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失的,结婚就能弥补?
  1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想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女生会说,胡歌的颜值,薛之谦的幽默,王思聪的财力,周杰伦的才华。
  男生会说,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带得出去,也带得回来。
  但如果你问,你为什么要结婚?
  答案则变得五花八门,甚至很多人会突然陷入思维停顿。
  曾有读者和我开玩笑说,你组织一个同城读者吧,这样也许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单身问题,万一以后真修成正果,那也算是大功德啊。
  我说你就这么恨嫁啊。
  她说没办法啊,年纪不小了,父母也是天天催。而且天天看着别人秀恩爱,参加聚会的时候
也是望着人家出双入对,自己形单影只。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真的太无聊了。
  这样单纯又好笑的动机,让我一阵无语。
  不得不说,现在婚姻比恋爱现实多了,所以衍生出了很多诸如“这个男人适合谈爱,但不适合结婚”、“那个女人适合上床,但不适合过日子”等各类言语,看似大家变得更理性严肃了,但再往深层次考究便立马发现不对。
  很多人对于婚姻的理性大多都是建立在一种互补或者增强的期冀上,比如:曾经在感情上受过伤害,所以希望一段婚姻便能让自己忘却。再现实一点便是财力的补充。更浅显的便类似于“感觉一个人太无聊了”,或者“感觉一个人过得太累了”。
  可是婚姻不应该成为人生纠错的工具,更无法变成一个人完善自己的途径。
  2
  有个95年的小姑娘告诉我,她马上要结婚了,但是现在却感觉很害怕。
  我说没事,这叫婚前恐惧症,很多人结婚前都会有这种症状。
  她说可是我完全不到应该结婚的理由。
  我感觉很诧异,既然不知道为什么要结婚,那你当时为什么又要答应呢?
  她说,我们是父母介绍认识的,那时候我们在同一座城市上班,双方父母在聊天的时候,觉得两人在外面互相有个照应挺好的,于是就安排我们见面。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自然,聊几次天,看几场电影就走到了一起。
  我是一个天性内向的人,甚至有些悲观主义,最开始的时候,我想如果能有一个人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也许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喧嚣一点,充实一点。但现在我发现,我还是没能逃脱那种孤独的感觉,因为我的孤独来自于内心
  我说,那你决定怎么办?
  她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倾诉一下而已,也许以后会好一点吧。
  我能从她话里边感受到那种无助孤独,除此之外则是一种对自己无尽的失望。我说,比起婚姻,也许你更需要的是尝试去调整自己。
  3
  不得不说,婚姻在当下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形式,一项任务。到了一定的年纪,谈恋爱,结婚,生子,就像录入电脑里的程序编码,到了某个触发的时间节点,立刻有条不紊的进行。
  而比这更严重的是,许多人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婚姻,不明白它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产物,一种内心笃定的责任,而是将之当成了一种逃避空虚,甚至完善自己的途径。
  特别是在失败婚姻的原生家庭里出生的孩子,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对婚姻过分恐惧,极端地排斥与不屑;要么对婚姻抱以过分的期待,希望以此来拯救自己内心的缺失。
  认识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姑娘,交往了一个男朋友,但后来男方的父母不同意,原因便是他们认为单亲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会有某些缺失,原生家庭会给她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很可能以后会被带到她自己以后的婚姻生活中。
  这段失败的感情后,她没有失去对婚姻的向往。反之,她愈加想结婚,甚至迫不及待地想用一段婚姻去证明,甚至她在内心坚定地认为,自己内心那些从失败的原生家庭中沾染的不良因素,同样只能依靠一段婚姻去慢慢填平。
  向往婚姻本没有错,但如果将之作为改善外界对自己看法认知的依仗,甚至当成一根摆脱内心救命草,从初衷上来说就已经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怪圈。
  一边怀疑自己,又一边寄托于外界。
  4
  曾在网上看过国外一个演讲。
  演讲人Tracy Mcmillan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母亲是一位的,父亲则是一名囚犯,她从3岁起在20多个不同的寄宿家庭中生活成长。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完整,于是她把完整自己的方式寄托在了婚姻上,但在经历了3次失败的婚姻后,她才明白,婚姻无法解救她。
  最后她更是悟出了一个道理,和别人结婚之前,得先和自己结婚。
胡歌结婚了吗
  什么是和自己结婚?
  她说:和自己结婚意味着你和自己确立恋爱关系,也就是说你完全的奉献你自己。然后你
培养和自己的关系,直到你意识到此时此刻你自己已是完整的。再不需要其他男人、女人、工作或环境来让你变得更加完整。
  将内容简单化,就是学会接纳自己,如果一个人都无法接纳自己,那过分的期寄依靠婚姻等外物去充实,本就是一种舍本逐末费力不讨好的无用途径。
  一个人的强大,永远都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充实。
  5
  通常来说,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怀有的希望越小,最后的收获反而越大。同样,当我们对婚姻怀有的期待越少,最后往往更容易得到幸福。
  有的人二十几岁貌美如花,尝试用婚姻去拴住一个男人,可几年以后,该出轨的出轨,该离婚的也照离不误。也有些人三十几岁不愁嫁,一走入婚姻便是一辈子不离不弃。
  两者相较,前者带有一种“功利性”,希望用青春与容貌去换求一世安稳。后者则是内心笃定,强大而不需要依附外界。
  有人说,一个人对待爱情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可以过,但有你更好。
  这句话对婚姻同样适用,一个人可以过好了,才能在两个人的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相反,如果自己一个人都活不明白,更不可能因为婚姻而出现转变。
  当你决定走入一段婚姻的时候,愿你不是利弊权衡,而是顺其自然。不求对方光芒闪耀,只需自身充实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