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重点: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前制度化教育(孔子);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二战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古代埃 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
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2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有哪些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萌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P18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年)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
能)。
193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与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29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人力资本理论
(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创建时间:1960年
(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简答)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
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 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 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 校园文化的构成: (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3)学校精神文化;(4)学校各种亚文化 。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5、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6、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论述,简答) 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
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论述,简答)
1 顺序性 循序渐进;(2)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
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其作用不能夸大。(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
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重点: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 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 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