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办长师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任长沙县首任知事的姜济寰是徐特立的好朋友,他励精图治,一心大力发展长沙县的教育,计划在长沙县办一千所国民小学。为解决师资问题,他邀请徐特立主办一所师范学校,徐特立一口应允。 
开办学校需要经费,徐特立把目光投向了寄存在善化学宫内的一批硝磺上。当时徐特立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是由善化学宫改建的。这批硝磺是湘岸榷运局寄存在这里的。徐特立到榷运局的局长,征得他的同意后,将这批硝磺变卖了,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
开办之初也没有房子,徐特立就将善化学堂的一些破烂房间腾出来,连同过道走廊,加以修缮,改为教室,房子问题也算解决了。
19123月,长沙师范正式开学,招收了六个班,其中,学习五年毕业的本科两班,学习一年毕业的一部讲习科两班,学习半年毕业的二部讲习科两班,共300多名学生。这所后来声誉远播、人才辈出的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由他白手起家创办起来了。
学校里没有化学实验设备,上化学课只能凭教员讲,学生听不明白,徐特立很着急。一天,他
提着一筐从旧货铺、废品店买来的破铜烂铁玻璃瓶,高兴地对化学教员说:“我今天又买了一筐化学课上能用的便宜货!”在他的指导下,一个虽然简陋但是比较实用的化学实验室终于办起来了。有人问他花了多少钱,他笑笑说:“很便宜,我用的是穷办法。”
为了给长沙师范到一个永久性的地址,徐特立踏遍长沙城,最终选中了城北荷花池的泐谭寺。泐谭寺是一座古寺,但经过战火的洗礼,早已荒芜破败。徐特立决意后,就向长沙知事姜济寰提出申请,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同意将此地拨给长沙师范。
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经费的筹措却越来越困难。为了不让学生失学,徐特立又忍痛把已具规模的全部校舍,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以每月几百元的租金收入,支付学校的开支。而自己的学校,则迁到简陋的城隍庙里,继续维持上课。
就这样,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以及他的精神的激励下,长沙师范历经百年风雨,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至今弦歌不断。
悉心培养“现代的关汉卿”
徐特立对学生关怀备至,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对于家庭贫困而有志向学的青年,总是
给予极力支持和照顾,田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田汉是我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国歌歌词作者,被称为“现代的关汉卿”。他就读长沙县立师范时,曾得到徐特立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1912年,十四岁的田汉考入长沙县立师范本科第一班。田汉自幼丧父,家境极为困难。为了供他读书,母亲也从乡下来到城里,起先在北门外摆了个小茶摊,后来在彭家井替人洗衣,赚取零用。因经济紧张,田汉没钱购买蚊帐,而夏天的长沙,蚊虫特别多,弄得晚上根本休息不好。徐特立检查宿舍时,发现田汉把头捂在被子里,捂出了一身痱子,第二天马上给他买了一顶蚊帐,对他说:“你有困难,要对我说呀!这样子,晚上休息不好,白天怎么能好好读书呢?”
田汉特别喜爱读书,可是没钱买书,只好假日里到长沙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须门票钱一个铜板。为了省钱,田汉常常早餐只吃一个烧饼,留一个铜板买门票,常常一看书就是一整天,连中餐都不舍得出门吃。
徐特立看到田汉爱读书而无钱买书,就把自己在书店的购书折子给田汉,让他去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购书款就记到折子上,年底由徐特立去结账。
田汉爱好文学,喜欢写一些打油诗和剧本,徐特立支持他办起了“窗户报”。当欧阳予倩和春柳社话剧团的部分成员,到长沙文庙排演《热血》《不如归》《猛回头》等新剧时,徐特立带着田汉和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去观看新剧,并鼓励他们大胆写作和排练戏剧。
在徐特立的支持下,在长沙县立师范这所学风好、思想活跃的学校中,田汉恣意施展自己的文学才华,于1912年写成戏剧文学处女作《新教子》,发表在《长沙日报》上。1914年,他与黄芝冈等同学一起编《青年》杂志,并在上面发表了两个剧本。1915年,他仿照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构思上模仿梁启超的《新罗马传奇》,写作了戏曲剧本《新桃花扇》,连载于上海《时报》副刊。田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与徐特立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田汉对徐特立的教导之恩铭记在心,终身不忘。1947年徐特立七十大寿时,田汉特意从上海寄来一首长诗,热情歌颂老师在教育方面的光辉业绩,其中有两句是:“学生遍天下,春风无不被。寒极暖亦近,雪深草弥翠。”
“留法老学生”
1919年下半年的一天。“呜—— 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一艘从中国开来的轮船,停靠在了法国马赛码头,从船上走下来一批穿着朴素、皮肤黄的青年人。他们是远离祖国、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徐特立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年,徐特立已经四十三岁,教了二十多年书,已经拥有了声望和成就,但他为了追求新知,一心来法国勤工俭学。有朋友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什么?何必非跑到法国去,又当学徒,又当学生呢?”徐特立回答说:“你们都说年纪大的人不用再求学,这不对。要知道,年纪大的人大多数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不增进新的学识,那么,社会就会受害不少……。”
有亲友不解地问:“你现在不是已经很有学识了吗?”徐特立摇了摇头,笑笑说:“我现有的学识还大大不够用。今年我四十三岁,不觉就要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岁就来了,到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的学识,这十七年,岂不冤枉过日子了吗?到了六十岁来悔,那就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亲戚朋友们的劝阻,没有动摇徐特立的决心。他变卖书籍,东拼西凑,筹集了一笔旅费,告别妻儿,乘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到法国后,管理勤工俭学的人看徐特立年岁大,劝他住在校外,单独请人教,比在学校里自由些。徐特立拒绝说:“我到法国来,本来是想了解一些法国学校的规则的,以便回国采用,如果不在学校亲身体会,那怎么行呢?"
管理勤工俭学的人担心地说:“你的年纪太大,学校的规则太严,恐怕你受不了。”徐特立说;“正是因为我的年纪太大,人家对我很尊敬,如有不好的习惯,人家都不肯当面说。住在学校内,一方面有先生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可得到同学们的帮助。”于是,徐特立说服了那位同志,进入法国木兰省立公学补习法语,同时在法国圣侠门钢铁厂做钳工,还替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做饭。
徐特立记忆力差,嘴里还缺了两颗门牙,发音很吃力,学习法语困难重重,但他很有信心说:“今年学起,到五十岁还有七年,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两千五百多字,到了五十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吗?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读通啦。”
木兰省立公学的学生,大都是年轻小伙子,他们学得较快,徐特立就拜他们为师,虚心向他们请教。其中有一个湖南来的十五岁的学生,叫熊信吾,是徐特立学生熊瑾玎的儿子,应该
称呼徐特立为“太老师”,可徐特立却请熊信吾当自己的法语“小先生”。有人见了,对徐特立笑着说:“向你学生的儿子求教,不是降了好几级?
徐特立回答说:“不错,是降了好几级,但你要知道,没有学问,当了‘太老师’已是可耻了,如今法文一字不识,还要自高自大,怕失掉资格就更加可耻。只要学生不嫌我老,肯帮助我来学法文,尽管降了好几级,我也要做一个进步的老人。哈哈,你们说是不是?
徐特立刻苦谦虚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法国教师。他们十分称赞这位发奋学习的老学生。经过艰难的努力,徐特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能够读懂法文的科学书籍了。一年多以后,他考进了巴黎大学,选学数学和物理等课程,真正成为了一名“老学生”。
“徐二镥锅”
徐特立在家乡有一个绰号——“徐二镥锅”。“镥锅是湖南的方言,就是用烧熔的铁水补锅子。锅子破了,只要炉一淬火,加上一个补钉,就又可以用了。这个绰号的来历,还得从徐特立办学说起。
1924年暑假,一投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但没有被录取的女生,到徐特立,表达她们
迫切求学的愿望。
“不要着急,我们再来办一所学校吧。”徐特立听完她们的诉说,很是同情。他马上联系了教育界的一些同仁,商量办女校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徐特立被推选为校长,马上着手筹办事宜。他向长沙县立师范借了几间空房子,又把附近一个菜园里的旧屋修建粉刷一新,这就成了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他在一扇狭窄的边门上贴一张白纸条,上写“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几个字,就成了校门。在一间房门口放了一张课桌,摆上笔砚和报名簿,就成了报名处。而桌椅、教具等办公、教学用品,不是借来的,就是临时来的旧东西。就这样,一所新的学校很快办起来了。有人开玩笑地说:“徐校长又白手起家了。”
学校穷得雇不起校工,徐特立又当校长,又当教员,还当工人,白天教书、打铃、扫地,做各种杂事,课后辅导学生学习,晚上在煤油灯下修改学生作业,忙得一点空闲都没有,但整天都乐呵呵的。在学校里,遇到别的教员缺课的时候,徐特立总是赶去代课,他不但能教语文、数学、地理,还能教物理、历史、化学。大家不但敬重他爱护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还佩服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当时,长沙一家报纸,曾经登载过这么一条消息:某校校长,年老博学,无论什么教员缺课,他都去代课。他什么课都能教,只有音乐不行;因为牙齿缺了,唱起歌来,关不住风。报纸说的这个校长,就是徐特立。
徐良小凌的故事
为了节省开支,徐特立十分珍惜学校的财物,哪怕是一张纸、一截粉笔头,也决不随意浪费。他每天都要巡视全校几遍,看到家具安放不好,花木、教具保护不周的,必定亲自去收拾好。刮风下雨时,不论白天黑夜,他必定带领教员,嘱咐学生,关好门窗。学校购置的图书和报刊杂志,他都指定专人负责,按月装订,编好目录,分别收藏。有时,教师们用过的残余粉笔头,掉在地上,徐特立也随时捡起,装在衣袋里,教课的时候拿出来再用。有人觉得徐特立太过吝惜。徐特立对他们说:“粉笔头仍可写字,抛弃了,岂不可惜!积少成多,集小成大,可以节省许多办公费用。你们将来当了教员,必须随时随地注意勤俭节约,要培养少年儿童节省细小财物的习惯。”
就这样,在湖南长沙,徐特立创办了不少学校,每办一所学校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但是,他从不畏惧,从不泄气,而是想方设法,因陋就简,艰苦经营,把一所所学校办了起来。
后来曾说:“徐先生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担在自己肩上,惯于摆烂摊子,顶烂斗笠;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是镥锅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
和蔼的外婆校长
“徐家外婆”称号的得来,可不仅仅因为学生许德耀的事,更因为徐特立爱生如子,对待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外婆般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