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0年毕业于原华东政法学院(后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系),却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上海市戏曲学校,从事戏曲艺术研究、管理和教育工作。因长期担任校长秘书,我一直跟随俞振飞,后来由俞振飞推荐调往上海昆剧团任副团长。1991年6月14日他生病时,还让我与李蔷华陪同他到华东医院住院,直到1993年7月17日停止呼吸。屈指算来,我和俞振飞相处俞小凡个人资料33年,跟随他参加的一些重要活动至今都历历在目。如今虽然他已驾鹤西游,但他俊秀儒雅的形象、潇洒倜傥的风度、伟岸睿智的风采、温文尔雅的做派、虚怀若谷的胸襟和豁达开朗的性格等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作为学者型的昆曲泰斗、京昆大师,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功底磁实、表演出神入化、学识渊博深邃,他为人谦和坦荡、尊老扶掖后代、处世淡泊名利和慈祥平和可亲的高尚品质永远留驻我的心田。
俞振飞的艺术功底
俞振飞出生于1902年7月15日(农历6月11日)苏州义巷,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宦之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末代的武将,受过封禄。其父俞粟庐因不满官场辞职后,专事潜心研究书法和昆曲,成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清曲家,被誉为“江南曲圣”。他自幼受到父亲严格家教的熏陶,从5岁开始,其父教他识字,写毛笔字,又先后读了《论语》和《孟子》以及《古诗19首》等书。9岁开始上私塾,并潜学四声音韵,在唱曲中掌握咬字、发音和润腔。其父俞粟庐也是个著名书法家,俞振飞从小在他父亲指导下,练习书法,尤其是让他学习大书法家董其昌、赵孟頫的行书。俞振飞最终酷爱的也是秀丽飘逸的行书。俞振飞从14岁开始学画,先拜近代著名大画家陆廉夫为师,三年之后又拜上海另一大画家冯超然继续学画。其父经常带他到裱画店和碑帖店,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古代名人的书画,也学会了装裱字画的常识,10岁时俞粟庐还带他到时任上海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家里鉴赏书画与文物,使俞振飞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可见,俞振飞的文化底蕴深厚磁实,诗词书法音乐美术样样精通,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可多得的奇才。
最终决定俞振飞一生的还是昆剧和京剧。这更是家教与家传熏陶的结果。俞振飞6岁开始随其父俞粟庐学唱昆曲,那时他父亲教儿子每支曲一定要唱上三五百遍,且唱得滚瓜烂熟不准有丝毫差错。于是从6岁到19岁,俞振飞随其父唱完了《纳书楹曲谱》一书中所有曲子
两百多出。在一次曲友同期唱曲中,俞振飞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一曲未终,便赢得满堂喝彩。这时其父和曲友才惊奇地发现俞振飞竟有这么高的天赋和艺术表达力。从此,俞振飞成了继承俞粟庐昆曲正宗唱法的唯一传人。
俞振飞先是学习昆曲,主要是清唱,名曰“清工”,之后又先后拜名师沈锡卿、沈月泉和程继先等为师,学习昆剧和京剧。学习之后登台演出,称为“戏工”。那时老师教学极为认真严格,一丝不苟,俞振飞也勤学苦练,每天从基本功练起,打靶子、拉云手、踢腿和下腰等等,接着再学戏,结果师承名师技艺,学了不少戏。14岁那年,他在苏州演出昆剧《望乡》后,俞粟庐高兴地说:“没想到儿子登台演出的扮相、台风是那么好,身段、动作是那么美。”俞振飞20岁那年第一次在上海舞台演出昆剧《游园惊梦》《跪池》和《断桥》,初露头角,就获得上海观众的一致赞扬。从此,俞振飞成为把昆剧历来就有的“清工”与“戏工”熔于一炉最为成功的人。1931年,俞振飞30岁拜师下海,在当时的北平舞台上第一次亮相正式挂牌唱戏,演出效果,令人刮目相看,观众盛赞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表演细腻、感情丰富”,梨园界行家更是夸赞他“身上有书卷气,是一种天赋,是一不可多得的人才”。
俞振飞与程砚秋大师的合作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京剧大师程砚秋有一次来沪演出,要一位小生搭档,程派戏迷上海银行家陈叔通便把俞振飞介绍给程砚秋,并邀他与程砚秋合作演出《游园惊梦》,俞演得很出。程砚秋高兴地赞扬俞振飞是个人才,从此,他把俞振飞视作小生的最佳人选。此后,程砚秋每次来上海总让俞振飞跟他合作演出,两人合作默契、愉快。后来他又邀请俞振飞到北平参加自己的鸣和社(后改为秋声社),结果除《亡蜀鉴》《锁麟囊》以外,所有程派名剧他都与俞振飞有过合作演出。程砚秋还深有体会地说:“京戏演员有无昆曲根底,不仅涉及戏路的宽窄,更重要的是涉及修养和气质。”因此,他在演出之余,还向俞振飞学了昆剧《断桥》《水斗》《臧舟》等折子戏。从此,程砚秋与俞振飞成了莫逆之交。
俞振飞与梅兰芳大师的合作
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海一次宴席上,梅兰芳请在座的俞粟庐唱昆曲,当时俞不好推辞,便唱了一支《亭会》的【桂枝香】,由俞振飞吹笛。一曲终了,梅先生便激动地拉
着俞粟庐的手不放,说:“我今天听到了真正的昆曲。”后来又对资深剧评家许姬传说:“过去我在北京听到的不是正宗的昆曲,我想象中的昆曲一定是像今天听到的那样。”还赞扬了俞振飞的“满口笛”。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俞振飞应梅兰芳的约请,到上海思南路上的梅宅拜访。梅先生请俞振飞为他吹笛《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好】两支曲子,两人一唱一吹,配合丝丝入扣。后他又与俞商定,每星期一、三、五到梅家教唱,每次两小时。梅先生学习很认真,收获很大,并赞扬俞振飞的唱腔“讲究吞吐开合,轻重抑扬,尤其重在随腔运气,的确是有传统的玩艺儿。”又说:“俞腔的优点是比较细腻生动,清晰悦耳。”1934年,梅先生再次和俞振飞合演《游园惊梦》《断桥》和《瑶台》,两人合作很愉快,梅先生称道:“俞振飞是一位难得的天才演员。”又说:“俞振飞腹有诗书,在台上儒雅风流,无与伦比,在台上那点儿意思,旁人做不到。”此后,梅兰芳与俞振飞便多次合作演出,包括一度参加梅剧团时期的合作演出,尤其是《牡丹亭·游园惊梦》和《贩马记·奇双会》,包括梅、俞合拍电影昆剧舞台艺术片《游园惊梦》等。成为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并成了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
俞振飞除了与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以及坤旦言慧珠长期合作演出外,还与荀慧生
、尚小云、周信芳、谭富英、杨宝森、姜妙香、杨小楼、萧长华、马连良、侯喜瑞、奚啸伯、郝寿臣、金少山、杨菊蘋、高盛麟、吴素秋、张君秋、宋德珠、黄桂秋、杜近芳、魏莲芳、童芷苓、李玉茹等京剧大师及名伶合作演出。这么多的戏曲艺术大家,都在舞台上与他配过戏,且大都是特邀他的,争相与他合作演出,可见俞振飞的艺术魅力。纵观京昆史,如此跟众多艺术家合作过的至今只有俞振飞一人,也正是因俞振飞在其舞台生涯中长期跟数十个艺术大家合作演出,与高手过招,和名家对曲,才造就了他在京昆剧中所创造的独具特的儒雅、秀逸书卷气的俞派小生风格,此风格的确是无与伦比的,真可谓前无古人能企及,后人恐也难其右。
俞振飞坎坷的婚姻
但是,俞振飞的婚姻生活却是坎坷不平的,也可谓尝遍了婚姻的甜蜜与酸楚。
俞振飞最早有一个互相倾慕的恋人,却被女方父母因门第问题而拒。不幸的是女方的母亲为使女儿与俞振飞断绝来往,竟设陷阱让俞粟庐给儿子俞振飞另外提亲。父亲也不顾儿子
的意愿,当即应允包办,令俞振飞仓促完婚。俞振飞为遵从父命,只得娶了一个没有文化也不相识的妻子。后来,俞振飞在上海昆曲票社中,认识了一个票友,她因与丈夫离婚而为其父母所不容,便到俞振飞。俞振飞无奈,把她带到苏州。其父看她聪明伶俐,又会唱曲,便收她作为俞振飞的二房。但俞振飞经济拮据,她也耐不住清贫,最后私自出走,另嫁他人。
俞振飞的第三个恋人,就是黄曼耘。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俞振飞在北平京剧名家王瑶卿那里学戏时遇到黄曼耘,两人一见如故,黄还主动将家中房子借给俞振飞住,同时请俞为她拍曲。后来相处时间长了,两人产生了感情并同居。而黄的原夫也另了太太到台湾定居。1940年,黄和俞双双回到上海正式组成家庭,从此,黄曼耘也成为俞在事业上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1948年,俞振飞受邀赴香港与马连良、张君秋合作演出,后旅居香港,一度生活难以维系,当时蒋介石曾多次派人动员他到台湾,给予高官厚禄,但他多次予以拒绝。195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让文化部长夏衍出面,写信请他回大陆。1955年初,梅兰芳要拍摄昆剧舞台艺术片《断桥》,也提出要请俞振飞回来合作。最后经周恩来总理直接打电话
给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请他协助安排俞振飞尽快回大陆。对于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俞振飞非常激动,并于1955年4月与爱妻黄曼耘双双回到大陆。不幸的是,黄曼耘1956年患病身亡。他们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是一对恩爱夫妻。
说到后来俞振飞与言慧珠的婚恋,根据当时的背景与环境,概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讲。
首先是以昆剧为情缘。1956年,俞振飞受邀随浙昆到江西和福建演出。言慧珠得悉后,特意从上海赶往南昌,与俞振飞合演了《长生殿·惊变·埋玉》,并轰动了南昌城。此时,言慧珠对俞振飞充满着感情与期待,并萌生了由京转昆、京昆并举与俞振飞合作演出的想法,同时也认为俞振飞也需要一个舞台搭档。
其次,1956至1957年,俞振飞、言慧珠先后被任命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正副校长,这为俞、言的朝夕相处、谈婚论嫁提供了难得的机缘。言慧珠本来昆剧基础就不错,在短时间内很快向俞振飞和昆剧名师朱传茗学了十多出昆剧优秀传统老戏,这为俞、言的合演创造了基本条件,也被人们认为是最佳搭档。此时,程砚秋、梅兰芳均已先后作古,因而俞振飞确实需要重新寻合适的舞台搭档。于是,言慧珠抓住这个机遇,主动追求俞振飞,从舞台搭档
直到生活伴侣。最重要的原因是,言慧珠拥有众多优势——她本是梅派谪传弟子,受梅兰芳亲授最多,影响最大,解放前在上海就曾被誉为“平剧皇后”。是梅兰芳生前最满意的弟子之一。因此,言慧珠成为俞振飞的舞台搭档也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她和俞振飞结婚却有其缺憾,因为俞振飞作为言慧珠的长辈,在舞台上可以合作,但年龄上的差距,势必影响婚后生活。因此,两人结合潜伏的危机也是明显的。
第三是以戏牵情。作为戏曲学校的校长,为提高教学质量,俞、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从1957年到1959年先后组织改编、创排和成功地演出了两台大戏,这就是汤显祖的传世之作《牡丹亭》和周总理推荐的《墙头马上》。而这两出戏都是俞振飞和言慧珠主演的。是他俩把古老经典、现实生活与时代气息紧密结合起来,搞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两台大戏,并先后晋京演出。中央领导刘少奇、周恩来、贺龙、彭德怀、陈毅等都曾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员,田汉还当场赋诗赠予他俩:“墙头马上姻缘好,再霸舞台二十春。”由于两出大戏在北京载誉而归,此时使他们产生了“艺术最佳搭档的共识”。于是,1961年他们正式登记结婚。当年俞振飞59岁,言慧珠41岁,和合百岁,可谓珠联璧合,一度被传为佳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