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
杜牧诗三首
课型
鉴赏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
. 背诵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牧诗诗歌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杜牧诗三首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杜牧诗的意境和风貌。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重点
难点
重点: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他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张充书》)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最擅长抒情写景的绝句,词句淡雅,意境深远,为后人传诵。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之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杜牧的纪行、写景诗作颇多佳作,他善于选择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杜牧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比较注重辞采,同时又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舒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曾用“俊爽”二字概括杜牧的诗歌风貌。
杜牧的诗有哪些(二)课文简
早雁
.写作背景简介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基本解读
题解: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主旨)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鉴赏要点
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早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其抒情特点是全篇运用比兴,风格可谓深曲含蓄。诗歌字面上句句写雁,实质上处处写离散的民众和时事。前两联写雁之南征,后两联想雁之北返,说尽流民奔逃的哀苦,感情博大深沉,笔触细腻哀丽。
过华清官绝句三首 (其一)
.写作背景简介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 ()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基本解读
题解: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题目表明了诗人歌咏的对象和诗歌样式。
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主旨)
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巧妙自然。《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这句诗是镜头逐渐推进,展现宫殿的雄伟壮丽,整句诗透出一股神秘的气氛。
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后两句才是真正的特写镜头。宫外的镜头经过“一骑红尘”的渲染,益发显得神秘莫测了。宫内的镜头“妃子笑”,这时的神秘已经几乎是不可捉摸了。
.鉴赏要点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吴乔《围炉诗话》)。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诗贵含蓄,而不著一己之见,尽以形象持论,非常难得。这首诗旨在讽刺唐玄宗荒淫好和杨贵妃恃宠而骄,却无一字直言明语,全部融进了具体的形象之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善于选择题材,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以小见大,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淫生活,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看出了历史现实的本质,寄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定数的感慨,表现作者对封建朝代更替的深沉思考。
题乌江亭
.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 ()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基本解读
题解:乌江亭,又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主旨)
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难以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字。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的概括。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
第四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呼应第一、二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胜负还是难料的。此句气势如虹,令人想象“江东子弟”真的有一天“卷土重来”的情形。
项羽兵败乌江,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不必多费笔墨。诗人以一个自恃知兵的行家口吻来评说项羽的兵败在于不能忍受一时的挫折,不能忍辱负重,不善于重创事业,卷土重来,以至于英雄气短,自刎乌江。诗人试图用另外一种思路来思考,假如项羽能一时忍辱负重,过江重新招兵买马,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这是一首颇有创意的史论诗。
.鉴赏要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题乌江亭》通过写项羽兵败乌江,引颈自刎的历史事实,批评他意气用事,没有做大事的人格和性格,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奋发图强,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三)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辅导练习,并预习下一课。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