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自健:文学闪耀童星
作者:吴永强
来源:《齐鲁周刊》2019年第09
        教育,育人之体魄及灵魂;文学,启迪人性之光辉。在临沂姜校长似乎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称谓,临沂童星实验学校校长姜自健,以25年之毅力与魄力,创造了一个民办教育的重要品牌。教育工作者背后,是一位矢志不渝的作家;作家背后,是文学为人生、为时代营造的理想光芒。
        创立于2016年的童星杯临沂银雀文学奖,立足临沂、面向全国,由临沂童星实验学校全程赞助,临沂日报社与其共同主办。早年的文学理想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碰撞,通过一年一届的银雀文学奖,姜自健延续了自己的作家生涯,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回馈文学的愿望。
        与文学有关的出走与回归
        越过扎根教育25年的无数光荣与梦想,姜自健谈起对自己产生决定影响的两件事,都发生在1994年那个不平静的初冬之前。而1994年之后,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校长姜自健慢慢走到公众面前。
        第一件事,少年从戎。
        1964年,姜自健出生于临沂枣沟头农村。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以错漏百出的文字基础,勾勒文学梦想。这期间,写出了最早的一批文学作品,虽然稚嫩,但却表达了一个文学少年对时代最初的判断。那时候,他参加区里组织的文学创作班,和各地文友书信交流,文学为他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
        一次机会,他离开农村,入伍参军。参军后,因一首小诗《当我穿上绿军装》,被调到师政治部。同样因为文学,他再次被调到福建省军区创作组,一批作品从笔端流出,相继发表在《福建日报》《前线报》《前锋文艺》等报刊上。
        军旅生涯打开了少年的视野。通过文学,一个自卑的乡村少年到了归属,进入一种轻狂的状态。他甚至有了到军校深造的机会,却因一场疾病无奈放弃。
        后来,他退伍回到家乡,因为这几年的文学历练,加入当地宣传部门的新闻报道行列。
        接着,影响他一生的第二件事浮出水面。
        1988年,山东大学和山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作家班,姜自健再次离开临沂,成为这个后来对山东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班的学员。一开始,面对众多知名教授、优秀的同学,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再次冒了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写作,他改变了这种想法,觉得自己写得不比别人差多少。他开始正视自己,思想和作品慢慢成熟,《明天有船》《山中有棵小树》等一批较有分量的小说先后发表在省内外各大文学刊物上。
        “人生的这两次改变,当兵使乡村少年开阔了视野,但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在作家班的几年。姜自健说。
        然而,几年后毕业回到临沂,刚摘下山大校徽,生活便展露出残酷的一面。上世纪90年代初,文学遭遇滑铁卢,从人人羡慕的神圣殿堂滑入低谷。一个崭露头角的小说家,稿酬完全不足以养家糊口。已成家立業的姜自健为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不得不放低身段,四处奔波,挣钱养家,到一家文化单位编杂志,骑着摩托车四处推销电子钟、拉广告,每天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此时的临沂,商品经济汹涌澎湃,一座物流批发之城初现雏形。两次出走,两次回归,外部世界以文学的名义打开了视野,十几年的成长倏忽而过,他决定不再出走,而是扎根自
己生活的城市。一个奔走在谋生之路上的年轻人,成为商品洪流中的一员。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以残酷的方式再次接纳了他。
        回忆往事,山大作家班读书的经历显得分外宝贵,象牙塔内,文学尽情释放,及至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一位很欣赏他的老师,对中断写作的姜自健愤愤道:你是我最看重的作者,却走了歪门邪道,当了文学的逃兵。
        事实证明,他没有成为逃兵。文学的种子一旦种下,便相伴一生,矢志不渝。
        擎起民办教育大旗
        1992年,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被写进党的十四大报告,民办学校在大江南北开始出现。
        到了1994年夏天,姜自健三十而立。一位同学提出办一家民办学校的建议。“‘民办学校这四个字,像一枚烧红的钢印,随着烙在我皮肤上的阵痛而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田。这之后,临沂城经常出现一辆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老式丰田车。随着汽车轰鸣,姜自健奔波在筹建学校的路上。终于,这一年1116日,一个灰蒙蒙的初冬,火车站旁边一座废弃的
厂房里,童星实验学校应运而生。
        然而,人们对民办学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一家新式学校的诞生,有如汪洋大海之一粟,瞬间被淹没。激情和热血替代不了面临的窘境:36名学生,12名来自我的亲朋,所有美好的想象,让这迅疾而来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
        以后的一段时间,他把大量精力用在应付蜂拥而至的债主上。租房时、建设时、购置教育教学设施时,拍着胸脯所做的种种承诺,瞬间落空。要账的方式各有不同,有哭的,有叫的,有撸粗胳膊的,倒是有了另一番的热闹。如此三五个月,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一天早上,合作伙伴不辞而别,当初共同的誓言,化作一抹心酸的叹息。
        最难的时候发生在1996年末,教师要发工资,学生要穿校服,而所有的资源似乎已全然用尽。他在办公室、校园里不断转圈,苦思冥想,想到一位十年没见面的战友。匆匆赶去,明知无望,却有抓住一根稻草的感觉。不料一到,心就凉了:战友正在盖屋,一身土一身泥。借钱的事没法再提,匆匆告别,打开那辆老式丰田车车门时,战友拽住他:什么事,说!一副不说不让走的架势。
        “我已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只记得说前嗓子眼发干,说时磕磕巴巴,说后汗流浃背。多年后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战友问:要多少?他那里正好有替别人保管的三万元。
        姜自健似乎没听清对方接下来说了些什么,只想:三万,老天,三万!
        战友从银行里取出崭新的三叠钱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他一言未发,扭头上车。泪水在扭头的瞬间已潸然。
        困难不只来自内部,仿佛在一瞬间,临沂先后出现了很多民办学校,双月园、美澳、协和、新世纪、现代……广州、西安、临沂,形成中国民办教育三足鼎立之势。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西藏、新疆、台湾在内的学生聚集在临沂,共同书写了那个辉煌的时代。临沂童星实验学校虽然起步早,但后来居上者大有人在,以资本支撑的各个学校一下子跑到了童星的前面。
        它们最辉煌的时候,也正是童星最落魄的时候。
        姜自健不为所动,并且信心满满,这就是一种理想的光芒,童星一定有生存空间。事实证明,有理想信念支撑,童星一步步朝好的方向发展。
        1995年初,姜自健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简单地定出生员达到500人的指标。结果在1999年底,生员突破1000人大关,达到1200余人,且从原老校迁至新校。今天,童星已是拥有两处小学、一所幼儿师范学校、三十余所幼儿园的大型教育集团,有教职员工1300余名,在校学生12000余人。在临沂,童星已成为民办教育的重要代表。
        而那些曾一起战斗过的同行们,很多已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他经常想起学校最初开办时的伙伴们:余润泽、丁培昌、张建光、刘玉柱、刘再娟、邵泽香、刘景全……那一天,没有阔大的校园,没有满院红苹果一样的笑脸,没有杨树撒落的片片金黄,没有繁华落尽归于宁静的樱花树,几个志同道合者守着一座废弃的厂房,那是他们理想中的乐园。
季东燃个人资料        一切从此开始,一切从此出发。
        童星文化的价值塑造
        如果没有文学,他的教育梦想该往何处去?
        “能够把学校一直坚守下来,并发展起来,显然得益于文学。姜自健说,两者之间相通的东西很多,比如领悟力、反思力以及情怀,殊途同归。
        过去,很多人评价他的小说有独特的气质。这种特质,是支撑一个作家的重要特性。万千人中拔地而起的气势,比如小时候不受老师待见的他想出的各种鬼点子,稳妥中展露出的狂傲之气,叛逆中的独特创新。
        他说:我成不了伟大作家,但一定能成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办学校也是这样,可能不是最大的,但一定是独特的。
        甚至,办学校也是一种创作。
        得益于文学,童星将文化发挥到了极致。1994年学校创办之时,姜自健就不断营造文化氛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创办《童星报》并延续至今。每周末举办一次舞会、诗歌朗诵会、篝火晚会等。不断举办活动,使得童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社会美誉度得到提高。不断加入童星阵营的教师们,慢慢受到文化熏陶,成为这个体中的一员。有人开玩笑说,学理科
的人,到了童星后也会写诗了。
        去年11月,童星迎来24周年校庆,各校、园分别以校庆杯足球联谊赛、环境美化、家长汇报课、幼儿唱校歌诵校训比赛等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向社会各界传达童星的发展历程、教学成果,扩大学校和幼儿园在社会的影响力,提升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当然,文人的情绪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理想和激情并不完全适合管理,需要理性的审视。他会自我反思,请员工及时指出自己的缺点,随时矫正。同时,从童星的创办和发展中,可以看到军人身份的巨大影响。在私下里,我常把当时头脑一热就决定创办临沂童星实验学校的举动,归结为文人式的理想主义的浪漫舞步;而把后来愈挫愈坚、永不言弃、全心办学的韧性和拼劲,归结为军人式的现实主义的严谨行军。可以说,正是这两种文化滋养了我,帮助了我,成就了我。
        25年,一个有独特理念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前进的路上。
        最开始的时候,姜自健对教育完全陌生,只是将其当做解决生活压力的工具。当真正深入进来之后,内心深处的情怀慢慢浮现,结合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及小时候受的粗鄙的教育,愈发感觉责任重大。
        1998年,他去一家著名的民办学校参观,当看到外界赞誉的光环之下,机械、冰冷的管理思路时,他感慨道:现在他们是凭着名气在办学,肯定没有持久性。回去后,他告诉自己的员工,我们必须更热情、更周到,并提出口号:童星是个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