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涟漪效应生成特性、演进难点及治理机制研究——以永城女司机醉驾玛莎拉蒂事件为例
作者:杨斌斌
来源:《声屏世界》 2021年第8期
    杨斌斌
      摘要:近年来,传播新业态使社会信息交互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具有话题性、争议性的事件,容易引发网民共情,以几何裂变式传播速度,在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快速集散,产生网络舆情涟漪效应,给应对带来很大挑战。网络舆情涟漪效应事件具有炒作话题多(信息爆点多)、影响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处置难度大(化解疏导难)等特征,因此必须厘清其生成特性、演进难点及治理机制,对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与谣言治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网络舆情 涟漪效应 生成特性 演进难点 治理机制
      近年来,传播新业态使社会信息交互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的线性信息传播模式已彻底被新媒体打破。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传播方式赋予了每个普通个体在公共空间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大大改变了舆论场的结构和舆论形成过程。以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用户通过转发分享快速传递讯息,也可以即时通过移动终端发布所见所闻,降低了信息发布和扩散的门槛。一些具有话题性、争议性的事件,容易引发网民共情,以几何裂变式传播速度,在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快速集散,再加上社交平台参与者多元化的价值观,给应对带来很大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次生舆情危机。
      而这些网络舆情传播都具有一定的周期规律,一般都会经历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衰退期和沉淀期,只不过不同的网络舆情事件在每个时期爆发情况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从而造成不同网络舆情呈现不一样的扩散效应。笔者通过分析比对大量舆情事件扩散效应,发现大体上有涟漪效应、破窗效应、长尾效应、集效应、领袖效应这五种扩散效应。由于各个舆情扩散效应不同,其风险存在差异,对引导处置工作提出不同要求,而涟漪效应在这几种扩散效应中尤为明显和重要。因为其特殊性能够影响和贯穿其他几种效应,所以笔者以2019年河南省永城市女司机醉驾玛莎拉蒂的事件,来着重分析探究网络舆情涟漪效应的生成特性、演进难点及治理机制。
    网络舆情涟漪效应的生成特性
      涟漪效应亦称连锁效应或者多米诺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提出的,指若干个相关事务的有套路的大联动和连锁反应,即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连锁反应,就像在平静的湖水
里扔进去一块石头,形成的涟漪会逐渐波及很远的地方。网络舆情中的涟漪效应是指在这个新媒体作用日益凸显的舆论场中,假设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贴或者称舆论源,事件在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传播。一些具有话题性强、炒作热点多的网络舆情事件一旦出现在舆情场内,就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水池,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引发公众共鸣或产生重大影响,便会呈现“祸不单行”“接二连三”“蹭热点”“搭便车”的传播态势,甚至“破圈”而出,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发生影响。这些相互交织的舆情事件会很快推高舆情热度,增加涉事单位和网信部门的处置难度。正如2019年7月3日发生的永城女司机醉驾玛莎拉蒂事件搅动了多元化的舆情场,产生了很典型的涟漪效应。
      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具有以下几种特性:一是炒作话题多、信息爆点多。正如一颗石子扔在水面上会形成很多涟漪一样,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往往会放在舆论的“聚光灯”下,产生许多次生话题和热点,从而导致该舆情事件久热不下。2019年7月3日晚22时40分,永城市23岁女司机谭某某驾驶一辆玛莎拉蒂和多车剐蹭碰撞后加速逃逸,撞上一辆等待绿灯的宝马车导致宝马车燃烧,事故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本来此次事件从定性上为交通事故,但是在自媒体的“放大器”下,媒体、网民采取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对该事件“背后”内容展开挖掘爆料,产生了谭某某炫富、家族背景深厚、死者老母亲多次哭晕等多个信息爆点,导致“关注点跑偏”,引发舆论炒作。二是影响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网民在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的网络舆情事件扩散过程中,不再只是“围
观”“吃瓜”,更多的是参与传播、讨论,因此会导致舆情事件影响范围特别广,时间跨度特别长。永城女司机醉驾玛莎拉蒂事件发生后,短短一个小时之后,各自媒体已经开始大范围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网易网、新浪网等网站及媒体温哥华天空网等进行转载或报道,新浪微博话题“河南玛莎拉蒂”“女子醉驾玛莎拉蒂致两死”很快升到微博热搜前列。与此同时,由于此事件社会关注度高,当地侦查和审判部门在处理的时候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导致此事件持续时间长。从2019年7月3日该事件发生,到2020年11月6日河南省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永城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谭明明、刘松涛、张小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一案公开宣判,中间持续了有400多天。在这期间,各媒体不间断报道最新消息,持续发酵了新浪微博话题“玛莎拉蒂司机下跪道歉遭拒”“遇难者母亲多次哭晕”等话题,其中“玛莎拉蒂司机下跪道歉遭拒”等话题多次进入微博热搜榜。三是处置难度大、化解疏导难。由于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的网络舆情事件信息爆点多,影响范围广,网络热点议题一旦触发,舆情就会点线面、多载体(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渠道传播,再加上当事人的每次表态和对外发声,都是“一根抽向陀螺的鞭子”。事情的波及面越来越广,其相似问题或所在行业、地域的其他问题也会被“打捞”而曝光到公众视野中,舆情不断衍生成“连续剧”,“按下葫芦浮起瓢”,使涉事行业或地方深陷舆论危机,从而大大增加处置难度。永城当地主管部门在处置玛莎拉蒂事件之时,面对网民质疑“谭某在被控制后为何能够清空微博”“肇事车辆上是否有国土局领导女儿”等问题很被动,回应不及时、不准确、不聚焦,网民普遍不买账,所以间接导致次生舆情不断。
    应对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演进难点
      当前,在应对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网络舆情事件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急响应处理不及时。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重大突发舆情发生后,涉事地、涉事部门应根据已有的政策条例进行信息公开,旨在降低事件的恶性扩散速度,但由于事件具有突发性,反应时间较短,因此信息公开初期难免出现公开速度慢、详细程度低等问题。而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公众对事情不确定性的猜疑,此时政府给出的模糊信息极可能成为谣言滋生的土壤。玛莎拉蒂事件中,当地主管部门第一次回应是在事发第二天上午11时(间隔超过12小时),此时网上相关报道和讨论已经热火朝天,却迟迟不见权威信息,权威信息传播出现“真空期”,随之出现大量质疑和谣言,导致处置难度加大。
      舆情风险意识不到位。在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的网络舆情事件时,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出台政策时要注意预判舆情风险,做好应对预案和应对准备。笔者在复盘此次舆情事件发现,该事件涉及“玛莎拉蒂”“宝马”“富二代”“醉驾”等敏感元素,极易激发部分网民“猎奇”“仇富”心理,引发舆论炒作,从而造成“涟漪”不断。当地有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后,至少在两个方面缺乏舆情风险预判和防范:一是对敏感信息源管控不力,本为内部监控拍摄的事故视频被泄露上网,短时间内点燃公众情绪,引发次生舆情,影响政府公信力。二是当地公安部门发布的第一次通报,没有对敏感元素作适度淡化处理,直接将“玛莎拉蒂撞宝马”置于醒目位置吸引眼球,引发大量关注。
      回应社会关切不聚焦。具有涟漪效应特性的网络舆情事件之所以网络爆点多,最主要原因是部分涉事部门在处理、回应社会关切中“答非所问”“文不对题”,从而导致以讹传讹,让谣言跑赢了真相。在玛莎拉蒂事件中,当地公安部门第一次回应之后,后续回应内容均较为简单,没有针对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回应引导,导致媒体持续跟进,深挖事故详细情况及相关人员身份背景等。相关猜测性信息及谣言信息在网上大量传播,进一步推高了舆情热度,加剧了事态的恶化,影响了政府形象。
    具备涟漪效应特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治理机制
      面对具有涟漪效应传播特点的网络舆情事件,我们要正确把握涟漪效应的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强对相关舆情风险的预警预判,及时采取有效处置措施,防止敏感问题关联叠加,造成不良影响。
      强化舆情风险意识,提升网络舆情发现分析研判和处置能力。不论是突发事件危机,还是公众舆论危机,都会有一个潜伏累积的过程。要避免导致普通舆情升级扩大,产生过多的涟漪效应,就需要各级网信部门和涉事单位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应急机制,锻炼敏锐的危机嗅觉,在危机酝酿期内就通过监测预警系统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痛点,提前准备,充分应对。只有及时监测到才能争取处置时机,避免转入下一个传播过程,从而使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各级网信部门要加强分析研判和处置能力培养, 充分运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强化舆情预警预判分析,准确摸排舆情风险点,科学分析研判预测下步可能引发的舆论和舆情,为科学应对舆论工作提供指引和决策参考。
      加快应急响应速度,以饱和的信息发布回应社会关切。只有信息公开满足网民需求后,社会情绪才能正向调节,从而推动舆情最终进入消退期,危机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当网络舆情呈现涟漪扩散效应时,特别是突发事件引发的虚假信息不断增多、谣言漫天时,一方面涉事单位在要在网信部门的指导下,占据舆论的优势地位,积极争夺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引导权,认真收纳、归集网民诉求,了解网民所想、所思、所盼,根据网民诉求及时、全面、准确、有效的发布有关信息,同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引导,对网上普遍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公布真相,使正面真实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让真相走在阳光下。另一方面,相关行业部门、主管部门、权威专家、意见领袖(网络大V)等也应有序主动从各自行业领域发声,协同作战,形成协奏曲。在第一时间核实网络谣言进行辟谣,有效防止以讹传讹,直至谣言、恶意攻击声音陷入沉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掌握网络舆论,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依法快速处置线下问题,从源头杜绝谣言信息传播扩散。线上舆情是线下问题的反映,应对处置网上舆情,线下问题解决是根本。突发事件实体处置效果越好,民众的网上反映就越好,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越强。在网络空间,不管声势如何浩大,一旦诉求的问题得到解决,舆论很快消失。如果引发讨论的初始事件未得到妥善解决,那么舆论不满情绪可能累积沉淀,引发更深层次舆情涟漪反应。因此,在重大突发涟漪效应舆情出现后,涉事部门在做好线上应急工作的同时,也要依法快速处置线下问题。涉事部门要第一时间组成线下调查组,就线上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杨怡 车震涉事单位对事件处理方式、方法、进程及措施,解答公众的质疑,提高事件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从而以线下处置的效果推动网上舆论的解决。(作者单位:河南省委网信办互联网应急指挥中心)栏目责编:乐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