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神秘生活》观后感(一):
  《小孩的神秘生活》是国内首档儿童行为解密纪录片。节目固定摄像头捕捉4-5岁孩子幼儿园的生活,内容真实自然全程干扰。看孩子们用最纯真心探索世界,一步一步建立起他们的小社会、学着交朋友、学着正确表达自己、学着处理冲突解决挫折,最后像小大一样,学着团队合作、互相帮助。2位儿童教育专家通过全程观察,对孩子的行为给出科学客观分析爸爸去哪儿最后一期解说,帮助大人潜入孩子们的小宇宙,破译儿童行为心理密码
  《小孩的神秘生活》观后感(二):别像看待娱乐产品一样看待那些孩子
  各行各业都在讲究融合时代下,《小孩的神秘生活》把“小朋友”和“心理学”放在一起,这绝妙想法可谓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纪录片的真谛在于真实、客观。为了达到这两种状态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恨不得变做一只墙壁上的苍蝇可以说,对于纪录片而言,越真实,其价值就越高。从这个维度讲,《小孩的神秘生活》把教室里装满了摄影机,很好,很真实,这本无可挑剔
  可偏偏安排了两个专,躲在监视器后,对着孩子们“指指点点”,这便使得片子不那么客观
了。再者,《小孩的神秘生活》除了是一个纪录片,它还是一个真人秀不可避免的要面向大众,甚至对于出品方而言,“围观”的人越多越好。这时,专家的解读一定程度上会诱导观众去评价那些孩子,窥私欲也好,娱乐也罢,《小孩的神秘生活》不可避免的把孩子们暴露在了舆论之下。心智完全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面对各评价尚不能做到丝毫不被影响,何况小朋友呢?
  我们知道童年是人的基础一个人不论长成什么样,都会带着童年经历影子。片中两位专家对孩子们庖丁解牛式的剖析屏幕前观众的看似漫不经心的“弹幕”、“评论”,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我不是说这样的片子是不好的,存在合理事实上,《小孩的神秘生活》是个伟大尝试,它有着很大的实验意义,也代表我国电视目的多样化,我只是担心孩子。故而对这个节目的观众有了更高的要求,恳请:语前三思。
  《小孩的神秘生活》观后感(三):亲爱的 不完美小孩
  一口气看了两期,第一期的孩子最顽皮如昂米诺,也是在可以容忍边缘反复试探同时
看到她圆嘟嘟的脸就立刻消气了,就在我预测下一期还是这样暖心的节奏时,立刻被回马打的措手不及,打破我对节目中熊孩子熊可爱的认知,仿佛他们在你的太阳穴尽情蹦迪,挑战着你的神经。
  说句题外话,当我自己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反复试问,为什么不能温柔的对我们?
  ut now,作为一个冷静克制的成年人。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多半是欠打呢(微笑.JPG)
  毕竟我们以为自己是这样的
  实际上父母眼里我们是这样的
  视角判断转换,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已经开始用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去看一个四岁的孩子时,觉得他们常常挑战极限,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们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呢?
  当我们反复去问,你为什么不遵守规则,你为什么要撒谎,你为什么要自私,可是他们真的认可遵守规则是好的、不应该撒谎、朋友要分享的价值观吗?
  看这期节目的心情绝对起起落落,但于子铄的行为轨迹实在让我印象深刻,世界并没有真
正的感同身受,我却开始理解他的心理。
  开始,他是让人血压飙升的孩子典范,气哭同伴、破坏规则、撒谎、自私.......他的行为选择似乎非常好猜,却着实在最后让人意想不到。这大概就是他成长的隐形摄像机,你把熊孩子的心思、心酸、犹豫和挣扎尽收眼底。
  于子铄就像小时候常会遇到的调皮男生,不乖不完美的孩子,不听话也“坏”的不彻底。他在对错之间踌躇,在是非边缘试探,幸好这一切被镜头记录下来,才发现是一个误入歧途但不断尝试变好的孩子,他不是娇憨可的人气萌娃,但他真实的让人心疼。他不自律,想吃糖果就犯规拿满满一盒,分给同伴的巧克力也很少,但看到同伴认错被夸奖后,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认错是对的,诚实是会被夸奖的,从心底里渴望认可和关注的他开始承认自己撒谎了,开始承认自己作弊了,那一刻他打动了急于给他贴标签的我。
  他的父母一定灌输过类似的道理,但直到他自己真实经历才认可相信,所以每一个想要磨碎嘴皮却留下唠叨印象的家长,冠冕堂皇的道理他们从来是被动接受,但要认同这个价值体系却需要教育的实践。
  节目的开头,采访他关于规则的问题,他认为父母是骗人的;中间小鸟要他讲一个故事,他说“爸爸很忙”;最后父母的采访出现后,这个孩子成长拼图终于变的完整了。我突然在想,他会不会在哭的时候,被人呵斥“你就知道哭”;他会不会期待了好多次父母的承诺,才说出他们是骗人的;他会不会质疑为什么你们骗人却让我诚实呢?
  如果他曾对美好有敬畏之心,父母不要让原则走下神坛,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如此易碎,请一定耐心呵护。
  节目最后,他看向曼可,犹豫了好多次,还是把零食分享了出来,一颗姨母心被他的举动软化了。
  他兜兜转转,终于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亲爱的不完美小孩,我们都会耐心的等你。
  《小孩的神秘生活》观后感(四):那些会喊“朋友,加油”的小屁孩们,都有一颗闪光的童心
  看完第一期忍不住上来说两句。
  开始以为,这部号称首档儿童行为解密的纪录片形式大于内容,毕竟“三岁四岁狗也嫌”,把自我意识尚在萌芽、正处于叛逆期的小屁孩们圈在一起,如果不是节目组自讨苦吃制造灾难,那便只有一种可能,来参加节目的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别人家孩子”,早慧且乖。毕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年人才有额外精力去用心感受孩子们如水晶般澄澈透明的童真童趣。
  这种设想很快被昂米诺piapia打脸。
  从进门的那刻起,这个齐刘海圆圆眼的小姑娘就展现出“熊孩子”的本质:按照规则,每个到来的小朋友可以拿到一颗巧克力球,她则完全熟视无睹,吃一颗拿一颗;边吃边吐口水,且人来疯,小朋友的阻止令昂米诺变本加厉,吐得愈发起劲,帝利在一旁真相“你们越说她,她吐的越多”;当众大喊大叫,用手抓蛋糕并吃得满头满脸。
  这样的昂米诺,不禁令人联想起,过年时候来家里摔手办、折口红、讨要毛绒玩具不给就坐地大哭的熊孩子。除了叫苦不迭,当面甚至私下议论父母疏于管教,真的没有对付熊孩子的办法?又或者,随时有一万种可能出现的幺蛾子,每种都足以令人心跳加速血压飙升永远都不安分的小屁孩,真的就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