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乡村地区烧火佬婚俗
作者:詹妍
来源:《卷宗》2015年第08
        要:千年来聚族而居、家庭合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两湖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烧火佬这一本该随着文明进步而消失的陋习在如今的两湖乡村地区演变成了一项独具特的婚俗。历经社会变迁,烧火佬婚俗扎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并将在城市化的影响下继续葆有农耕文化的智慧——以夸张、欢乐的喜剧彩,生动地阐释了家庭成员的修身齐家之道。本文联系文化背景对烧火佬婚俗的传承演变的进行浅析,以探寻两湖乡村地区今日婚俗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烧火佬婚俗;两湖地区;城市化;农耕文化
        湖南湖北(以下简称两湖)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湖南北部、湖北南部大多以滨湖平原接壤。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北与九州粮仓湖南,两省南北接壤区域及其周围分布有广阔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这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口集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聚族而居、家庭合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两湖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传
统。
        家族是按血缘关系构建的,彼此之间有互助互救义务和责任的体,族人生病、遇到意外灾害或进行婚丧嫁娶时,其他族人都要提供帮助。在这样的大家庭,甚至整个家族中,婚姻的缔结成了家族的喜事。两湖部分地区的婚俗中,迎亲队伍在即将到达时,公公婆婆、亲戚朋友、乡亲父老都会蜂拥而至迎接新人。夫家的公公、叔伯、成年(堂表)兄弟有着特别的打扮——脸上涂满了锅灰、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头戴自制的帽子,还会在脖子上挂上一块红底做的用以表明身份的牌子,例如我是烧火佬我也要烧火等字样,有的还标上电话号码“8821414(方言音似爸爸硬要试一试,此外,公公会肩扛粗壮的吹火筒,叔伯、(堂表)兄弟会肩扛粗壮的叉火棍或是挂着铁钳;夫家的婆婆、婶婶、(堂表)妯娌则戴花,涂上胭脂口红外,还会手持蒲扇、竹枝或是扫帚,有的还扛起了灭火器。
        1 “烧火佬迎亲队伍分析
        将有份参与者从性别上分,可分作以公公为首的男性队伍和以婆婆为首的女性队伍。从这一点看,不单是性别,他们还有着很多的共性。
        从形象上看,男性队伍的装饰——锅灰、破衣服、破帽子,呈现灰头土脸的样子;女性队伍的装饰——花、腮红口红等,相对来说,都是代表美的事物,虽夸张但着重戏剧化和美化。
        从手里所持的火具来看,男性队伍——吹火筒、叉火棍、铁钳,都是可以助燃的器物;女性队伍——蒲扇、灭火器,在这项民俗当中,蒲扇不是用来助燃,而是用来扑火,灭火器不是传统的灭火具,但是其功能更加明显。
        3、从其他配戴看,男性队伍——表明身份的挂牌,这不单单是一个身份牌,更是一个话语牌,成句而不单单的身份名词来表达一名烧火佬的思想动机;女性队伍——竹枝、扫帚,这些她们是用来教训人的,表明了对烧火佬要烧火的态度和反应。
        在这一场表演当中,明显的倾向于丑化男性队伍和美化女性队伍,男性队伍要将火烧得更旺,而女性队伍则是将火扑灭,当男性表明自己要烧火时,女性来工具加以训斥。可见,烧火行为是大家视为丑陋的,也是家里女性成员不能忍受和打击惩戒的。由于宗族是一个父系世系组织,因此作为三条件之首的父家长制的意思,主要是根据丈夫-父亲的世系,而不是根据妻子-母亲的世系来确定家庭所有成员成员的世系归属;大部分中国人的世系归属,
从来都是夫系一父系的。在该仪式中,当新郎有着众多的堂表兄弟时,往往是堂兄弟优先于表兄弟。
        2 “烧火佬与新娘
        在整个迎亲过程中,一直是迎亲队伍中男性和女性的表演,没有新娘的参与。直到迎亲即将结束,才有公公与媳妇间的互动;迎亲结束后,有了烧火佬以大家长的身份向包括媳妇在内的家庭成员表态的做法。新娘在其中似乎并未担任重要角,但是,整个仪式发生在将她迎娶进门的过程中,就不能忽视新娘在整个仪式中的重要角。
        新婚之后,新娘就嫁为人妇,她将需要尽快地融入这个新家庭中,尤其需要的是与公公婆婆这一对陌生的父母相处融洽。公公作为一家之长,相对来说是家中非常核心的力量,对新家庭的和睦尤为关键。因此,公公以父亲的身份将媳妇背一程,可以起到淡化生疏感,增进和新媳妇感情的作用;接着,公公继续以烧火佬的形象,以诙谐乐趣的形式保证自己决不会烧火,并且一定协调好婆媳关系、照顾媳妇、疼爱孙儿、保证家庭的团结和睦,这样一来,烧火佬公公在婚礼中的所要发挥的价值就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3 “烧火佬婚俗——胡歌结婚了吗两湖地区农耕文化的印记
        1烧火佬民俗源于传统的农村大家庭分工
        “烧火佬婚俗,不止是表演,不止限于某一个体,它的背后,是一整套文化体系的流变。从习俗本身来看,公公为主的男性被涂抹的锅灰、手持的火具、表达身份话语的纸牌,无一不是大家庭中自己负责烧火的明证。从家庭分工上看,对媳妇而言:成家之后,丈夫负责在外较重的农活,婆婆照管小孩,公公一般置身于暖和的灶台前烧火,而媳妇自己则负责煮饭。因此,公公也就有机会对共处于厨房的媳妇产生非分之想。从烧火佬婚俗的分布区域可以看出,其大部分分布在肥沃的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从文化的自发形成和向周边传播的角度看,以农耕的生计方式而组成的农业生产大家庭是这一民俗的形成土壤。
        2烧火佬传承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仪式可以贮存社会记忆,却具有明显的话语彩,烧火佬婚俗已经被赋予了民俗的形式去传达另外的精神内涵,甚至是以仪式的表演性呈现出了相反的状态。尽管烧火佬婚俗的形式和细节有所变动,但是烧火佬仪式以丑化人物形象而营造的喜剧彩和欢乐气氛、惩戒家庭成员行为而体现的规范价值、当众表态对家庭和睦的期许与努力——这些本义和精神内涵,一直为人们牢牢把握。无论工具和材质怎么变,所有载体的功能没有变,最后
的落脚点也没有变。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炊事用具进入农村、进入人们的厨房,大家沿用着传统的用具,但是也不会拒绝将新的工具融入到这一民俗。
        3、政治、经济因素对农耕文化的影响
        仪式具有凝聚功能,但却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婚礼具有很明显的喜庆功能。对于几乎所有的民族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但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或者说是重要性却不尽相同。烧火佬婚俗虽然是两湖地区乡村地区结婚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事项,但已经与一部分走进城市的农村人的婚礼相分离。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的居住环境没有了农村地区聚众而居、乡邻自娱、邻里互助的文化环境;二是移居城里的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相比装扮成滑稽夸张、脏兮兮的烧火佬,更加乐意接受严肃和整洁的婚礼形式;三是新婚夫妻虽然移居城市,但是他们组建的是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大多不会他们一起居住,烧火佬民俗的形成的环境——农耕大家庭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4 后记
        “烧火佬婚俗让两湖地区农耕文化从历史沧桑中向我们走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岁月更
替、时代变迁,烧火佬婚俗在被津津乐道的同时,与现代文明婚礼中所追求的时尚、圣洁相产生了背离,有了俗气、不雅的评价。然而烧火佬不是丑陋的,他在用一种无恶意的欢乐启迪修身齐家的智慧——修治品德从而使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尽管农耕文化在城市化中受到了影响,但这种扎根于农耕土壤、沐浴在农耕文明中的民俗不会消逝,将继续带着愉悦和智慧去开启两湖乡村地区人们新家庭的大门。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家族文化》,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7月:第35-36页。
        [2]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月:第42页。
        [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3 第二期:第8896页。
        [4]中华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家族文化》,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7月:第35-36页。
        [5]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月:第42页。
        [6]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3 第二期:第88页。
        作者简介
        詹妍(1991-),女,湖南省桃江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