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昆虫展览现状调查浅析
作者:石飞翔 焦猛 刘立 李萌 侯琴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5期
        摘 要:昆虫展览是以昆虫标本为载体面向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昆虫科普的
开展促进了昆虫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时,一些自然博物馆也在不断推出与昆虫相关的展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文章总结了不同博物馆昆虫展览的特,并提出思考与见解,为昆虫展览筹备提供参考。
        关键词:昆虫;展览;博物馆;自然
        DOI:10.20005/jki.issn.1674-8697.2022.15.024
        昆虫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类,已发现的种类超过100万种。昆虫种类多、数量大、容易吸引公众的关注,是少年儿童接触大自然非常好的切入点。
        1 昆虫博物馆
        昆虫博物馆是收藏昆虫标本并开展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多样性保护等为一体的重要基地。昆虫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昆虫博物馆通过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1 国内昆虫博物馆
        我国专门的昆虫博物馆主要包括国家动物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天台山昆虫博物馆、周尧昆虫博物馆、翔宇昆虫贝壳博物馆和蝶语世界昆虫博物园,其中较大型的有4家(表1),主要体现在馆藏标本量、科学性和展厅面积上,代表国内昆虫博物馆的最高水平。
        1.1.1 国家动物博物馆
        现有各类动物标本530余万件,约占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收藏总量的三分之一。展览面积5500平方米,展出动物标本5000多种,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结合实物标本、生态环境复原等手段,将各种生物学知识贯穿于展览之中,起到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1.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我国第一家国有昆虫博物馆,馆藏标本量120多万件,昆虫物种多样性重要的保藏基地。展览面积、展出昆虫种类、展览档次在国内首屈一指,充分地将知识性、趣味性融合到
展览中,起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基本陈列包括生态区、昆虫生命厅、昆虫家族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学家周尧教授厅、昆虫文化厅和蝴蝶园。
        1.1.3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我国大型的专业昆虫馆,历史久远,前身是筹建于1868年的震旦博物院,历经百余年发展,现馆藏量100多万件,其中包括大批珍稀濒危昆虫标本以及数量众多的国际和国内危险性检疫害虫标本。展厅分为昆虫生命厅、昆虫世界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文化厅以及互动实验室。
        1.1.4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采用国际先进的展示方式将2万余件昆虫标本展现在观众面前,馆藏量超70万件,被公认为世界上馆藏中国蝴蝶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昆虫标本以观赏昆虫为主,有数万种,来自六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名贵蝴蝶和观赏昆虫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蚂蚁和蜜蜂化石、恐龙时代的各种昆虫化石等。同时馆藏大量昆虫照片、文献等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2 国外昆虫博物馆
        国外昆虫博物馆众多,主要有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新奥尔良奥杜邦昆虫博物馆、美国博哈特昆虫博物馆等。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内藏有世界各地的标本7000万件,其中昆虫标本有2800万件。美国新奥尔良奥杜邦昆虫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独立昆虫博物馆,也是美国最大的专门研究昆虫及其成员—节肢动物的机构。美国博哈特昆虫博物馆是北美七大昆虫博物馆之一,收藏有700万只节肢动物的标本,其馆藏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90%为昆虫。
        2 自然博物馆昆虫展
        自然博物馆又称自然历史博物馆,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①。自然博物馆通过推出不同主题的自然展览,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使人们能够热爱并且主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1 国内自然博物馆昆虫展
        近些年,我国各大自然博物馆共举办过11个昆虫展(表2),展览展示形式多样、结构严谨、趣味横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满足观众对于昆虫的好奇,增强了观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蝴蝶绚丽多彩,蝴蝶展热度很高。201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会飞的花朵—珍稀蝴蝶展”,展览分为关于蝴蝶、蝴蝶秘密、蝴蝶世界、蝴蝶文化四大板块来解读蝴蝶的神奇奥秘之处。2016年,廣西自然博物馆推出“感受生命之美—走进斑斓的蝴蝶世界”,共展出蝴蝶标本450件,结合图文展板、工艺品等多种展出形式,从蝴蝶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普及蝴蝶科学知识,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
        琥珀是数亿年前逐渐形成的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虫珀是琥珀内含昆虫的包裹体。2018年,天津自然博物馆推出“时光胶囊—虫珀展”,200余件展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述了琥珀是如何形成、琥珀的主要产地及琥珀的价值。2017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凝固时光的宝石—虫珀科普展”,展览以精美的图文、实物标本为载体,将各种各样独一无二的琥珀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透过小小琥珀可以发现数千万年至上亿年前的各种古老昆虫及其他动物和植物,窥探生物演化的历史。
        化石反映了一定的生物特征,是地壳中保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生物留下的痕迹。大部分昆虫化石的形成是昆虫死亡后被迅速掩埋,与空气隔绝,昆虫的几丁质外骨骼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碳化形成化石。2016年,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虫豸魅影—中生代昆虫化石特展”,结合160件昆虫化石详细地阐述中生代昆虫的生物学和埋藏学知识。2011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恐龙时代的小精灵—昆虫化石展”,近400件昆虫化石系统地介绍了昆虫的特征、发展演化、传粉等知识。
        昆虫的鸣叫是由于其体内某些器官的振动或器官之间的不断摩擦产生,不同于鸟类和其他脊椎动物。2019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夜听虫吟’探秘鸣虫世界”,展览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利用3D空间音频打造出具有沉浸式氛围的黑夜场景。在展览形式上不断创新,通过鸣虫微距摄影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让公众在喧闹的城市中去探秘触手可及的鸣虫世界,感受自然之美。浙江自然博物院在2013年推出“鸣虫特展”,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鸣虫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包括用民俗、文学及艺术作品中的鸣虫形象来展现其艺术之美。展览中观众可以参与斗蟋蟀、灌蟋蟀、鸣虫拍拍乐等游戏,在互动体验中学习鸣虫知识。该展览在材料使用上以环保纸板和纸箱来组合呈现,充分体现了低碳理念。
广州展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