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
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斥。
在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江、浙、沪三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不断增多。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公认程度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如何面对
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格局,及时调整自己的职能,改变自身的行政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1.3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江、浙、沪三省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增长点,同时也将推动这一地区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各地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种种政府行为,带有明显的地方功利主义和保护主义彩,而忽视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互补与协调。比如,长三角出现了诸多类似“倾销式开发区建设”、“区域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大幅雷同”、“各地争相发展制造业基地”等一系列政府间协调失败的案例。那么,“为什么文化如此丰富、资源禀赋如此相同、历史具有如此的密切联系、经济结构如此互补的地区,却在经济发展中如此四分五裂,形不成一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1?是什么导致了在信息能完全沟通的情况下,其协调搏弈结果仍然达不到帕累托最优而导致博弈失败?
通过对政府这些经济行政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从政府协调博弈的预期得益、博弈成本、博弈对象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来研究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协调搏弈失败,并由此从政府职能改革方面着手,提出政府如何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完善自身职能,从而加强博弈的协调功能,构建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1.4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面对国际大市场挑战的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反而是政府。WTO的许多规则恰恰是针对政府而来,这些规则也只有政府才能执行和遵守,
不是企业,而是政府成了WTO的首要冲击对象。中国各级政府面对如此机遇和挑战,如何尽快调整自己的行政理念,改革现行行政体制,完善自身行政职能,以及转变行政行为和管理方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1.4.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00)就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模式方面提出了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并对不平衡发展理论提出了四种发展模式:梯度推进、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12]。
1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页
中国人民大学高洪深等(2000)对区域经济的结构、组织形式、区域空间结构、区际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4]。
洪银兴、刘志彪等(2003)在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方面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相似,产业分散开发,经济发展路线接近,发展水平相当,易于形成竞争局面;同时,各地经济结构相近但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9]。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方面,陆大道(2001)将其划为四个阶段,即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
优势的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朱传耿等(2001)[23]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刘思华(2002)就各类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问题与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11]。
李文良等(2003)关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等方面提出: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可以从职责范围和作用层次两个方面确定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及其运作方式,以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体系,为政府科学地进行管理奠定基础。新型的政府行政理念也在不断兴起,如服务行政[10]。其要求:1、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2、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3、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的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4、政府行政中引入市场化模式。
我国学者王传宏等(2002)就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方面指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各方力量在互相冲突中获得平衡[18]。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主要的直接的影响,他们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形式。
1.4.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亨利(2002)就政府间行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政府间行政指的是为实现具体的政策目标对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和协调......而政府间关系是指所有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和管辖自治权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一系列金融、法律、政治和行政关系” [8]。
2[美]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月,第288页
关于博弈论方面的研究则比较丰富,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对微观经济领域,也有涉及宏观经济领域的。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处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博弈论是由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创立的。博弈论领域第一本重要著作是诺伊曼与另一个伟大的数理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共同写成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当然,摩根斯坦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带入了合作中,但是诺伊曼也同样意识到那些思想并对新古典经济学做出了其他的贡献。而纳什均衡是最经典的现代博弈论范例。20世纪50年代,纳什就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囚徒的困境)。1968年,格雷特•哈丁成功地将“囚徒的困境”和资源耗竭结合起来,提出了“公用地灾难”。哈丁说:“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这是灾难所在。......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 [2] [13] [15]。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Russell W.Cooper(2002)则提出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协调博弈理论,并提出
了政府在解决协调问题中的角,既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又可能导致政策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时间不一致性”,“在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与政府之间不同的目标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出现。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无法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也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这些外部性的存在既为政府干预提出了理由也同时成为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基础”;“从直觉上来说,政府可以选择一个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影响私人行为主体的选择。然而,一旦选择了X,政府就无法影响私人行为主体,所以政府必然想采取一个不同的行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里克•拉斯缪森(Eric Rasmusen)(1989)从信息的角度对博弈论提出了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声誉和对称信息重复博弈以及不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15]。
虽然,从宏观背景看待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无论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下,还是如同整个中国政府一样处于WTO的环境氛围中,中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侧重点有: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政体,其在本国经济大背景下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角?政府和本行政区企业、本辖区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共同面对经济问题等。但是,纵观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间政府职能和协调博弈方面的研究,以及引发的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问题,我们觉得目前还鲜有人问津。在区域范围内地方政府相互间如何面对既独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环境、既是独立的行政体又必须互相联合的政治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角、如何进行公共行政决策、如何协调局部利益和区域利益、如何处理区域利益与区域外部利益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区域外市场等问题,
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5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构成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了政府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共谋未来的实验田。但在许多的辉煌背后,我们也看到,在各行政区域政府间的互相协作、协调机制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根据艾里克. 拉斯缪森(Eric Rasmusen)相关博弈理论,“博弈中包括如下必不可少的因素:参与者(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s)、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3。这就是说,在区域政府间互相博弈也必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来获得期望得益,并由此达到协调均衡。同时,协调博弈过程之中,有许多的因素将影响到博弈的成功与失败,如信息沟通、风险回报等。那么,在区域政府间的协调博弈中,政府是以什么样的成本来进行博弈呢?博弈的协调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博弈为何经常出现失败?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又有什么关联?等等。根据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政府间协调博弈的研究现状,笔者主要利用协调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来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相互博弈行为的失败进行研究。我们从实际
案例的分析出发探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协调博弈出现失败的问题,试图分析区域政府间协调博弈失败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长三角的概况、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区域政府协调之间的问题所在,并提出采用“协调博弈”的有关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随后还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博弈论”有关研究进展及其在政府博弈中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首先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现状与特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所在,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与竞争方面存在的协调问题。
第三章给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间出现的政府协调博弈的数个案例,其中协调失败的案例有“各地大打制造业基地牌”、“‘倾销式’开发区建设”、“洋山港、跨海大桥建设”、“长三角区域环境污染”;协调成功的案例:“长三角高速
3[美]艾里克·拉斯缪森(Eric Rasmusen);王晖、白金辉等译:《博弈与信息》. (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4页
公路圈建设”等。
第四章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分析协调博弈的各元素出发,来获得长三角区域政府间协调博弈失败的原因。第一节从协调博弈“得益”的角度对“洋山港建设”的案例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博弈失败的可能性存在于政府对期望得益的预期,和为了达到预期采取的不当竞争手段;第二节从协调博弈的“成本”角度出发,对“‘倾销式’开发区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协调博弈失败的原因是政府拥有廉价的博弈成本,并且对这些成本的使用效率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第三节从博弈的对象方面着手,分析了区域政府对共享性的资源方面的博弈往往容易导致协调博弈失败;而对于独占性的、不可共享的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容易成功;第四节从协调博弈的信息沟通方面对案例进行了研究,指出在信息沟通的条件下政府间协调仍然失败的原因在于政府的信任度危机、外来干预或压力、以及决策者本身的职业风险等。
第五章分析了区域间政府博弈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协调失败的市场表现。指出了政府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协调博弈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因而形成了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区域共享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以及政府信任危机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几种表现形式。并由此阐述了区域政府职能的弊端所在,进而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从理念和观念转变、实行真正的制度政府、实行中介制度、增强区域间协调机制的权威性等几个方面着手,打造一个真正的效率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
长三角地区包括哪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