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1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话语权,即话语权力或话语权利,是指信息传播主体表达自我资格和影响大众的能力。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
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准入门槛低、双向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女性发展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网络环境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厌女症”则是社会现实在媒介中的体现。网络厌女症者不认为、也不允许女性在权力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样一种现实环
境中,就很容易引发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发生在2019年6月1日前后的一次微博网络暴力事件即是典型。事件始末为,@CHERRY 中国(CHERRY 键盘的官博)在为他们的用户举行以游戏机为奖品的活动中,在抽奖的微博文案中只强调了男性,而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此条微博发布后,一位微博女性用户在该微博评论区写道:“女孩就不配玩游戏吗?”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巨大反馈,有声援支持此言论的,而更多的是网络暴力性质的言论。
一、“象征性歼灭”:女性话语权的困境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她认为,女性不是天生就是弱势的,而是在漫长的父权体系演进的过程中,被塑造为一个被凝视、被弱化的“他者”。[2]“他者”站在主体的对立面或否定面,正是因为“他者”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到了保障。这种两极化的地位,会通过定性化的形象塑造来呈现。在一般的社会陈规中,男性与女性的形象被分别展现为理性与感性、坚强与脆弱、力量与渺小、勇猛和母性。这实际上是针对女性的
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原本是指印刷术中的铅版,后引申为一种传统的、公式化的、过分简化的理解、观点或形象。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特别的刻板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性别秩序,即将男女两性进行简单概括,不断地巩固着男权体系的发展。
性别刻板印象一般通过话语施展出来。此次CHERRY 键盘事件发生的起因是,“@CHERRY 中国”官博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抽奖微博,抽奖内容是游戏机。在这则微博文案中,通篇讲的是男孩对游戏机的回忆与喜爱,如“每个男孩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好好珍惜身边爱玩游戏的男孩”。而
“抽4个男孩”的言论,则是在潜在的话语中,将抽奖对象限定为男性。虽然官博运营者在事后澄清“根本没有按照性别开奖”“第二条微博是给女生送口红”。从表面上来看,官博运营者只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女孩
不玩游戏,但是背后所体现的性别刻板印象是显而易见的。其实,不只是此次事件,纵观近年来媒体对于女性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新闻中总是扮演着一种弱者的形象,她们大多以伟大的母亲、社会新闻的受害者的形象呈现,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甚至侮辱般的言论,在网络上也是屡见不鲜。
现阶段,媒体的运作需要依靠商业模式来支持。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可以说,男权文化是被社会所接受和推崇的主流文化,媒体如果想要获得利益,就会更倾向于推崇男权文化来迎合大众。因而,女性常被塑造成不完整的、不真实的边缘化形象,而大众在接受了媒体的灌输后,会进而深化性别刻板印象。同时,虽然现在女性从业人员在传媒行业占有相当比例,但其自身的性别意识整体不强,媒体也仍然习惯以男性视角看问题,所以女性的形象和地位依旧处于不利的境地。
收稿日期:2020-12-13
作者简介:易丝雨(199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7级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女性话语权与传播研究。
杨怡 车震从CHERRY键盘事件看新媒体环境中女性
话语权的角逐
◎易丝雨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219)
摘 要: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作为被凝视、被弱化的“第二性”,话语权很难得到伸展。网络媒介传播门槛低、双向互动性强,为女性争取话语权、提高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和途径。然而,网络媒介也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在男权文化和话语暴权的作用下,女性仍然受到很大阻碍,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对象。本文以2019年6月前后发生在社交网络平台的CHERRY键盘事件为例,以社会性别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中女性话语表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并简要提出对策。
关键词:女性话语权;cherry键盘事件;新媒体;网络暴力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1-0142-02
第 5 卷 总第 121期 143
研究与交流
二、话语即权力:女性话语权的争取
互联网具有草根性、匿名性、双向互动性和缺乏严格的把关人的特点,微博作为植根于互联网而生的社交网络平台,也沿袭了这些特点。微博的低门槛使用条件使得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媒介活动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女性自我表达的契机和渠道。根据CNNIC 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
男女比例为51.0:49.0,与整体人口中男女比例(51.1:48.9)基本一致。[3]可见,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我国男女性别的比例都基本持平,女性在互联网环境中占据着相对更有利的地位。
在这种媒介环境中,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对男权文化反击和重构的机会,女性通过在新媒体中行使话语权力,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并不少见。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话语实践,不仅生产各种知识对象和作为主体的人,它还生产真理和权力,生产特有的话题和谈论方式。[4]
从某种意义上,话语就是权力的一种伸展与体现。在以往传统媒体的环境下,女性很少作为传播主体的形象呈现,因此,基于女性的话语表达少之又少。在新媒体环境中,则打破了之前的格局,女性能有机会进行基于女性视角的话语表达。这就意味着女性拥有了更多机会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重塑社会性别,争取主体地位。
此次CHERRY 键盘事件中女性用户的评论回复,就是女性用户针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一次回击。对于“@
CHERRY 中国”官博对玩游戏的女性的忽视,这位女性用户发出了“女孩就不配玩游戏?”的质疑,此言一出,也得到了相当多的用户的支持。在这位女性用户因此回复而遭受网络暴力
后,有一大批微博用户就此发表了“男性也可以使用口红”的言论,甚至还出现了只对男性开放的口红抽奖活动。在新媒体环境中,出现了很多女性视角的议题和言论,如针对妇幼医院约定俗成地用粉表示女孩、用蓝表示男孩的陈规,就有用户发表了“粉不应该只代表女性,蓝也不是男孩的专属”的言论。许多用户针对女性在职场上的性别歧视现象,发表了大量质疑与反思的声音,引起广泛关注,产生比较重大的社会影响。
三、网络暴力:女性媒介话语的尴尬
学术界提出了“厌女症”的概念。“厌女症”(misogyny)是广泛存在于文学、艺术和种种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之中的“病症”,表现为对女性化、女性倾向以及一切与女性相关的事物和意义的厌恶。这一歪曲、贬低女性形象的“厌女症”现象,是为了合理维持女性对于男性的从属地位而存在的,在网络环境中具体表现为对女性进行污名化和网络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权力的男性,会将特权意识延伸到网络空
间,当他们看到基于女性视角的言论时,很容易产生权力被
剥夺的焦虑情绪。在CHERRY 键盘事件中,这位女网友对于性别刻板印象反击的言论,一反女性在大众传媒中顺从的形象。这无疑是对现有的性别秩序的一次挑战。持反对意见的个体在新媒体环境中汇聚成了体,意图对反击者进行攻击。法国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在论述“体”的特征时指出,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体的权
力令人生畏,然而有身份团体的权力更让人害怕。[5]
在互联网环境中,体情绪会不断地受到暗示和传染,从而形成大
规模的网络暴力。此女网友的言论一出,她的微博评论中就出现了多达1.2万条的基于性别视角的侮辱性言论。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确实赋予了女性之前在传统媒体时代中所无法拥有的话语权。一些持有女权思想的女性会自发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传播观点,女性组织会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力组织、开展活动。然而,现实生活中男性主义主导话语的传统与势力,很容易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延伸,于是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女性的媒介话语权依旧处于尴尬的境地。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同样广泛存在,女性争取话语权的步伐依然步履维艰。如何治理针对女性的网络侮辱和暴力,全社会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努力,起码有两条路径。第一,社交网站应出台应
对性别网络暴力的条款。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征,网络用户难免会产生不必为其言论负责的想法,因而很多男性用户不顾及后果地发表、传播侮辱与攻击女性的言论。所以,必须要有严格的条律来规范他们
的言行,并把相关的惩治办法带入现实社会,才能更好地整治网络暴力现象。第二,女性应出现一些在公共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在新媒体时代,虽然女性话语权得到了提升,但女性意见领袖的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如男性。在议程设置上也多选择影响力较小的私人领域话题,这也是女性话语权缺失的一大表现。女性意见领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能够凝聚女性力量,引导正确的舆论风向。提升女性话语权,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仍然任重而道远,虽然现实的状况离理想的图景还有很大距离,但值得我们做出十足的努力去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1]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67.[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v/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2020-09-29.[4]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5]古斯塔夫·勒庞.马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张波,杨忠谷,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