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样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济(jī)南 一髻(jì)儿 薄(báo)雪 伦敦(dūn) 
  贮蓄(zhùxù) 水藻(zǎo) 狭窄(zhǎi) 镶(xiānɡ)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①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3、根据下面的结构示意表,理解文章结构。并把每部分的要点,概括的写在文旁的空白处。
  无风声有山——小雪点染的山(秀气)
  宝地——晌晴——像摇篮(温暖、舒适)
  温晴有水——贮满绿藻的水(绿清亮)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③旁批内容明确:
  没有风声——与北平比(奇迹)
  晌晴——与伦敦比(怪事)
  温晴——与热带比(日光毒)
  第2自然段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指导学生画出拟人、比喻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即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2、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3、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体会“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句中两个“卧”字的作用。
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  4、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人其中,在天水一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彩。
  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总结全文:
  1、学生默读全文,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2、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①运用对比手法。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
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
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