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精选10篇《人民日报》8月最新满分时评!
☞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上|☞六上
☞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下|☞六下
【目录】
1、直来直去不拐弯,他们的生硬表达另有隐情田卜拉人民日报评
论 2022-08-01
2、“从白天打到黑夜”,山里的“村BA”为什么这么燃?晶微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08
3、“背景很假?”不,是乡村太真!曹怡晴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10
4、神级纪录片频出,真实何以让人如此“上头” 孟繁哲人民日报评论2022-08-15
5、“糖水爷爷”被网暴,莫让自持正义成为伤人武器人民日报评论2022-08-16
6、开书店的尽头是直播?智春丽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19
7、标点符号,该不该“斤斤计较”?闯山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22
8、“比公交车还贵”的共享单车,你会骑么?沈若冲人民日报评论2022-08-24
9、有趣、有料、有关爱……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喻思南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25
10、年轻人返乡种田,是退路还是出路?许晴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26
【正文】
1、直来直去不拐弯,他们的生硬表达另有隐情田卜拉人民日报评
论 2022-08-01
前不久,一条“关于外卖员是个聋哑人”的帖子广为传播。一位网友认为聋哑骑手在短信交流中语气不好的小小抱怨,意外收到了很多善意解释,原博主随后表示能够理解与体谅。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并引发关于“聋哑人士语序和表达不一样”“听障人士没有语气概念”等讨论。今天我们就从这儿聊起。
通过手机打字交流原本就难以准确传达语气,尤其对于习惯手语表达的听障人士而言,用汉字准确传达语态、情绪等信息更显不易。必须看到,汉语和手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如果说汉语通过有声
语言及表意文字等传达思想,那么手语主要根据视觉规律“遣词造句”。从语序上说,汉语的“我想回家”在手语里的顺序是家、回、我想,“没有吃饭”在手语里是吃饭、没有,主谓、动宾、疑问等不一样的使用习惯,使得一些初学汉语的听障人士以手语语序使用汉字词汇,旁人看起来难免觉得有些颠三倒四。
从语气上说,汉语通过听觉表现语气,抑或通过汉字里的吧、啊、哇等语气词传递情绪,而听障人士主要依靠视觉上的表情状态来传达感情。正如一位手语老师分享的例子,汉语里的“是的”“是呢”“是啊”,听障人士打字往往就是一个“是”;汉语里让某人给自己东西,可能蕴含着商量、乞求、命令等多种意思,但听障人士在失去表情及语境时,或许只能孤零零地解读出“给我”二字。虚词的省略,容易给人造成表达生硬的误解。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能否熟练掌握其他语言,关键看熟悉程度。在我们身边,汉语其实类似很多听障人士的第二语言。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训练,确实有不少听障人士可以熟练读写。但对于他们而言,认知的形成必须经历更为坎坷的过程,掌握语言技能尤为不易。反观我们中的很多人,纵然耳聪目明,仍在为学习外语而挠头、为中国式英语
的表达而苦恼。做一番换位思考,或许更能理解听障人士学习汉语的困难,更能理解直来直去式表达背后的隐情。
失去听力,不等于失去交流的权利。我国听力残疾者超过两千万人,由于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关注不够等原因,一些听障人士仍然难与他人有效沟通。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隔着口罩无法读清唇语,
更加剧了听障人士交流的困难。对于“无声骑手”而言,没法打电话与店家、顾客沟通,势必要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而在“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中,速度慢了就可能被投诉。减少类似的委屈,让听障体表达无碍,是让更多残障人士享有人生出彩舞台的题中之义。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信息无障碍”。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信息无障碍旨在使所有人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时下,一些外卖APP推出了听障人士专用版本,帮助骑手编辑常用语,并建议顾客进行文字沟通;有的平台优化路径规划,帮助残障骑手降低配送难度。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汉字、手语互译的聋听交流系统助力听障人士在办事、问诊、咨询等复杂场景中畅行无碍。这也说明:为更多听障人士装上顺风耳、传声筒,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可小觑。
最好的无障碍设施,是意识无障碍、人心无障碍。在生活中,愿意关爱残障人士的是多数,但不了解他们具体痛点的人可能也为数不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关于听障人士是否有语气的讨论,是一次有益的科普,帮助人们走近这一体,增加一份理解与体贴。必须看到,残障人士既不是被社会忽视的“隐形人”,也不是事事被包办的“大熊猫”。更好关爱他们,在设施建设、保证就业等方面夯基固本,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发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大家庭。
有人说:残障人士,不是不能,只是不便。石家庄外卖小哥刘钊坚信“不能说话,就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每天比别人多跑几小时,一度登上城市单日配送榜第一名;90后听障女孩谭婷定期推出普法短视频,希望为
更多人提供法律帮助;上海一家无声咖啡店里,聋人店员做咖啡、装饰壁画,为城市送去更多温暖与感动……他们以奋斗身姿跨越语言障碍,成为点亮“无声世界”的“星星之火”。学习他们自尊自信的品格,更要为他们创造自立自强的条件,才能让文明之风吹拂社会、让更多暖流滋润人心。
这正是:所思所想得互通,此时无声胜有声。朱丹直播回应口误
2、“从白天打到黑夜”,山里的“村BA”为什么这么燃?晶微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08
近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的一项篮球赛事火了。场上赛况激烈,球员攻防有板有眼;场外热情高涨,球迷围得水泄不通。这场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经由短视频火爆全网,网友们参照“NBA”“CBA”的命名规则,称之为“村BA”。而后,这个“网红球场”迎来重磅赛事——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和决赛。在最后的总决赛上,仅一个直播间里就有超百万网友观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体育比赛“破圈”并不罕见,但是像“村BA”这种“草根”赛事赢得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提到篮球赛,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宽敞明亮的场馆、设施齐全的环境、带动氛围的啦啦队,无论如何都与“专业”息息相关。但
是“村BA”的走红,证明篮球也可以“接地气”。赛场没有棚顶,观众敲打矿泉水瓶、铝盆、大镲应援,连奖品都是黄牛、小香羊、小香猪。每一个环节,都让“村BA”散发出极具乡土风格的气息。在这里,篮球不再拘泥于特定的语境,而是下沉到乡村中,以富有本地特、为当地大众接受的形式展示出来。
事实上,篮球在这里拥有着悠久深厚的运动基础。《贵州省志•体育志》记载,早在1906年,位于现今独山县某小学内就“建有篮球场、开展篮球活动”,此后历经各个时期始终长盛不衰;上世纪70年代,活跃于黔东南州的“苗寨女篮”名震省内外。篮球赛也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节目”,一逢开赛,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会前来观战。在此次比赛所在球场
旁,还有一处老场地,后因容纳人数有限、修建新场而被弃用。一老一新的对比下不难看出,大众热爱体育运动,激发体育场地增量建设;体育场地日益增多,进一步推动大众的热情;两者相互促进,形成积极循环,厚植起更为丰富的大众体育土壤。
体育基因需要培育,体育精神需要激发。“村BA”参赛人员大多是22岁至40岁的村民,他们当中——有的在当地务农、做点小本买卖,有的在外务工、回村参加比赛。虽然绝大多数不会扣篮,也很少能做出技惊四座的动作,可这不影响他们参赛的热情。年龄、职业和能力不是“村BA”评判一个人能否当球员的标准,发乎内心地想打球才是。赛事组织不根据外在条件限制人、参赛球员心怀热爱而战,这是真正的体育精神,是纯粹和本真的体育内涵。2021年某短视频平台推出过一个“年度高光时刻”作品集,身穿围兜的少年在摊位前练习运球,引起广泛关注。这个名叫石学念的篮球少年,正是来自黔东南州。
“多一个球场,少一个;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有人曾如此总结良好文化环境对村风民风的影响。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的土层深厚,才能让村民更好地扎根其上,寻回更多“乡恋”与“乡愁”,与故土故园产生更牢固的情感联结。正如“村BA”所展示的文化图景:村里组成篮球队、村民成为拉拉队、村际打起友谊赛,都是在“乡村时空”中增添了一层“文化时空”,把乡村和村民纳入了一个“文化磁场”之中。“村BA”也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
截至8月2日,“村BA”比赛暂时告一段落,但这一赛事突破了不少人关于体育赛事的刻板印象,向大家展现体育比赛竟然还能有如此新鲜、灵动、具有生命力的面貌。它深深扎根在乡土,也深深种进人们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