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我与网络亲密接触
互联网是一项技术,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阻止这项技术的发展,中学生上网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没有人可以阻止的。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将有利于中学生的发展,但上网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对中学生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本单元以学生的视角展开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亲历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网上调查、设计制作网页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认识上网的利与弊及其对中学生的种种影响,掌握合理的利用互联网的方法,最终引导中学生文明健康上网。
一、目的要求与活动准备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今天是愚人节吗(2)通过利用计算机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三板是什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上网的目的、途径以及利与弊,从而正确的认识中学生与网络的关系。
2)通过网上调查等活动,学会上网调查获取资料的过程和方法,熟练地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学会健康文明地利用网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数字素养等,提高学生的整体信息素质。
(2)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网络使用中的伦理道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等品质。
(3)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使学生能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提高自制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计算机及网络的相关知识。
2)了解适合中学生开展的网上文化活动。
3)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于弊。
3)了解指导中学生文明健康上网的方法和措施。
2赵紫骅个人资料.能力与方法准备
1)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演示文稿制作,Excel软件使用,简单网页制作的方法和技能。
2)了解开展网上调查活动的方法和技巧。
3.资料准备
1)目前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有关中学生的网站现状。
2)目前中学生上网的情况。
3)搜集有关中学生与网络的案例。
4.物质准备
能够上网的计算机,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三)课时安排
选题阶段:建议安排2周。
实施阶段:建议安排10周。
成果交流评价阶段:建议安排3周。
二、总体框架与编写意图
本单元总体框架图
本单元活动从调查中学生当前的网络行为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上网的利与弊,最终达到使学生明白怎样文明健康上网的目的。教材首先安排了收集有关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最新资料,调查本地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学生玩网络游戏情况,调查中学生进网吧情况,探究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通过学生亲历调查体验活动,讨论分析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最后通过认识网校,设计文明上网的文化活动,开展网络成隐症的预防救助活动,使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引导他们能文明健康利用网络。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能熟练运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专用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甄别、选择、整理、创造、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本次活动,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教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二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三、内容分析与活动指导
装个充电桩需要多少钱
(一)单元页——情景引入
教材一开始设计了互联网简历这一资料引入课题,资料中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互联网的的发展历史、作用表达了出来,以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二)活动导航
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一个网上论坛,通过这种方式引入课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网络的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方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经受网络平等性熏陶的青少年,自然会增强平等待人、待己的观念。
1.确定选题部分,提供了选题和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提供一些关于中学生上网的故事,包括网络对中学生有帮助的和不利的例子。
深圳开学时间2022最新消息
2.网上开题论证会
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上传至指定的文件夹,然后教师组织评审组,利用校园网举行网上开题论证会,对各小组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评审,并通过网上教学BBS反馈意见和建议,让各课题组改进。在此期间全校师生均可对活动方案发表评论。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三)实践体验
1.了解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搜集资料,了解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上海景点大全
2. 调查本地中学生的网络行为
这部分活动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了解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问卷调查是获取资料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而且收集的材料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开展本次活动。教师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中学生与网络的实践活动,要使学生走进网络,同时也应当使学生能走出网络。今天,在网络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的惊喜之余,许多学者都对网络进行了冷静的理性思考。德洛克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学者认为:“人们更应该使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现实生活教育,面对面的教育是永远不可消灭的。”因此,我们必须摆正网络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借助网络,拓展学习的空间,丰富知识面,进而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既不能一味地拘泥于传统教育方法而拒绝现代科学技术,更不能因盲从于网络教育而摈弃那些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
3. 网络游戏,是爱它还是恨它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脑越来越普及,电脑游戏也随之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患“网络游戏成瘾症”的比例已经高达14.8%。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呢?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有什么危害?针对这些问题,教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设计了“调查中学生玩网络游戏的现状”,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统计周围同学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接下来,教材给出了两则资料,一是关于玩网络游戏的益处,另一则是关于玩网络游戏的害处,引导学生分析利与弊。教师要指导学生就此开展讨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正确认识网络游戏。
4.网吧追踪调查
      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清楚网吧的利与弊,充分利用网吧带给我们的网上资源,正确地抵制网吧的弊端,不能盲目地沉迷于网吧中。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到网吧调查,了解网吧环境、网吧里中学生的上网行为,查阅有关中学生进网吧的规定。接下来是与家长、老师交流,讨论分析。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中学生可以进网吧”或“禁止中学生进网吧”,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最终达到能正确认识网吧,并能通过小组活动,影响全班甚至全校学生纠正自己不良的网络行为。
5.探究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表达
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就是网络用语。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提起网络语言,多数中学生是熟悉的,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是这次探究活动的目的。教材首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网络语言,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认识网络语言的特点,辨析网络语言的利与弊。教材设计了“通过网上聊天室了解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活动,一方面能方便的收集关于网络语言的资料,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中应认真体会。
(四)拓展延伸
1.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教师以网友的身份和学生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摸清、摸准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例如某班主任在校园网上开辟了为“他、她喝彩”的版块,“网罗”了各科任老师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闪光”,于是增强了学生自信,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进步。还有学校在校园网设置了“当家作主”、“心情札记”等版块,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谈出自己对班级的想法,展示自己内心世界。
2.当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时,要注意该学生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不能总是反对学生上网,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正确地方法是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长期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在学生空余时间较多的假期,可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特培训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夏令营活动,带孩子外出旅行等等。通过这些心理干预,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开。指导学生慢慢地减少上网的时间与次数,直至恢复到正常的上网水平。
3.教材中提到的网络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年龄介于15至45岁之间,未成年人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心理医学对网络成瘾症患者的描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空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据专家介绍,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导致死亡。学生患网络成瘾症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时一些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此外社会上电子游戏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