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文化遗产,写好文化故事
作者:冯宇红 李欣逾
来源:《智慧少年·教育教学》2022年第02期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會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节庆礼仪、民间艺术与特技能、名胜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和遗产凝聚着本地区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从2006年起,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深入认识这些文化遗产,对我们增强家国情怀、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我们的语文学习、考试也有着莫大的帮助。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设置了“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综合性学习。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有不少省市的语文试题,尤其在阅读、综合性学习部分中,都突出了传统文化遗产内容的考察。以2021年中考试题为例,广东、陕西等省综合性学习都出现了与“书法”有关的试题;山东济南综合性学习则出现了与“对联”有关的试题;江苏省扬州等市的综合性学习与民间艺术有关;湖南省资阳市的阅读试题与“中秋”民俗文化有关;浙江省衢州以“烂柯山”为主题,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有不少同学会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集等方式来获取有关资料。但仅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在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亲密接触中,通过观察、记录和思考,探究文物和遗产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不断丰富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力和理解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能写出文采斐然的、引人入胜的考场报告,答好和文化遗产相关的中考语文题目。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运用各种资源初步认识身边的文化遗产,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将文化遗产现象和自我主观感受有机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考察报告不同的是,带有语文特征的考察报告更突出个性特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逸兴遄飞,让文化遗产考察妙趣横生,进而激发阅读者对文化遗产的探寻兴趣。
        我们以赤坎老街为例来分享一下吧。生活在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的同学都对那里的老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住在老街附近,老街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陌生是因为对老街的历史渊源并不了解。随着网剧《隐秘的角落》的大热,赤坎老街一度被推上热搜,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网红打卡点。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探寻老街的兴趣。通过查资料,同学们惊诧地发现,一度苍老、沉寂的老街,竟曾是一片商贾络绎不绝的商埠码头,十大古码头就隐匿在毫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据资料记载,“古时广州湾西岸有商埠,埠头东临大海,坎高泥赤,因而得名‘赤坎’。在清朝的‘海禁’政策解除后,商民们便从海上到达埠头,在今天民主路一线的渡口登岸,因此,明清时代在大通街与民主路之间便建有十处青石砌就的踏跺步级式码头。南起大通街与平安街交叉处,北接晨光小学的街道,原叫‘古老渡街’,长达180米。到了上世纪初,因为要填海造地,扩城建路,海岸线往东一直移到了今天民主路
一线,于是,原海岸线的各个码头也就留作了路巷直到现在。”(《赤坎十个古埠码头的前世今生》,刊登于《湛江晚报》2015年8月1日)面对近在咫尺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访之旅。
        一、唤醒美好记忆,亲近身边的文化遗产
        由于文化遗产就在自己身边,当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的时候,唤醒自己曾经的记忆,回忆与文化遗产之间发生的小故事,会消除与它之间的隔阂,产生亲切感。如:
        “我的第一站选在广州湾商会原址,遗憾的是它现在已经闭馆了。小时候我曾在里面学习书法,如今依稀记得在二层阁楼上悬挂着很多老照片,在昏黄的灯光里影像摇曳,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广州湾故事。书法老师模糊的背影以及对这些照片的讲述,都在记忆的一遍遍洗涤里渐渐远去。曾经的广州湾远去了,而这些遗迹仍然挺立着,静默地等待着曾经守护它的人归来。”
        在这段文字中,小作者通过唤起童年练习书法时的回忆,将百年前的广州湾商会会馆与自身产生了微妙的联系。这些依稀的记忆通过语言的渲染油然而生亲切感。文化之旅不仅要
细心观察,也要让世界与我们产生互动,做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彩”。
        二、发挥联想想象,展现文化遗产之美
        历史遗产因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故事而增添了梦幻彩。在探寻的过程中,发挥联想与想象,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会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
        “3号码头高8米,长19.5米,宽2.3米,共存18级,因弯曲过甚,今已废弃不用。旧时称之为‘鬼巷’(在法侵占广州湾时期,曾用于关押犯人)。路边的骑楼失修已久,墙体脱落。站在这儿,仿佛可以触摸清朝前的渔船海浪,听见民国时的历史回声。”
        “6号码头高5.6米,长51.6米,宽2.3米,踏度55级,入海引道长22米,码头出口处有个高大的门楼,这个巷子叫染房街。单看街名,就知道这里曾经有着一个大染坊,彩鲜艳的布料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精巧的码头口两边是骑楼建筑,将头一探,便隔了两个世间,街头商人的高声叫卖,牛车马车的丁零当啷,如海浪般阵阵扑面而来。”
        “8号码头为水仙街,高8米,长45米,宽2.5米,现存踏跺25级,坡度缓和。藏有水仙庙,
这是一座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自开埠就有了水仙庙,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刚进去的时候看到‘水仙香料’四个字,我还以为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水仙庙里一直供奉着香火,故有此雅称。水仙庙特别的地方在于,一是建在码头边上,供的是炎河二帝,当年不仅是当地居民,也是上岸的水手祈求航行平安和生活安宁的地方;二是庙前有两眼井,一清一浊,时至今天,依然有不少居民喜欢到这汲水、洗衣。看着青苔斑驳的井边,几位阿嬷在低头搓洗衣服,井水漫出了木桶,我仿佛看到在熙熙攘攘的码头,船只拥挤,上岸的水手和商人们迫不及待地捧一口清冽的井水滋润干渴的喉咙,然后洗一把脸,再到庙里烧一炷香,喃喃自语,保佑平安和顺。”
        在以上几段文字中,小作者引用了有关的资料,如“湛江在线”网页《赤坎商埠古码头》一文中对十大码头的具体数据说明;同时又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从视觉沟通了听觉、嗅觉和触觉,运用通感的手法,再现古码头当年熙来攘往的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历史文物在笔下可见、可听、可感,赋予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再比如以下这段文字:
        “7号码头位于东兴街尽头。高8.5米,曲折入海,全长93米,宽3.4米,踏跺2排,各51级,是十大码头里面最陡的码头,层层叠起的阶梯倒像是一页页历史的书卷,蜿蜒进时光深
处。到访的时候已是黄昏,时间仿佛停止,余晖静静地亲吻着码头的屋檐,仿佛百年间从未改变。”
        7号码头是游客特别喜欢去的地方,由青石板铺成的阶梯,蜿蜿蜒蜒,富有独特的美感。小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思维,把“层层叠起的阶梯”比成“历史的书卷”,并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拾阶而上仿佛翻开了一页一页的历史书。小作者还抓住了“黄昏”这个时间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余晖映照老屋檐角的景象意象化,渲染了一种静谧、沧桑的梦幻感。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开展文化之旅中,运用语文的眼光看待文化遗产,运用语言文字来呈现文化遗产,正是语文学科开展文化考察的独特一面。正如自然山水与山水小品一样,它们虽有联系但也各自带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写作文化之旅,不仅可以运用鲜活的语言文字来展现文化遗产之美,更可以带上写作者自身的情感烙印、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激发其对文化遗产的向往之情。
        三、挖掘生动故事,理解文化遗产的精神特质
        每一个文化遗产背后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因而,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与文
化遗产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感受时代的变迁,理解其精神特质。
        “说起老街上的故事,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位共产党员。1935年,在1号码头原址上,他创办了晨光小学。他就是许乃超。晨光小学一出生就是一所红学校,肩负着‘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重任,是中共南路活动的重要地点。1944年冬,中共南路特委在晨光小学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医务训练班,为抗日前线培训医护人员。当站在晨光小学的许乃超先生的雕像前我才懂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衰败的码头遗址上建起一座学校有多不容易;在抗战时期冒着生命的危险传播革命思想、培育革命人才,有多么的可贵……听着校园里郎朗读书声,我听到的,不仅是一种和平的幸福,更是一种勇于抗争、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
        在这段文字中,小作者不仅巧妙化用了史实,讲述了红故事,还思考了故事背后所体现的精神特质。文化遗产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正是其包含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当我们的笔触中包含了对这种精神的深刻感受、体验和领悟,也让我们的文化考察富有了深厚的意蕴。
        “随着《隐秘的角落》电视剧热播,在网络上也有着不少关于古商埠码头介绍的文章,
其中流传着一幅‘赤坎十个古码头手绘地图’。我很好奇,这幅地图是谁绘的呢?查阅了不少网络上的文章,都没有注明作者。后来,我终于查到,关于十个古码头比较早的官方报道是2015年8月1日《湛江晚报》的《赤坎十个古埠码头的前世今生 》,其作者是梁月明、王权。再一细查,这两位是我区两所中小学的退休校长。机缘巧合之下,我发现他们是一对伉俪,和我们家居住在同一个小区。实在是太巧啦!我抓住机会邀请两位老人,他们欣然接受了我的小采访。原来,两位老人都是摄影爱好者,在退休后到处寻访不为人知的湛江美景。在赤坎老街,他们拍下了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作品。他们还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了原来老街正是赤坎古商埠渡口所在地。王权校长就手绘了湛江市赤坎十个古渡口位置示意图,并公开发表,为大家普及老街历史。这幅图正是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手绘地图!近年来,两位老人把他们的摄影作品及散文汇编成《古址叠痕》一书,书的封面图片正是在双清庵与广州湾商会之间的4号码头遗址。书中的序言说:不敢奢望这本书能够‘滴水之中见太阳’,惟愿我们对人生来处及家国情怀的述说和思考,得到读者的理解。捧着这本厚厚的赠书,我更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情意。这是对生我养我的土地的热爱,也是对我们后辈的殷殷叮嘱。了解家乡的历史,懂得人生的来处,到人生的出发点,不正是这趟老街考察给我的人生启迪吗?”
        这段文字令我们深思。在文化考察中,我们会查阅到不少资料。但是如何不迷失在资料
中,需要有一定的辨别力,尽己所能到第一手资料,并挖掘资料背后的故事,在探究文化遗迹的精神特质的过程中,也产生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丰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