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生活中重生
【关键词】 语文学习 教育教学理念 生活实践 大语文观念
在语文教学上有这么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原本如此,语文来自于生活,又最终回归于生活。所以,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而且一个人的语文学习也不是从进入学校那天才开始的,更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了,而是随时随地都有语文的学习、语文的运用。今天,语文教学目标在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同时,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强调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打破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厚障蔽”,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重生。
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重要思想就是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衔接。
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堂、各学科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家庭
生活、社会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另一层是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离开生活就成了空壳,或没有实际内容。
反思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比较强调的是语文和生活两者之间的学与用的关系。普遍认为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掌握了语文知识技能,然后再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就可以了,能够读书、阅报,或是写信,或是写点感受、文章、报告之类的足以。因此,一直以来我们缺乏大语文观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并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的敏锐触觉,从中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具备随时随地到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从而养成自觉学习与积累生活中的语文、并成为一种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语文教材与课堂上的语文教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语文学科的吸引力、趣味性。也只有那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植根于生活,才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可惜直到现在,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好。有的教师为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仍然课堂教学坚持满堂灌填鸭式”,使本来充满情感内涵的文章,变成没有了营养价值的苦涩的干馍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上课老师是唾沫横飞,学生是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课能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吗?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处处都闪耀着人
文思想的光辉,直接讴歌了人类的智慧、高赞了人类的品格。可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如果仅有教师的内容分析、字句推敲、结构剖析,而没有对心灵的呼唤、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没有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去想一想、做一做,是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更新我们那种唯书唯师唯一的陈旧教育观和育人观吧,与时俱进,建立大语文观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当务之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离开了生活这个大舞台,单单靠语文老师枯燥无味的语言分析与支离破碎的内容讲解是学不好语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是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养成他们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学习规律、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语文的主动权,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吧。
首先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不再禁锢在屋子里,当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进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和创新的学习,学习也就会兴致勃勃。生活增添了彩,
身心得到了愉悦,语文学习也就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生活成为了语文学习的教材,生活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例子。学生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语文与生活同在
其次让学生观察生活实际。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而又无限广阔的世界,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新鲜事情。因此,只要我们多多留意周围的世界,睁大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会经常有惊喜的发现;只要睁开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就能发现那些能富有深刻哲理、对人们有启迪意义的写作素材;只要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只要对生活中精彩的的片段、典型的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留意,写下点点滴滴的片段材料,制成卡片,归类收集,写上标签,就能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充实自己的写作仓库。这样便会在日后写作时随时选用,从而激活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开阔了自己的写作视野,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避免了提起笔来感觉没什么值得写的,无话可说,或者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一番,小金喜善真有什么往事如烟的感觉,就是写不出。普遍存在不会写详细,不懂得怎么写具体的困惑。其实,这也是因为没有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多倾听、细观察、勤思考、学
会积累语文学习中的生活素材的原因。如果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注意留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就已经是在学习语文了,已经在为课堂上的语文学习积累生活素材了。所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吧。
第三让学生思考生活实际。
OICQ越来越介入到中学生的生活并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时,我们可以举行中学生上网聊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当韩寒的事迹经常挂在学生的嘴边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中学生是能力重要还是分数重要的辩论。当《流星花园》、《我的野蛮女友》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谈资;当赵薇、金喜善、贝克汉姆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组织如何看待我的偶像的课堂讨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又可以编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小话剧。那时,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热情在涌动,大家唇舌剑,你来我往,参与热情之高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教学效果之好也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以企及的。而在这些活动中,自然而然提升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一举几得,我们何苦不这样做呢?
虽然,课堂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生活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是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来说,也必须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作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注重语文课的内外结合,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植根于生活,从而更有生命的活力。
让我们高举起生活、实践的旗帜, 把生活引入语文教学,让语文返回生活的轨道,从而使语文学习得到生活的及时滋养,改变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书面,轻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思想束缚,最终实现使学生既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又积极实践生活,自由、快乐、个性化的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刘国正主编《语文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