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狗”到“宠物狗”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狗的功能变迁
变化的不是狗,甚至都不是狗的品种,从“狗”到“宠物狗”,变化的而是这个怎样看狗的时代。
——题记
犬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因为它的易得性和可亲近性,这类生物对人的影响也渗入了人的方方面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熏陶之下,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现了犬的生物学特性:智力较高;听觉、嗅觉灵敏,定位准确,有“记路线”的行为;但视觉差,相较而言,晚上的暗视力更好;警觉性较高;不耐热,对光和火具有强力的恐惧感;有体位次和领土行为。在对犬的系列研究中,且不论科学的还是经验的,人类都发现,犬作为一种动物,他们的感情忠厚,常常忠于主人,会郁闷,会开心,有些犬只品种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动……这样的生物性因素等等,让人类自然而然地选择狗作为亲近对象。比起凶猛的虎豹豺狼、比起性情不稳定的鸡鸭虫蛇,犬更得普遍大众的欢心,发展到现在,是最广泛的宠物。
  狗界高考毕业生人们对于犬的心理评级是极高的,而且也具有跨时空的稳定性、一致性:相比于其他动物,
人们更愿意把犬描述为忠诚、可靠、老实和憨厚的典型。在今天,犬作为人们日常中常见的动物,身负多重功能:狩猎、警用、看家、观赏(陪伴)、杂技(或者竞赛)、肉用、科研、工作(导盲)、畜牧、救援、工具(狗拉雪橇)。
于是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狗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角扮演,是可以体现社会面相的。功能的增减与分野,和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最先出现的,应该是:杂耍、娱乐功能:它强调的不一定是人和狗之间的和谐共处,而是在于狗是否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此期间,尽管会对犬只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甚至死亡,也在所不惜。在这一点上,狗的作用有如斗鸡的作用。例如中国的汉代,在皇宫中专门设置的“狗监”的官职,专门负责管理皇帝的猎犬;在唐代,更是为皇帝建立起了富丽堂皇的“五坊”,其中饲喂有四种鸟类,更有“狗坊”……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因为皇帝犬只死亡而迁怒于人的事情,从而给读者形成一种错觉,即那个时候对待宠物犬还是有爱心的,甚至高于奴婢的生命。但是从本质上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爱犬方式,其实只是专制制度下,封建皇权对于自身权威的实施和震慑,以达到制人的目的,而并非真正的关爱动物,相信人和犬应该共享一个世界。这和我们现代对饲养宠物的出发点是背道而驰、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次:炫耀功能,具体来说是指炫耀社会地位、炫耀经济实力。这样的“炫耀性消费”消费的不仅是家庭的经济实力,还有养狗主人的闲暇时间。宠物犬的最早兴起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贵宾犬成为当时上流社会贵妇们的玩具。这个玩具既是有个性的鲜活的生命,而且还确实长的娇小可爱。在社交的舞会与晚宴上,这些新宠们的造型成为贵妇们的谈资;繁华过后,又是贵妇们聊以慰籍的陪伴,因而风靡。作为男主人,他们忙于政务、演讲、货币、战争等,所以装点门面和彰显成功的方式就变成了通过身边的人、身上的物。优雅且有教养的女性和成的仆人是体现他们贵族身份的一个标志,而在可以供养这样庞大的家族之后还可以再供养一只乃至一生存条件异常好的宠物,就成为了他们炫耀的另外一个“奇淫巧技”了。
接着工作功能:类似雪橇犬、警犬、牧羊犬等,都是人类工作中的好帮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北方一种流传着一个近乎于“神话”的传说——成吉思汗的藏獒军队。这其中的说法很多,但普遍被打击接受的,是:成吉思汗部队里的随军犬是蒙古牧羊犬和蒙古獒,都是大型的凶猛犬种,其中蒙古獒与藏獒很相似,那时候蒙古人并不知道有藏獒这种猛犬。到了窝阔台汗时期,蒙古帝国的部队进入西藏,并发现了藏獒这种巨型猛犬,随之被选为随军犬种。关于藏獒最神奇的传说就是成吉思汗当年率三万藏獒远征西欧一说了。这点作家杨志军
藏獒》一书中有详细而文学性的记载:最早组建猛犬军团南征北战的是生活在藏区北部的党项人。成吉思汗统率军队席卷世界时,党项部落受其征调,作为北路先锋军直逼欧洲。这支部队中的“猛犬军团”,“拥有五万多名战士,都是青一的藏獒,它们以敌方的尸体作为吃喝,铺天盖地,一路横扫,建立了让成吉思汗惊叹不已也羡慕不已的‘武功首’。大汗曾经慨叹:“经百战,雄当万夫,巨獒之助我,乃天之战神助我也。‘”杨志军随后写道:“猛犬军团打到欧洲之后,一部分随着党项人回到了党项大雪山,一部分被蒙古人接管,留守在了欧洲,一直没有返回老家。这是文学性的描述,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史料而得出的结论还有待考证。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被誉为“中华神犬”的藏獒,有着人们对于图腾的希冀和崇拜。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王子清孙丽华在一篇论文中曾经提及成吉思汗西征军队饲养藏獒的情况:“成吉思汗远征亚述人、波斯人和欧洲时,曾征集大批西藏神獒服役军中,公元1241年远征军班师回朝,小部军队驻留欧洲,携带犬、马等也随军羁留疆场或流落异乡,使我国藏獒与当地犬种杂交。”并认定国外许多大型名犬,如马士提夫犬大白熊犬,纽芬兰犬可能因此获得了藏獒的血统
再有陪伴功能:主要是情感陪伴、物理空间时间陪伴。换言之,对现当今的人们,养一只狗的好处多多:它可以愉悦人的心情、舒缓人的压力、降低人的孤独、打开孩子的心扉、锻炼
人的耐性、规律人的生活、陪宠物玩会让人集中注意力,狗也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因为你永远不用担心它泄露你的秘密或者反对你的想法。对一些人来说,养狗甚至可以作为人的替代或者补充,例如留守妇女儿童以及老人、空巢、失独的老人体、妇女体等,以及丧偶人士,极端如某些丁克家庭,完全可以用狗来代替孩子作为家庭生活的调剂。这是当前时代的特征,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是时代生活的一个表征。
接着扶持功能:以狗为例子,这类宠物是智商较高的品种的荣耀,类似于导盲犬,成为人类世界,特别是盲人世界的重要依靠。在它帮助这些有残疾的人士的生活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将狗也视为“重要他人”。
然后功能:主要是心理科学的发展,研究尤其是对于自闭症的儿童,宠物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再后来,时尚功能(潮流功能)与标榜功能:标榜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尤其是对于饲养另类宠物的人而言。
当然,除了以上的犬的部分功能体现,在中国古代,经历过一段神学阶段,在此过程中,犬也是重要的祭祀生灵。
尽管具有如此这般的功能,但我们也会在今天的社会看到,一般的家庭,或者说穷人不会选择养宠物,甚至对他人养宠物的行为不理解,甚至反感?简单分析,从物质条件上而言,一定的经济实力和闲暇时间,才是养宠物的最基本的保障,对于这些人而言,没有足够的空间、时间,是他们不会考虑宠物的根本原因;但是我认为,心理上的认知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他们而言,当自己为谋生而奔波和忙碌的时候,对于其他物种的生灵不会产生更多的爱心和同情(而欧洲贵妇在中古可以说是同情心爱心极度膨胀和泛滥的),在和宠物的有限交流中不会产生很好的情绪体验,愉悦感不够强到激发他产生“拥有一只宠物”的动力机制,所以这类人不会想养一只宠物,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把宠物“当儿子”。
狗参与了人的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话题,话题有张有弛、也对社会带来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作用。于是如今,由“狗”掀起的风波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爱狗协会”对于玉林狗肉节的严厉批判,是多项人权、生命权运动的结果。不仅是表面上的对“狗”的解放,更有“女权主义”、“环境保护主义”、“草根主义”、“素食主义”甚至混杂以了些居心叵测、扰动社会治安的势力分子混合发声。
除此之外,狗,尤其是宠物犬,形成了一个较长的产业链,虽然不尽完善,甚至在众多的产
业中处于细枝末节,但我认为,它代表着未来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人们生活的独立化和非人化。前者是随着社会原子化的出现,每个个体生活和发展更具有独立性,人们在组织中工作,却在个人中生活,更直观的体现是——每个人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很好的继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不是那么的无可替代,每个人的独立性都在增强,人际交往与互动频繁、短暂且不唯一、不牢固;后者“非人化”指的是人们在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自己做主导,这就导致了在空闲时间中,人们更愿意选择电子产品、宠物等非人的娱乐内容,人们在宠物的陪伴中,寄托情感、派遣寂寞、释放爱心、寻求安慰、展示自我、感受主宰与忠诚、感受纯情和童趣,更深层次上,寻求并体验着价值认同。
综上,从“狗”到“宠物狗”,狗还是狗,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变成另外的物种,只是因为认为的改造与改良,让他们顺着自然造物主和人的意愿,长成了我们想让它长成的样子。其实关于犬的由来:首先是一源说:皆是来源于对狼的驯化。后来鉴于对“一源说”的质疑,发展出了“多源说”,但还是没有离开过“狼”。在作家杨志军的《藏獒》中,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疑问:当人们总想把在自己变成狼时候,人性莫非只好让狗替我们珍惜?宠物狗是很可爱,也可以成为人的陪伴,但我们生而为人,所以人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多一点,不也是本分吗?(全文完)
社会学1502班     孟欣     2015311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