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焦虑及缓解研究
收稿日期:2018-04-24
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下大学生道德焦虑的缓解策略研究”(Q2016-10)作者简介:李泳(1990-),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大学生道德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焦虑是人类个体不可缺少的一种情绪状态,
但是当焦虑的唤醒水平超出一定范围就会产生不良效应。叶克斯·道森定律明确指出人在中等水平的焦虑时能力发挥效率最高。在近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传统道德规范难免饱受冲击和异化,大学生道德焦虑的情绪日益明显。因此如何纾解价值文化变迁给大学生道德心理带来的焦虑紧张感是高校德育需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从内容上将道德焦虑界定为“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产生的“良心谴责”、“内疚感”、“羞耻感”等情绪体验,概念中仅仅把个体思想行为与社会道德的矛盾作为焦虑的诱因明显不能全面揭示其全貌,如“欲行善而不甘”的焦虑明显属内在价值信念间的相斥。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道德焦虑即大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观念觉察到变化剧烈的外部道德环境或其内在不协调的道德状态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面对矛盾纠结的心理人们共性的表现为谋求心理平衡和协调的恢复,具体的方法有增加新信息、改变矛盾中的认知、情绪启发触动态度改变、改变行为进而协调认知几种。这种基于增加或改变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以缓解内在失调的过程完全适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态度改变的理论。本文用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对大学生道德焦虑的德育有效过程进行解析和探索。首先,要概述大学生道德焦虑的现状。
一、大学生道德焦虑的现实表现
1.道德认知焦虑。道德认知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富有和道德行为自觉的前提。对大学生而言,道德认知的来源无外乎接受已有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大脑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反应、认知两种路径。简言之,即学校思想道德理论课和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听、所想。就此,结合目前高校德育实际,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面临诸多挑战。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变迁并没有对思想道德教育这种人类价值成果的传承起到预想的效果;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也夹带着异质的价值信念充斥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多元文化,学校和社会欲倡导的价值信念无法明晰、深刻地呈现给大学生,价值多元,道德两难,最后黑白颠倒,引起道德认知上的焦虑。
2.道德责任焦虑。谈及责任,不能剥离开自由而行无自由、无节制、无边界之责任。责任与自由相争焦虑便不可避免,对此,《焦虑的意义》中早已言明:“人因为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无限,所以是焦虑的。自由与有限并存的吊诡情景,使人生而焦虑。”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必然担任着道德责任主体的角
在面对价值选择多元化、大学生需求多样化、社会化延缓的时代现状时,难免发生实现超我价值的责任成了束缚本我欲求的牢笼或道德能力不堪社会的需要的困境。于是,道德履责能力有限或者受需求欲望的阻隔便使落实道德责任“无的放矢”,焦虑随之产生,比如:欲行善而不甘;欲行善而不能。
3.道德惩罚焦虑。《左传》中教诲“人谁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警句千年流传恰恰说明人在犯错有过后很难简单地“过而改之”就罢了,而往往要承受自己良心、社会舆论等等的警示甚至惩罚。因道德文化多元冲突、本我欲求压制超我当代大学生难免做出不道德的判断、选择和行为。当不道德的认知判断和选择发生,纵使没有不道德行动带来的不良后果,大学
李泳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摘要:身处社会转型期,受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趋势的影响,道德环境剧烈变化,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焦虑、道德责任焦虑、道德惩罚焦虑、人生价值焦虑等道德困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本文以霍夫兰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为叙事工具,分析了高校德育场域中道德
焦虑未解难纾的问题所在,并提出通过改善德育环境、增强道德信奉、促进道德移情、优化道德目标等缓解道德焦虑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焦虑;成因;缓解策略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239-02
Research on Relieving Mor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LI Yong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Guanghan,Sichuan 618307,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marketization,informa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moral confusion,such as moral cognition anxiety,moral responsibility anxiety,moral punishment anxiety,life value anxiety and so on.It has affected the health an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seriously.With Hovland's attitude change-persuasion mode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moral anxiety in the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roposes to r
elieve the moral anxiety by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moral belief and promoting moral empathy,etc.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moral anxiety;origin;mitigation strategy
广汉飞行学院招生生也会为可预见的外在责罚和愧疚而陷入道德焦虑。
4.人生价值焦虑。人生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或行为活动对于作为主体的个体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的现实效应的统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安全层次的基本需要绝大部分已能够得到满足,而属于发展需要层次的爱与归属、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是他们生活学习中起支配地位的需要和内在动力。由于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课程安排较疏松、整体生活学习方式较自由,故很多大学生因为缺少生活规划且无丰富的爱好等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各种需要,当自己日常生活的内容缺失了价值意义大学生便对自己社会角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和不安。
二、大学生道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道德焦虑的本质是道德心理的失调,态度改变是人原来持有的态度与外在存在差异,差异带来压力引起内心冲突,为减小这种差异和压力人们发生态度改变或维持原有态度。从心理机制上看,态度改变在道德焦虑缓解进程中适用性较高。理论中涉及的说服者信息、情境和作为说服对象的目标靶与道德焦虑缓解过程中教育者、教育措施、受教育者三要素一一对应。根据态度改变理论的观点,我们从德育环境———“外部刺激”、道德信奉———“目标靶”、道德移情———“干
预过程”、德育目标——
—“结果”四个环节解析缓解道德焦虑的路径。
1.改善德育环境,发挥对道德信念的强化作用。德育环境中教师、校园文化、制度规范等的优化改进对道德信念的协调一致有调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比如学校历史、人物事迹、物质文化等道德功能的开发对道德认知、情操和行为有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包容开放的校园道德环境势必能减轻学生的道德紧迫感,能增进学生的道德示范自觉。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说服者是德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德育的实效如何及大学身道德焦虑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与德育教师的外在特点、内在个性、内容选择、方式方法有密切联系。学校和教师自身应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利用培训和奖励制度提高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权威提高道德教育的说服力。
2.增强道德信奉,培养道德焦虑防御能力。道德信
奉和道德免疫力的培养对完善和坚定大学生个体的
价值信念系统有重要作用,价值信念系统的稳固能有效防止外在道德环境动荡或异化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自身已有价值信念系统的冲击,从而有效减轻道德焦虑的发生。教育者要督促学生对道德信念的语言承诺和实际行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义务,通过合乎道德行为的出现和保持进一步坚定已有道
德价值信念或引发对不道德信念的态度变化。另外,还要通过预防接种和实践磨炼两种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免疫能力。
3.促进道德移情,增加对道德的亲和力与倾向性。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注定了他们情绪心理上的敏感性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对积极向上的人、事物、观念上也表现在对消极糟粕的上面。合理用好大学生情绪情感的迁移对道德焦虑的缓解有增效作用。德育教师言行一致真诚有趣打动人心、德育内容专业权威诱人探知、德育情景生动有趣动人心弦都会通过启发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引起他们对相关道德价值有更贴近这一情感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形成对道德信念的自觉与认同。
4.优化道德目标,保持道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道德本身兼具现实性和超越性,它是对人类价值成果的总结论述,同时又对现实生活有约束和制约作用。因此,道德目标的确定就要顾及到超越和现实两个属性,不宜过高而让人望而生畏,也不能过低而与法律底线混淆一谈。高校道德目标只有设定到“跳一跳就能够着”的层次,并将这一目标与大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保持德育过程与目标的一致。根据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学生体设置不同层级的道德目标,通过细化、量化的道德阶段目标提高目标的实现可能,让学生在道德感的成就体验中树立向往真善美的价值信念而免受“高不能低不敢”的纠结和焦虑。
参考文献:
[1]陈新汉.论人生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2]阚乃虎,王有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进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J].教育探索,2010,(12).
[3]董巍.态度改变一说服模型的理论传承及其简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4]曾建平,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学之简略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