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观察 >>
284
“后非遗时代”马街书会的生存语境与整合
发展
武卫兵
湖北中医药大学
摘要:“后非遗时代”,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已经由原来“重申报”转变为“重保护”。马街书会的许多表现形式和表现形态都受到威胁,既面临全球化和文化同质化的威胁,也面临缺乏支持、欣赏和理解的威胁。民俗文化研究者们应在“后非遗时代”和全媒体语境下,对马街书会进行传承保护与产业化研究,对其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促进区域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也可以起到从一定程度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后非遗时代;马街书会;整合发展
中国在2004年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随之而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到来,从2004年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总计有超过4000项非物质文化类别先后被选为世界级、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入遗产名录。在这一阶段,国家及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精彩纷呈,政府承担主导的角、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身其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只是留存了这些珍贵的文化现象,更可贵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促使国人重新审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一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成了所有民间文学的集中代表和代言人。
民间文化的“遗产化”过程,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机制所进行的一系列标准设定、价值评估和符号建构,其实质是“知识话语在遗产领域的介入过程”。[1]也有学者明确提出,“非遗化”是在为民间信仰正名,使其在公共知识中复归本位,进而使作为非遗应有组成部分的庙会、乡土宗教等来自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底层文化得以跻身于“公共文化”之列。[2]而庙会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就是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书会是一种特殊的庙会,它承载着许多信仰、文化、祈祷、社交、祭祀等元素,是辐射区内普通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随着马街书会的声名远播,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前
来书会考察调研。也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在1996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且在2006年5月,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冯骥才曾提出“非遗后时代”(学界普遍认为“非遗后时代”与“后非遗时代”含义一致,本文统一称为“后非遗时代”),认为当我们逐渐进入非遗时代并完成该完成的非遗认定后,其实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才刚刚开始。
1.“后非遗时代”马街书会的生存现状
马街书会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源于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经700多年长盛不衰。作为是众多民间文艺形式荟萃的场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不仅丰富了中华曲艺艺术宝库,而且具有无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们了解和认识民间曲艺文化的“活化石”。据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广严禅寺碑记》碑刻记载,它兴于元延祐年间,盛于明清,至今绵延700多年而不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民间书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书会,她具有独特表演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是众多民间文艺形式聚集的场所,具有多重价值。
在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马街书会的保护和发展是不是就没有难题了?答案是否定的。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表现形式和表现形态都受到威胁,既面临全球化和文化同质化的威胁,也面临缺乏支持、欣赏和理解的威胁。马街书会也不例外,传统书会收到多重威胁:新艺术形式的挤压、民间艺人传承人青黄不接、参加书会知名度较高的艺人逐年减少、新资源质与量都有所下降、智能时代信息娱乐渠道的冲击等。倘若得不到有效保护传承,以目前的现状看,马街书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就有永远消失的风险,或当作一种仅属于过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被永远封存在老一辈的记忆中。
2.全媒体语境下马街书会的资源整合与传播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其中第二条有专门阐述解释“保护”一词的含义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强调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3]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宣传”作为中间环节,其实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如今身处于媒介化社会,传媒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只有传统传媒的衰落和新兴传媒的发展,更使得传媒思维逐渐日常化,媒介化的社会成为我们整个大时代的语境,民间文化、传媒与社会之间相互的依赖性和关联性逐渐增强且互相依赖。在这样的思路下,马街书会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整合资源,提升传播时效性,以达到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逐渐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民众了解、认识书会。
事实上,政府作为书会主办方,也在这方面做了探索。为了让使用网络媒体的众充分感受马街书会曲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艺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平顶山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了解,带动马街书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宝丰县当地宣传部门和平顶山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联
2020.12
真情  教育探索
285
合举办了“网络媒体看鹰城,走进马街书会”等网络活动,在电视台和官方门户网站上积极宣传,吸引了一大批曲艺爱好者点击观看。除此之外,今年马街书会期间,当地文化部门还组织安排了第十三届宝丰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国曲协文艺小分队扶贫演出、刘兰芳艺术馆开馆暨刘兰芳从艺60周年典礼等系列活动,共吸引了 30 多万人前来赶会听书,达到了近几年马街书会听书人次最高峰。来自平顶山网、直播鹰城、鹰城时尚等 30 余家网络媒体的编辑制作人员参加了活动,并将书会现场种类繁多的曲艺形式和艺人们酣畅淋漓的演出带给了观看电视、网络媒体的众。除此之外,马街书会、官方平台也在保持持续良好的运行。在马街书会的上,我们可以看到十分清晰的分类,分为艺术家信息板块、曲艺种类板块、新闻动态、视频中心、马街书会信息介绍板块,还有贴心的导航服务板块,关于马街书会的信息应有尽有,尽可能的保证关注马街书会的曲艺爱好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书会、观看书会、参与书会。参会艺术家介绍、曲艺种类介绍,就可以按照地域检索搜索不同
曲种的信息与视频。关于马街书会的新闻头条、行业动态、书会的幕后花絮等都可以一览无余。视频中心可以观看最热门的马街书会、视频、采访和电视节目等,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了解马街书会,还能够看到艺人们及名家的精彩说唱视频。2020年,也许是受疫情影响,加上为迎合新兴传媒,马街书会首次开启融媒体立体全方位跟踪报道的形式,他们与“抖音”短视频签订了短视频官方合作计划,并且在书会期间数度占据抖音头条位或靠前位置;同时还增加了参与度,在抖音发起全民的马街书会挑战赛;传统媒介上,他们 与“大河报”签订全媒体化商业运营规划策划,通过大河报20年的运营经验和传统媒体平台,最终实现“马街书会”的全媒体宣传,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全媒体语境下,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注重整合传播,要顺应潮流创新形式,在全媒体时代对自身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借助现代传媒科技提高文化影响力的传播与增强。
3.“后非遗时代”马街书会的传承发展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背景。农业社会为说唱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农业社会渐渐远去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挽留的,但是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延缓她的衰老。[4]尤其是像马街书会这样的民间艺术瑰宝,我们应该尽可能维护好这一珍贵遗产并将之传递给后代。从学术角度研究马街书会的科研成果并不算多,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上以“马街书会”为主题词检索,约有150篇研究成果,成果发表时间自1994年开始,2006年之后才逐渐增多;以“马街书会+产业化”为主题搜索,知网上成果仅有19篇;以“马街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搜索,知网收录的成
果为17篇;以“马街书会+业态融合”“马街书会+云端”“马街书会+5G”等为主题搜索,知网上现有成果皆为0篇。截至目前学界对于马街书会的研究整体上并不算多,而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多从其起源、变迁、流布、基本内容、艺术形式等入手,民俗和音乐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多且整体比较深入;但较少从文化资源角度去探讨研究,也较少关注马街书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与魅力,关于马街书会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也缺乏深入、详尽、系统的成果;而对书会已产生的规模化经济效应和产业模式的研究、以及如何将这一文化资源更好地产业化从而取得更高经济效益的研究更为缺乏;与其相关的业态融合、艺术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研究则几乎没有。
基于此,研究马街书会的传承与保护,寻使之巩固并保持活力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与保护古迹、遗址和自然空间所不同的措施。为了让非物质遗产保持活力,保护必须与文化息息相关,并且必须在社区内部和代际之间得以定期实践和习得。正如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那样,非物质遗产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并被每一新生代所丰富。马街书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所具备的独特文化属性与文化魅力毫无疑问值得去焦点关注,要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做重点研究;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也就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相关社区、体和个人。在世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都必须让承载这类遗产的社区、体和个人参与始终,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要重视对马街书会中特民俗活动传承人与传承活动的活态研究。只有将传承人于传承活动重新焕发活力,谈论马街书会的传承与保护才有意义。
5G时代的到来直接推动一个崭新的世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逐渐融为一体,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势必会对传统书会形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对马街书会这样一个传统书会,想要应对新形势的挑战,化危为机,必须紧密结合数字技术、增强文化创意、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才可能在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空间。目前学界用从文化资源角度去探讨研究马街书会,关注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与魅力,对其产业化进行深入、详尽、系统的研究;对书会已产生的规模化经济效应和产业模式进行研究推广。马街书会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化研究,可以对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促进区域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也从一定程度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传统书会在“后非遗时代”浪潮中继续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4.结束语
当然,马街书会的在“后非遗时代”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对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远远不够。正如曾任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的艺术家张满堂所说过的,除了政府和艺人的努力,马街书会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年轻一代也应该好好珍惜马街书会这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积极肩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曲艺文化的重任,为传统民间曲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传承了七百多年,作为中国民间书会代表的马街书会不会就此没落,在有效措施的保护下、在积极大力的宣传下,马街书会会继续散发传统曲艺的芬芳。
参考文献:
[1]燕海鸣.从社会学视角思考“遗产化”问题[N].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26日.
[2]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第2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v. cn,2015年6月29日.
[4]马强.关于河南马街书会起源的音乐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
作者简介:武卫兵,河南许昌人,湖北中医药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