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一档节目中,一位院士穿了一双老化掉渣的鞋上台演讲,鞋底不停地掉落碎屑,她自嘲出了“洋相”,现场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院士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
王志珍一生的科研时光都与蛋白质密不可分。她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
1942年,王志珍出生于上海。她从小到大成绩都名列前茅,身边也有优秀的榜样。在她上大学前,她的已经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她的哥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工作。受此影响,王志珍一直有志从事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当时中国一批顶尖的专家学者——钱学森、郭永怀、华罗庚等担任学校领导,并亲自为学生授课。高中毕业,王志珍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第一志愿,之后顺利进入这所大学的生物物理系,成为最早一批交叉学科的学生。“华罗庚先生、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中国最有名、最重要的科学家全是我们的兼职老师,太幸福了。”王志珍说。
素材拾贝
◎本刊综合
图1  王志珍(图/央视新闻)
脚下生“辉”的院士—王志珍
传承家道,志存高远
37
2024年3月中旬发明与创新
素材拾贝
大学毕业后,王志珍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为了不虚度光阴,王志珍几乎每天都去研究室的领导,请求把她调入胰岛素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志珍的“软磨硬泡”最终打动了领导,她加入了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组从事科研工作。在
那里,她与导师、同事一起学
习、讨论、做实验,接触真正的
科研。
改革开放不久,王志珍被选
派到德国,在德国羊毛研究所继
续进行胰岛素的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经历,不仅提
升了王志珍的科研能力,更拓宽
了她的学术视野。被公派出国工作学习期间,王志珍的成果颇丰,她逐渐在国际
科研界崭露头角。
回国后,王志珍和同事进行“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研究”。他们做了数不清的实验,最终从多个层面阐明了A、B链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王志珍利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成功催化了胰岛素的正确重组,这种酶和蛋白质折叠问题成为她一生研究的重心。
1993年,王志珍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与当时国际权威科学家的观点相悖。挑战国际权威需要勇气,更需要证明。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王志珍和同事让国际公认了这一假说,也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
之后,王志珍继续对这种酶深入研究,持续至今已超过30年。王志珍认为,基础研究的突破创新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加艰难。这些造福人图2  在德国访学期间的王志珍(图/央视新闻)矢志求索,逐梦科研
身体力行,不忘初心
382024年3月中旬
发明与创新
素材拾贝
王志珍从小成绩优异,立志从事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顺
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成功阐明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证明了“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这一假说。
本篇可借鉴的素材有:
1.认真工作,不着打扮。王志珍穿着老化掉渣的鞋演讲,这让我们
王志文资料可以想象,她平时不注重打扮,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科学事业。
2.大胆质疑,成果丰硕。无论是科学还是社会,都是在不断的质疑
中走向进步的。王志珍大胆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与当时国际权威科学家的观点相悖。她排除困难,勇敢挑战,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终取得成功。
3.坚持科研,奋斗终生。王志珍年过八旬,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
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不放松科研和学习,不忘初心,永远走在奋斗的路上。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  刘剑
(特约编辑  张思瑾)
名师点拨
类、听起来足以让人心潮澎湃的可能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或许遥遥无期,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
“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如今,年过八旬的王志珍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毅然坚守着科学家的本心,坚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放松科研工作。
王志珍还注重培养年轻同志,让他们能够有机会锻炼自己,独挑大梁。她的学生回忆,她出差回来飞机落地,就立刻赶回实验室,坚持和学生们讨论工作,两周开一次组会。她的学生们也做出了优秀的科研成果。
392024年3月中旬发明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