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墙》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Pink Floyd的摇滚明星从婴孩降生到这个世界直至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人生沉浮的故事。首先在Pink Floyd的演出《In The Flesh》中我们逐渐步入影片。Pink从刚一出生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这似乎就暗示了Pink一生的锥转命运和悲哀的人性。Pink的童年是被蒙上阴影的,他在公园孤独的寻父爱,影片转到了他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l》;他在学校不得不面对刻板严格的填鸭式的教育制度《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以及《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2》,在家里,母亲对他过分的看护让他极度反感,使他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Mother; o童年不幸的遭遇让Pink的性格孤僻绝望,他不由得自问到:“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是否该修建一堵墙?”(“墙”第一次浅意识存在)太多的疑问过后,Pink看到的回答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和奔向掩体的平民。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于是他更加绝望了,他终日堕落,对任何事情毫无兴趣。在他的心里他渴望爱和被爱,他在对爱欲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着"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的无奈和空虚中,他只得假装一切都好,他对自己伪装。但是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不再美丽,他的心开始变得苍老并得不到任何J决乐《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此时
的Pink已经完全绝望了,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像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3》(“墙”第二次潜意识存在)。在他的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他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Pink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人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Pink还是在寻自我解脱的方式的《Hey You》,但是现实带给他的伤害让他一次次绝望下去,他愈来愈孤僻甚至走向极端。音乐在此刻又响起,美妙的吉他协奏曲《Q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以及低沉的管乐曲《Nobody Home》更加显现出Pink的悲伤和孤独,音乐不同于前面的激烈反而让人更加对Pink内心的悲京感到同情并深思。而现在的Pink已经从愤怒发泄变得更加阴郁。精神忧郁的他终日面对电视,电视中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又唤起了他童年时悲伤的回忆,他不由 得发出痛苦的哀鸣《Vera》。随后在一片鼓乐齐鸣的古典弥撒风格的颂歌合唱中,引出了《迷墙》的核心曲目《Sring The Boys Back Home》,这首歌曲也唱出了他强烈的反战心声。
  面对电视,忧郁的他终于还是被人强迫地拉到外面的世界,当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药物诱惑他完成《Comfortably Numb》后,他不由得开始想逃避,但是他已经早已没有退路,他不得不将这场表演继续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在演出现场,Pink的忧郁压抑最终异化
明星童年为一种莫名其妙的僧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的发作《In The Flesh》。他孤独无助却不想随波逐流,他不愿意被这个肮脏的社会将灵魂腐化,他宁愿《Run Like Hell》。回眼往事,在墙中的一幕幕形象又再度浮现在眼底,那是他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墙,孤独冰冷地封锁了心和意识。现在墙被冲破,外面阳光耀眼,还有一如Pink童年的孩子在孤独地玩耍,他们是否又在建造自己的心墙呢?
  影片《迷墙》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整部影片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将一个个情节穿插的表达思想。似乎是凌乱的交错中却更加体现了精神大师弗洛伊德的意识流思想。影片中加入的动画效果也重要地展现了这部影片的思想。战争的破坏、人性的善恶、精神的摧残在动画效果中完美地体现了美与丑、神圣与肮脏的人性。《迷墙》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战争、人性、教育、家庭、两性关系乃至儿童心理障碍和的危机,这些无不一一在影片中被谈及被关注。尤其是本片的反战意识更是结合了当时越战以后年轻人的思想,他们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只得给自己建造一堵墙以求解脱。影片没有采用一般编剧的教育式手法,而是在淋漓尽致的批漏中让观众去探索其中所蕴涵的独特思想,也堪称是一部伟大的心理意识探索影片!
  影片将Pink的孤独比喻成一堵墙,在墙的世界里Pink完全地将自己封闭,他沉迷于自己的
空间里冲不出精神的枷锁,他孤独绝望对人生没有希望。他在墙的世界里疗伤却要承受更多墙外给予他的伤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满是伤痕。这墙其实并非Pink仅有,似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墙。墙是在他们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这种精神上的构成将他们封闭起来,变得麻木极端,并随他们的人生成长日益增长,到最后变得决裂。《迷墙》便是向我们展示了“墙”的形成全过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墙”的枷锁走向新的天地,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虽然《迷墙》已经上映了多年,但其深刻的含义和独特的拍摄手法不得不让人惊奇。也不得不让人赞叹,这的确是一部大师级的经典之作,史上最伟大的摇滚电影!
 
。82年的电影——《迷墙》由勇敢的尖锐派导演艾伦•帕克奉献,彩掌握尺度超出了原有的浓度,把平克•弗洛依德的音乐变成一头公牛,气势汹汹地冲向人类的心灵最深处。为何说他勇敢,因为他涉及了战争,这是第一点,也是平克•弗洛依德最先的呐喊之一。 
     
战争——
        没有战争的时候,人类渴望去战斗,而当战争真的爆发之时,却产生了恐惧,希望战争早点终结,可是战争很难结束,直到有一方溃败为止。这时间有8年,有4年,也有100年。Pink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直接导致了Pink的童年缺乏父亲的温暖,不善言语,没有伙伴。而母亲的溺爱更使Pink缺乏了男子汉的气概,导致他在将来的感情生活上受到挫折
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Pink来说,战争是一个,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孤单无助的空间里。 
教育——Fuck应试
      “填鸭式”教育是影评人最喜欢写的内容之一,当然这也是电影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艾伦•帕克太聪明了,当子弹在铁轨炸裂的瞬间,让Pink看到了一张张戴着面具的人脸,电影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学生时代。这个时代的学生没有思想,学着无病呻吟的文学,做着一尘不变的数学题,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学生都是一堆臭烘烘的猪肉,等长胖了跳进绞肉机,压成一条条形状相同的香肠,明码出售。Pink在这时,显示出了他的反抗精神,在老师的威严下,写诗,被老师惩罚后,依然发着的美梦。Pink的思想开始转变,变得对老师不满起来,而老师就是罪恶的傀儡,因而说,Pink变得讨厌罪恶了。可是罪恶的威力太过强劲,Pink改变不了,只能逆来顺受,可是心中的怒火已经开始燃起。
爱情——最伤人
        ink开始恋爱,爱上一个美丽的女人。可是女人是一朵食人草,吸干了Pink最后一滴血,远去,投进了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关于这点,前文已有铺垫,是Pink童年过于依赖母亲的缘由,而使自己不能把握爱情,当爱情失去之后,又不能缓过神来,一蹶不振。影像中的田鼠也是一个暗示,Pink爱那只田鼠,把生病的田鼠安躺在柔软的稻草上,还脱下自己的毛衣,给田鼠取暖。可第二天,田鼠还是死了,就跟他的女友感情一样,丢进水沟永不挽回。爱情的确伤人,Pink砸掉了电话,酒杯,吉他,电视,门窗,花瓶…… 
经纪人——火上加油
        感情的挫折使Pink愈加地对这个世界感到渺茫,仇恨,他开始Rock,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其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是Pink的音乐灵感来自于褐,整天萎靡不振,自甘堕落。一次在家中昏迷不醒,却被吸血鬼似的经纪人用强心剂唤醒,拉去做演出。Pink的身体溃烂了,长出许许多多的虫子,腐蚀了皮肤,浸透了骨髓,感染了血液。他彻底地蜕皮了,在他拉掉头上的粘稠物之后。 影像中的经纪人,极端地自私自利,用他人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食欲和美欲,而且不顾他们的感受,这就是在对资本家无情的控诉,控诉他们为了得到私欲,耗尽了工人的生命。
纳粹——希特勒的榔头
        榔头代表革命,因为榔头可以敲掉一切旧事物。Pink就是那么做的,他用疑惑人心的歌喉整编了一个部队,部队的任务就是做坏事和与警察抗争,其实就是想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电影在这里达到了最高潮,Pink发疯了,变得歇斯底里,剃掉了眉毛,凶巴巴地。 由于艾伦•帕克前面的铺垫做得好,因而在这个内容上没有跃进的感觉,自然得当。Pink为了报复社会,也采用了教条式的方法来命令成员,把他们推进绞肉机压成一堆臭烘烘的香肠。他是希特勒的化身,罪恶之鹰。 
审判——Stop溃败
        身疲力竭的Pink完全被世俗干化,眼睛里竟透不出一丝光芒来,心已死,凄惨冰凉。人的一生难道就这样结束了?不,平克•弗洛依德不想绝望收场,艾伦•帕克也不想用Pink来作为悲剧的主角。因而他们合伙设计了审判这一环节,大法官决定砸掉Pink心中的重重迷墙,来使他获得新生。最后石墙全然倒塌,Pink也解开了心中的枷锁,去寻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可偏偏在迷墙倒塌之后,又有一小孩去搬运石块,去构筑自己的迷墙,看来迷墙永远都不会消失,它是一个传递工具,悲哀又将继续。
        电影彩浓重,其中的漫画极具张力,对情节的推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每一
个物体都代表了一种人或者一种思想,对于影迷来说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更是电影的亮点,甚至可以说本片最大的特。说起复杂的剪辑手法来,定会对《刺杀肯尼迪》、《老男孩》这类电影大呼过瘾,可艾伦•帕克《迷墙》愈加意识流,他用其敏捷的思索打造出一个扑朔迷离的错位交织,例如让童年的Pink与成年的Pink相见,让童年的Pink看到死去的父亲等等。这都是考验导演技巧的,要是稍有闪失,会使电影变得结构絮乱。当然这也是考验影迷的素质的,如果没有其他类似结构的电影做过铺垫,是很难把其中的情节串连起来的,看来我很笨,直到3天前看第三遍时,才把情节全然串接在一起。
        《迷墙》太过伟大,通过一些小标题的叙述,也能够看出电影所包含的政治力量和情感剧变,这些是平克•弗洛依德所要控诉的,艾伦•帕克也挺勇敢的,竟然把这些敏感的话题通过影像的模式呈现在电影院的荧幕上。
电影《迷墙》由英国敏感派导演亚伦.派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The wall》改编的,它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用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制作,却给人巨大的震撼和心灵最深处的警醒。  电影讲述了... 电影《迷墙》由英国敏感派导演亚伦.派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The wall》改编的,它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用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制作,却给人巨大的震撼和心灵最深处的警醒。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平克的男孩,在他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陷入疯狂状态。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句对白,更毫无任何贯穿全面的情节线索可言,影片只是不断的切换画面,在一个一个镜头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意图传输的精神意识。影片展示了人类三个永恒的主题: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给人一种悲剧的苍凉之感。
  电影有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少年时代的心理历程,纪时性的讲述了年轻时的平克失去父亲的孤苦生活及学校生活的苦闷。第二部分,爱情的历程,记述了平克与他的妻子从相识到结婚的场面,中间穿插着年幼时的种种场景,最后他与妻子成了陌生人,他极度痛苦。第三部分,仍然是爱情的延续,不过这时的他“只需要一个下贱的女人”来满足和安慰,因为他被爱情伤害了,因为爱情成为了生活的全部。第四部分,疯狂中的人间,平克完全陷入绝望的境地,他靠来麻醉自己,精神处于分裂的状态;影片用戏剧化的手法荒诞的表演将一切呈现,使悲剧变的可笑,使滑稽变的让人深思。第五部分,毁灭中重建希望,主要通过动画的制作将人性贬低到了极点,象征着隔绝死亡的墙也倒了,新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创造!
  在我看来,“迷墙”有两层含义:一是象征着人个体所处于的迷惘,困顿的状态;外部世界的
繁华让人眼花缭乱,物质的富足令人沉醉,还有战争种种的痛苦,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却没有答案。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像片中反复唱的一句歌词,“我们都是墙上的一块砖”。
那些动画形象,雄鹰、铁锤、十字架以及两朵娇艳欲滴的花,无不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两朵花,是非常丰满而多重的设定。花是什么?叔本华有一个著名的说法,花是植物的生殖器。艾伦·派克和罗格·沃特斯显然遵从了这一说法,用一朵花来拟形为,另一朵花拟形为女阴,两朵花痴缠、搏斗,然后完成插入,却顿时变为平克妻子和情夫做爱的镜头,平克在电话的那一头,无力倒下。由超现实接入现实的悲哀,显然更具幻灭感。同时象征女阴的那朵花,往往又是变化莫测的,有一个镜头运用了现实布景动画技术,那花变得极大,恐吓着对比起来非常小的平克,最后变成鹰飞走了。这折射出平克对于女人的矛盾心理——爱慕和恐惧  《迷墙》完全用意识流的叙述内容和剪辑手法,以一个年轻人的主观心理来表现欧洲人的“心理真实”,以及“现实真实”,即它表现的不是人的外部生活环境,而是内心世界,完全靠直觉去捕捉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它打破时间的界限,使过去、现在、将来,在心理上进行新的组合,蒙太奇手法得到了最成功的运用。


  整部影片以平克的回忆联想幻觉等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叙述,没有时间概念,没有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分,没有完整的故事流程。同时这部影片还有众多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影片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郁金香花吞食人的镜头多次出现,隐喻物质丰富的和平时期物欲横流。还有,如在平克小的时候父亲死了,而公园里的其他孩子都有父母带着,一个小孩在滑滑梯父亲将他抱下,牵着他的手走了,都是纪实手法的运用。影片还大量采用了荒诞的戏剧表现手法。如学生都被驯服成机器人,整个学校都是面具,排着队被送进绞肉机;再如平克与妻子的婚约就像一纸契约,像陌生人一样心理上完全隔离。片中还多处用了动画的表现,如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变成老鹰,似乎要榨取一切,拥有一切;他的妻子,一个理想的完美女人,变成了一个性欲的郁金香花等等。
  影片的另一大特是使用了许多冲击力和表现力极强的特写镜头。如影片开头一个划火柴的特写,然后到一个大全景。一个手臂的特写镜头,上面的汗毛都清晰可见,推移到一只夹烟头的手,整个荧幕充满了死灰般的绝望;然后镜头又推到了一只眼睛,仿佛能够洞悉人类的一切。这是部意识流的影片主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写镜头的运用就强化了这些情绪,胜过多组长镜头的运用和长篇的叙述。
  《迷墙》是平克.弗洛伊德所作的音乐,由逼人心魄的音乐和光怪陆离的声光效果组合而成,迷幻彩浓厚,叙事手法前卫大胆、超越传统,传达了欧洲人经过二战后的痛楚情绪,音乐始终充满着沉郁,压抑,绝望,阴郁的情绪,让人窒息;比画面语言更具有穿透力,极大的渲染了人物的情绪。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线强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震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