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先锋小说悬念 [从《戒指花》看格非小说的先锋与持守]
小说是由大事、人物、叙述语言等诸元素建构起来的艺术世界,在现代小说家看来,如何利用小说的构成要素建构一个审美精神家园。已经在小说创作中成为与主题意义同等重要的事情,甚至关注小说的形式本身可能比关注小说的故事内容更有意义。在这种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作家特别注意小说艺术的形式建构。注意在形式之中寓意内容。由此,在20世纪80年月末期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小说形式试验热潮。以“新、奇、怪”的小说式样极大地冲击了读者的阅读惯性和审美趣味,并为中国当代小说的艺术进展供应了新的试验空间。格非就是这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发表于2021年的短篇小说《戒指花》在体现了他一贯艺术追求的同时,又显示了先锋派新的艺术诉求。
审美追求的先锋性:解构和谐
《戒指花》的故事构成不同于传统的短篇小说。传统短篇小说的故事构成往往是一人一事,
之所以形成这种艺术规范。除了由于短篇小说体制限制了它难以刻画多个人物和叙述多个故事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传统艺术对和谐的美学要求。“和谐观念的产生源自于古典时期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抱负要求”,由于农业文明对自然的依靠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依靠。使人们盼望与四周环境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中,所以,和谐理念就渐渐内化为古典美学要求,在文学创作和阅读实践中,成为规范艺术的重要尺度。乍一看,《戒指花》在故事构成上与传统的和谐观念产生了抵牾,由于它的文本主要由两个故事构成。而且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是完全独立的。这就在极大程度上违反了读者阅读短篇小说的艺术阅历。对传统的和谐美学理念造成了审美的冲击。但是细读小说文本,这种不和谐的冲突好像又不存在,由于文本的两个故事是统一和谐的:每个大事都是完整的,大事的构成丝毫不违反事物本身的规律,并且两个独立的大事通过《新闻周刊》女记者丁小曼连缀起来,使小说文本在外观上又形成了和谐与统一。所以,《戒指花》的故事文本又顺应了读者的阅读期盼,并没有完全与读者的审美阅历产生背离。
格非把两个内容不和谐的故事奇妙地支配在同一个文本中,既可以使之相互对比、相互衬托,使现代大众传媒及其受众现出人类劣根性的原形,表达对现代性进程中人类道德操守和良知渐渐沦丧的隐忧,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避开由于单个故事而造成文本意义的扁平单薄,
拓展了小说的审美空间。《戒指花》的主题和形式在此意义上达到了和谐共振的艺术效果,成为一个不行分割的统一体。小说文本就这样呈现出一种“不和谐――和谐――不和谐”的开放艺术态势,和谐的不断解构也使小说的文本意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多重的阐释可能。
在不和谐的故事文本设置中,人物关系也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素不相识的人之间,而且体现在同事之间、邻居之间、师生之间乃至亲人之间。发生在现代人中诸多的不和谐。很简单使人产生对现代性社会的不信任感。使人丢失责任心与怜悯心,从而最终导致人类的道德价值沦丧和人道精神失落。所以,大众传媒为了攫取物质利益随便编造奸杀新闻制造轰动。而置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于不顾:面对小男孩的家庭悲剧,大众媒体和芸芸众生却漠然视之。在布满冷漠、冲突和不信任感的社会氛围中,人的担心全感也与日俱增,所以格非写道。小男孩母亲的遗像是“一张苍白而脆弱的脸,目光中带着疑问、哀矜和惊恐”。“担心全和无法投注自己的信任。就成为现代性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通过对这种不和谐、冷漠的现代人际关系的描述,格非胜利地把现代性诉求置于道德价值推断的十字架上,对它进行灵魂的拷问和质疑。
《戒指花》众多的人物关系中,丁小曼与小男孩的关系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尤其值得关注
戴菲菲的是丁小曼,是她首先留意到了小男孩的存在。是她经过切实的调查证明白奸杀的虚假性。在文本故事中只有她真正关怀、怜悯小男孩,这使我们很简单误以为丁小曼是故事中唯一具有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现代人,但事实上丁小曼身上早已打上了现代性生活不和谐的烙印。首先,她与上司的关系是模糊的,即使她在与无聊上司的周旋中保持了清白。但是从她能够从容应对上司的骚扰,也说明她已经是一个游刃有余于这个不和谐的现代社会的一分子。其次,在小说文本中。她的心理质地始终是愁闷伤感的。她的愁闷不是源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深层孤独,而是被黄昏连绵不断的雨唤起的愁闷情调,由于格非一旦涉及雨和丁小曼的心情,就特意用黑体字示意雨对丁小曼可能存在着某种或某些人生命运的关联。所以“雨”是一个象征体,是量度丁小曼心情的一个重要尺码,在绵绵细雨中,丁小曼过去全部的幸福和苦痛都被“蒙蒙雨”所诱出和遮挡 ,使她陷入难以自拔的愁闷中。再次,丁小曼并没有扮演小男孩的挽救者角,由于她根本无法把小男孩的悲剧在大众传媒上公之于世。以呼吁社会关怀小男孩的命运,这说明白现代社会理性战胜了丁小曼的道德怜悯,她已经是一个被道德沦丧的社会所俘虏的现代人。对丁小曼价值观念的推断。可以通过文本第一句颇令人费解的话语进行深层理解。“突然间黄昏变得光明,由于此刻正有细雨落下”,根据正常的生活阅历。黄昏本身是昏暗的。再加上下雨,天应当更加昏暗,但是文本却说“黄昏变得光明”,
并且说是“由于此刻正有细雨落下”。或许也有因下雨天变得光明的,但往往发生在光线比较强的时候,所以无论如何解释,这一句描写都明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阅历相冲突。但是透过这句“生疏化”的叙述话语,我们看到了的寓意所在。文本中的这一句描述是丁小曼所看到的生活现象,更是丁小曼心情和价值观念的折射,在看到这个现象的同时,她还看到了小男孩――这是一个关键的细节,由于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发觉,小男孩才是文本中唯一的亮,他事实上是格非在小说文本中设置的一面镜子,格非用他反射和端详现代性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现代人的灵魂堕落,也端详了丁小曼的灵魂世界与道德持守。正是小男孩的故事和他童稚的“戒指花”歌声唤醒了丁小曼心中的往事,诱发了潜隐于她灵魂深处残存的一点点人类名贵的怜悯心,使她的心理逐步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所以,是小男孩使黄昏变得光明。格非通过这种人物设置方法,使他批判现代性缺陷的命题得到了突出的呈现。也使丁小曼成为先锋文学短篇制作中少见的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