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必须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年龄常见称谓就是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到底如何称年龄呢?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1.襁褓:
婴儿。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岁的儿童。
2.垂髫(tiáo )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指幼年儿童。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4.豆蔻年华:
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及笄
15岁女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6.束发:
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冠、加冠、弱冠:
20岁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8.而立:
30(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
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
50
11.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
60岁。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2.古稀:
70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古稀之年是多少岁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13.耄(mào)耋(dié):
指八九十岁。
14.期颐:
指百岁.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 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学以致用】
1.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3。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有错之处请在下面划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
(1)笄是年满十六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笄礼之后女子可以梳髻.
(2)“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4.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你知道下面表示年龄的词语吗?
十三岁称为(    )
二十岁称为(    )
三十岁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