域有几个,但每个区域收拾的情况却不一样。针对具体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逐区收拾。
pain建构区和娃娃家的问题最多,每次花的时间也最长。我们就先从这两个区域着手,组织幼
儿讨论问题:积木怎么分类?娃娃家的玩具怎么分?区域里人太多,玩好了没人收拾怎么办?等。
2.讨论制定规则,提高收拾能力。
我们通过看视频照片讨论,孩子们想到,积木可以按形状分类,再贴上相应的照片标记;娃娃家里的玩具可以根据用途来分;区域里要规定玩的人数,建构区只能有四个人玩,娃娃家只能有五个人。分不清几个人进区了怎么办?建构区戴手环,娃娃家戴角牌就解决了问题。讨论的这些问题都变成了班级公约里的规则,大家一起遵守,收拾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3.开展有效的收拾评价。
区域游戏结束后,我们都会组织幼儿对整个区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通过集体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交流、分享、讨论收拾玩具的经验,让幼儿看一看、评一评、做一做,从操作到表达都有思维参与,这样有效的评价不仅发展了幼儿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在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了完整经验的整合。
4.在家里出现收拾问题的时候,也鼓励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制定一些规则。和孩子比赛收拾,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些合理的要求等。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通过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得发展。他们从“不愿收不会收”逐渐变成“我想收我要收”,从“争玩具抢玩具”到“大家一起玩”,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责任心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提升。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日两日,而在于长期坚持。让一个习惯带动另一个习惯,真正做到教育无痕,成长有迹,最终使孩子们成为一个
具有责任感的自我管理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