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科学界,两院院士一直是最高荣誉。两院院士评选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仅仅选出一百多人,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也不过数千人。然而,在我国科学界中,依然存在为数不多的夫妻都是两院院士的事例。这些科学家伉俪大都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融合一体的理想。
才可以通信。于是,何泽慧给7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在当时战争信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个法文单词。何泽慧这封信的大意是: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这封只有25个单词的信成了何泽慧与钱三强美好姻缘的最初使者,他们自此开始了长达两年如此只言片语的鸿雁传书。这对身在异国他乡战火纷飞中的昔日同窗,终于在一种特殊条件下的电报式通信交往中萌生爱情。在他们的婚礼上,居里夫妇首次破例双双出席。
钱三强与何泽慧相识79年,相恋68年,他们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模范夫妻,被称为“中国居里夫妇”,他们共同的理念是: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陈竺、陈赛娟:生活事业“爱相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与妻子陈赛娟是研究生同学。陈赛娟被称为第一个能使白血病恶变细胞“受教育改邪归正”的科学家。由于其出的科研成果,2003年陈赛娟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竺、陈赛娟曾共同师从于王振义教授,在实验室的长期相处中渐渐萌生感情,在硕士研究生毕业那年,他们俩顺理成章地结婚了。在此后的日子里,陈竺和陈赛娟相携走过了无数个春秋。
不过,事业与家庭两全其美并不容易。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夫妻俩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相互宽容。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很接近,但想法却经常不一致,实验室里的争论往往会带到家里。有一阵子,为了保证在家里有放松的时间,他们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可最后夫妻俩发现,只有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学术上的分歧,放下争执,用数据和结论审视自己的观点,才能让他们更加充满共同进退的激情。
有一次陈赛娟向陈竺报喜:血癌细胞发现了一个染体新的畸变。陈竺听后竟满腹怀疑:“你搞错了吧,从没见到文献上有此报道。”陈赛娟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陈竺固执地说:“这是常见畸变的不典型表现。”陈赛娟火了:“你睁大眼睛看看!”可陈竺还是不信。经两个人反复求证,结果陈竺认输,说:“祝贺你!”
邹承鲁、李林: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之家
很多人不知道,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女儿和女婿,也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女儿李林是物理学家,女婿邹承鲁则被誉为中国生化界的泰斗,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主要贡献者成功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两个人不同的研究领域,倒也正好符合李四光的期许:“夫妻本来就有好多事情要吵架的,还要为工作上的事吵架可不值得。”
1946年,邹承鲁、李林分别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毕业后,两人又不约而同进入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理想,两颗炽热的心灵很快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不过,这对恋人有时也会闹些小别扭:一次在剑桥划船,不会水的邹承鲁掉到了河里,折腾好久才爬上岸。而水性很好的李林却在岸上笑得前仰后合。邹承鲁气得直抱怨:“我差点儿淹死,你还笑。”
当然,这样的小插曲没有动摇两人的感情。不久,李四光夫妇来到英国,对邹承鲁的人品、学识极为赞赏。两人在父母主持和见证下喜结良缘,从此开始共同度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邹、李夫妇虽然都是著名的科学家,工作之外的普通日子,别人怎么过,他们也怎么过。
“快结婚要添置结婚物品时,我妈说买一个脸盆就够了,我爸则说要买两个,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差点婚就结不成了。”在女儿邹宗平的印象中,母亲的脾气比较急,父亲则从来没有在家里发过脾气。
谷超豪、胡和生:在数学王国里比翼双飞
数学家与诗人,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却在我国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而他的夫人胡和生,则是我国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也是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讲台的中国女性。
谷超豪与胡和生同为数学家苏步青的学生,他们相识于图书馆,相恋在数学世界。1957年两人结婚以来,便在数学的征途上携手跋涉,比翼双飞。
谷超豪说有的家庭采取“二保一”的政策,“二保一”就是两个人里面牺牲一个,为另外一个做后勤,使另外一个能够更专心做研究。他说:“我觉得我们家里是‘二保二’。我做一个成果出来,我首先讲给她听,有毛病她来指正,我再来改进,如果做得好,她高兴我也高兴。”
1991年,胡和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比自己当选院士的时候还高兴,欣然
为妻子赋诗一首以表祝贺:“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须理,秀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在数学王国里,谷超豪、胡和生夫妇从来未停止过追赶的脚步。而这对数学家回报给生活的是勤奋、质朴和情趣,一年又一年。
何炳林、陈茹玉:化学界的璀璨双星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炳林出生于1918年,是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开创者。他的妻子、著名有机化学家陈茹玉比他小一岁,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8年,何炳林、陈茹玉分别从广东和天津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一入学,漂亮的陈茹玉就吸引了不少男生的目光。但专心读书的她,对这些爱慕从来都视而不见,直到有一次,何炳林和陈茹玉一起“做题目”时,另一位“倾慕者”出于嫉妒,踩了何炳林一脚,但厚道的何炳林却并未生气。陈茹玉因此对这位“老实人”刮目相看。于是,二人“做题目”的机会更多了,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此后,读书、毕业、结婚、任教、出国、回国,两人始终保持步调一致,风雨同舟、不曾分离。
何炳林曾说,他们的缘分是“上帝帮忙”。遗憾的是,上帝却将他提前带离了妻子身边。2007年,何炳林因病辞世。此后的日子,陈茹玉都是断断续续在医院度过的。严重的疾病困扰着她,使她丧失了记忆,却经常问起已经去世的丈夫:“何先生去哪里了?”“您又忘了,何先生已经走了。”“走了?什么时候走的?”“已经走了五年了。”“哦。”
——这是陈茹玉生前最后一次问起丈夫,之后,她便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当晚,陈茹玉阖然长逝,去她的“何先生”了。这对离别五载的伉俪院士终于又在天堂团聚。 (本版稿件综合《中国科学报》、光明网、环球网等 萨苏等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