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屠呦呦事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85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着实让中国人又惊又喜。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再拿几个诺贝尔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令人惊讶的是,这观点在大学生、在青年体中竟引发了极大的共鸣。他们在、校园BBS上,用转发、评论的方式,热烈地表达着观点与情感,关于科研、关于诺奖、关于中华民族之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与举国欢腾的热闹场面相比,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显得异常淡定:“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她进一步解释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老人从容淡定的心态,让人敬佩。在老人看来,她和同事们的工作是发现和提取青蒿素,实现人类抗击疟疾的梦想,至于能不能得诺贝尔奖、何时能得诺贝尔奖,那不是她考虑的问题。
如同历史上众多杰出科学成果的诞生一样,青蒿素的发现,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曲折的道路。据屠呦呦介绍,在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她们试验了191次才成功,
为了试验药的毒性,自己的肝脏也受到损伤。青蒿素的发现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科学自有其发展规律,急功近利的行为无法创造一流的成果。
其实,不只是做科研,世上之事何尝不是如此:沉下心来,不言放弃,慢慢去做,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峰。
中国人 诺贝尔奖
前不久,某互联网公司曾打出这样一句广告语:“我想要的,现在就要!因为,我——不——耐——烦!”这句广告语,可谓深谙互联网时代年轻一代的心理。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在带来迅疾变化的同时,也让年轻人变得对“慢”不耐烦,在带来简便快捷的同时,也让年轻人在面对“繁”时容易心浮气躁。
在这个事物翻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人们的“时间感”似乎也在悄然变化,似乎对“慢速”越来越不容忍,对“漫长”越来越缺乏耐心,想要的东西,恨不得当下就能得到,心中的梦想,恨不得明天就能实现。
然而,越是缺乏耐心、焦躁不安,往往越容易自乱阵脚,离目标越来越远。从长远看,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此刻的焦急而增一分一秒,其实,对待心中的热望与梦想,也不妨多一分平淡之心:用心种下梦想的种子,细心呵护,久久为功,然后静静等待它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