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处罚规定关于清明节谚语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
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
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
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
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
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无极剑圣ap出装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
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
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
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
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
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
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
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一主体:一般主体
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主体不能理解为在上述交
通运输部门工作的一切人员,也不能理解为仅指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
工具的驾车人员,而应理解为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
通运输人员。
交通运输人员具体地说,包括以下4种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
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
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
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如船长、机长、、调度员等
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
向英雄致敬的句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如非司机违章开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
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的主体。、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在偷开汽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刁民在都市
坏了车辆,又构成其他罪的,应按交通肇事罪与他罪并罚”这一解释说明,非交通运输人
员构成交通肇事罪[1],并不以肇事行为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为要件。
二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交通运输,是指与一定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备相联系的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
运输,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
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所以,其行为本质上是危
害公共安全犯罪。
三主观方面:过失
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
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
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
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四客观方面
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
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由此可见,本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4个相互不可分割
的因素组成的:
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
行为,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也是承担处罚的法律基础。所谓交通运输法规,是指保证交
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包括水上、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等各个
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等。如《城
市交通规则》、《机动车管理办法》、《内河避碰规则》、《航海避碰规则》、《渡口
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违反上述规则就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在实践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
擅离职守、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违章行驶等。例如,公路违章的有:无证驾驶、强
行超车、超速行驶、酒后开车;航运违章的有:船只强行横越,不按避让规章避让,超速
抢档,在有碍航行处锚泊或停靠;航空违章的有:违反空中交通管理擅自起飞,偏离飞行
航线,无故不与地面联络,等等。上述违章行为的种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作为与不作
为两种基本形式,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是违章,就具备构成本罪的条件。
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
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
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
3.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行为人有违章行为,
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在时间上不存在先行后续关系,则不构成本罪。
4.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
从始发车站、码头、机场准备载人装货至终点车站、码头、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
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从空间上说,必须发生在铁路、公路、城镇道路、和空中航道上;从时间上说,必须发生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如果不是发生在上述空间、时间中,而是在工厂、矿山、林场、建筑工地、企业事业单位、院落内作业,或者进行其他非交通
运输活动,如检修、冲洗车辆等,一般不构成本罪。检察院1992年3月23日《关于在厂
停牌的股票是什么意思矿区机动车造成伤亡事故的犯罪案件如何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在厂矿区机动车
作业期间发生的伤亡事故案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
因违反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事故,应按刑法第113条规定处理。违反安全生产规
章制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刑法第114条规定处理;在公共交通
管理范围外发生的,应当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案件的认定,关键是要
查明它是否发生在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铁路、公路上。
利用大型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
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定交通肇事罪,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于利
用非机动车,如自行车、三轮车、马车等,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使人重伤、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存在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
安全的犯罪,即能够同时造成不特定的多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害,而驾驶非机动
车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一般只能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伤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
损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其犯罪的性质,造成他人死亡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造成重伤的,定过失重伤罪。第二
种意见见认为,它虽一般只能造成特定的个别人的伤亡或者有限的损失,但不能因此而否
认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况且许多城镇交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非机动车违章行车
有关。因此,上述人员违章肇事,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如果因其撞死人而按过失致人
死亡罪论处,因其撞伤人而按过失重伤罪论处,是不合理的。目前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第
二种意见定罪判刑,即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2000年《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即交通肇事罪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
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五条重大劳
动安全事故罪、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等规定定罪处罚。《解释》将交通肇事罪
的场所限定为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但对什么是公共交通运输范围并未作出明确的定义,致
电影票怎么退使本罪长期以来在适用场所上存在一定争议。《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后,在第一百一十
九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一“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
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对道路
的含义进行了限定,扩大了本罪的适用场所。
刑法修正案八在交通肇事罪后增设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为危险犯,不需要造成实
际危害结果,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
即构成本罪。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