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rism
旅游经济
www.chinabt  2012年11月
187
广东滨海旅游产业园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董观志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王卉
摘 要:旅游产业园是旅游业集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创新型产业集形态。在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进程中,广东省迫切需要旅游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和锐变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化和集化,引领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滨海旅游发展态势,阐述了旅游产业园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界定了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的总体定位,明确了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一核、两极、三圈”的空间布局,提出了科学规划、国际视野、产品多元、突出文化、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关键词: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园  滨海旅游  广东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a)-187-03
1 问题的提出
旅游产业园是旅游业集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创新型产业集形态。随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1年8月通过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进程中,广东省迫切需要旅游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和锐变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化和集化,引领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在目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滨海旅游开发热潮背景下,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将为广东海洋产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引擎,其规划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旅游产业园概念与基本特征
旅游产业园作为新事物,在国内已有所发展。但对于旅游产业园的认知,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尚处于探索性阶段。旅游生产过程的整体性和组合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使它具备了集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1]。参照产业集的一般理论,从集产生的驱动力来看,可将旅游产业集划分为原生型、嵌入式和外生性三种空间布局模式[2]。将旅游产业园与旅游产业集进行对比,首先,前者界限明显,后者边界模糊;其次,在成长机制上,旅游产业园受外力作用,是由政府或投资商主导,为嵌入式或外生性旅游产业集;第三,这两者在企业间的关联性、弹性的企业边界、合作中竞争、基于协作的彼此信任、社区文化和支撑性政策上是具有共性的,但是集更加强调生命周期、集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导向、关系的制度化、合理的集边界、成员的广泛性、成员对基于竞争的企业伦理的共同认知这几大要素[3]。
因此,本文将旅游产业园定义为,旅游产业园是一个有明确的边界,由政府或开发商统一规划,以旅游业为主体,由旅游要素企
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旅游资源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旅游度假区以及旅游产业示范区。相比于一般的大型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园有其新的特点。一是具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园将旅游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在一个园区内进行组合。二是有多条产业链,将食住行游购娱集合起来。三是有鲜明的文化特,有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在产品、管理或营销等方面具有行业引导和示范效应。四是旅游产业政策的试验田。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园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吸引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在园区积聚发展。一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园区先行先试,成功之后向外推广。
3 国内外滨海旅游发展态势
国外滨海旅游始于1730年,在英国的斯卡伯勒和布赖顿出现了最早的海水浴场,被认为是世界滨海旅游的开端;直至20世纪中叶,海滨度假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和主要的滨海旅游形式。热带和亚热带海滨成为滨海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热带滨海旅游成为世界旅游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类旅游,且主要滨海旅游区分布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太平洋、东南亚等地区。
中国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目前正处于快速发育的“少年期”,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和旅游业发展阶段等影响,中国滨海旅游业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外市场相比消费层次、消费观念、发展体制不同,目前还仅仅限于国内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滨海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份额较小;旅游的目的是以游览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主,度假游客不是主要体,高端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存在着滨海旅游初级发展阶段、中低端的市场供给和高端旅游需求的错位[4]。我国仅大陆海岸线就长达1.8万千米,滨海旅游资源基本格局大致形成S 形态势。依据区域间海滨旅游资源相似性、经济条件、区位条件、资源空间组合、客源市场等因素,我国海滨旅游空间布局分为五个发展带:环渤海湾滨海旅游区、长三角滨海旅游区、海峡西岸滨海旅游区、珠三角滨海旅游区、海南岛滨海旅游区[5]。
4 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态势
4.1 广东省滨海旅游资源调研
作者简介:董观志(1965-) ,湖北仙桃人,博士,暨南大学深圳旅游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主题公园经营管理研究;
王卉(1987-),女,湖北荆门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Tourism
旅游经济
188
2012年11月  www.chinabt
国内五个滨海旅游发展带中,海南省滨海旅游竞争优势最为明显。广东是中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沿海城市最发达的经济大省,但对比之下,广东省明显滞后于人。广东省除了在气候、地理区位及区域经济上,相比全国大部分海滨省份而言优越之外,滨海旅游资源特并不突出,发展滨海观光旅游的条件不及临近的福建、广西、海南等地。同时也面临着周边滨海旅游带及海外滨海旅游胜地的威胁和挑战。
根据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和2007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海洋经济区域划分为珠三角(粤中)、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其中,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门、东莞、中山七市,粤东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粤西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因此,本文采用此种划分方法,分别对广州省三大海洋经济区进行滨海旅游资源评估与分析。
表1  广东省沿海城市滨海旅游资源
区域
沿海
城市
生态观光度假游艇
海岛综合休闲渔业
区域资源特
珠三
角滨
海旅游区
珠海二级二级一级一级游艇旅游、休闲渔业
江门三级三级一级二级游艇旅游
广州一级二级生态旅游
东莞三级观光
深圳
一级三级一级一级二级
生态、度假、游艇旅
游惠州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
生态、游艇旅游、海
岛度假
粤东
滨海
旅游区
汕尾一级二级观光、度假
汕头二级二级二级一级二级海岛度假
潮州
三级二级三级三级度假
粤西
滨海旅游区
湛江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一级三级
生态旅游海岛、滨海度假
茂名一级二级三级观光
阳江
二级三级二级一级一级
休闲渔业、海岛综合
度假
注:在评价等级中,8~10分为一级,6~8分二级,6分以下为三级
根据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实际,广东滨海旅游区可划分为生态滨海旅游区、休闲渔业滨海旅游区、观光滨海旅游区、游艇旅游区、海岛综合旅游区和度假滨海旅游区六种类型[6]。通过建立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模型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广东省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滨海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本文此部分的研究数据即滨海旅游资源的等级划分主要参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广东省滨海旅游业调研报告》研究成果(表1)。
4.2  三大海洋经济区滨海旅游发展态势
珠三角海洋经济区是全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之一,也是全国海洋经济增长最快、最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发展较为综合,海岛资源丰富,海滩资源等级也较高。该区港口资源众多,除主要有广州、深圳两个大型、综合性港口外,还拥有珠海、惠州、虎门、中山、江门、新会等6个中小型港口。此外,广东省游艇经济发达,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且主要集中在广州、珠海、深圳、中山等地。整体
来看,珠三角海洋经济区形成了以“生态旅游、观光、海岛度假、游艇旅游”为集聚的功能组团。在地域
上形成了“珠海、中山、江门”三
市以珠海为龙头,游艇旅游与制造为特的“大珠海”滨海旅游圈;以及“深圳、东莞、惠州”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为主体,以深圳为中心的“大深圳”滨海旅游圈。
粤东粤西海洋经济区地理区位优越,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等级整体不高,这与其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有一定关系。海洋经济以粗放型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海洋资源优势未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粤东现初步形成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中心的功能组团,粤西整体上形成以“休闲渔业、海岛度假”为特的旅游集聚区。
5 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发展战略
当前广东省滨海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区内滨海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造成滨海旅游的低值效应,产品粗放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已经严重影响了广东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以建设滨海旅游产业园为契机,对全省滨海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有利于广东省在滨海旅游竞争中领先一步,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整体发展定位为:以创建现代滨海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目标,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为中心,以滨海旅游为主导,以服务业为主体,融合旅游新业态、旅游研发、旅游地产、旅
游要素交易等,建设成为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和高品位的滨海休闲旅游区。整体规划布局上,以珠三角滨海旅游区为核心,发展壮大粤东、粤西滨海旅游区两个增长极,形成“一核、两极、三圈”的产业布局。在珠三角滨海旅游圈,“大深圳”滨海旅游产业集的应以“滨海度假、生态观光、游艇旅游”为主体,“大珠海”建成以“滨海度假、游艇旅游、游艇装备设计与制造”为特的滨海旅游区。粤东粤西分别以人文旅游资源、港口资源见
Tourism
旅游经济
www.chinabt  2012年11月
189
长。因此,两区滨海旅游产业园应以“潮汕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为中心,开发“生态旅游、邮轮旅游、海岛度假、休闲渔业”等旅游产品。
5.1 科学规划,分批建设
滨海旅游产业园应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批建设,科学管理,避免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广东省14
个滨海地级市中进行筛选,分期建立滨海旅游产业园,形成滚动发展,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如先期可以在阳江、湛江、汕头等滨海旅游开发成熟但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扶持发展。高水平的产业园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产业园区要委托高水平的规划团队对产业园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在省级层面参照工业产业园模式,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产业园区要积极进行招才引智,引进旅游专业人才,聘请旅游相关专家,成立智囊专家团,并作为园区管理机构的重要部分。
5.2 国际视野,高端发展
我国滨海旅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走完国外滨海旅游走过的路程,就要求我国滨海旅游在各个层面都要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提高功能层次进入国际高端旅游市场。因此,广东滨海旅游产业园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要求,建设成高端国际化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首先,引进高技术人才、企业和国际技术,培育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以科技研发旅游产业,建设旅游硅谷。通过集聚人才,创造一流游艇研发中心;通过内外合作,打造世界级游艇交易展示中心;因地制宜建设高层次游艇俱乐部。将广东滨海旅游产业园打造成为广东滨海旅游产业交流、展示、创意、营销的超级平台。5.3 产品多元,满足需求
滨海旅游已经进入了消费大众化、产品多样化、追求个性化、市场层次化、发展国际化的时代。因此,产业园必须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以及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在产品体系的
构建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巩固传统滨海旅游业的基础上,积极有序地开发海岛观光、游艇旅游、邮轮旅游、海上高尔夫、海上垂钓、海底潜游和休闲渔业等集休闲、度假、健康、娱教于一体的新兴高端旅游项目;以特餐饮、主题酒店、旅游地产、商务会议、大型购物、温泉会所等为主的商业服务项目;引入旅游装备设计制造如游艇研发设计和博览中心、海洋生物制品和滨海特纪念品制造等,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5.4 突出文化,塑造品牌
进入21世纪以后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旅游业只有通过文化的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印尼的巴厘岛、墨西哥的坎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因此,通过探索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模式与路径,不断创新滨海旅游产品,强化差异,塑造高质量的滨海旅游品牌产品。广东沿海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而独特,可以开展诸如海洋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具有广东特的滨海旅游活动,塑造广东独特的品牌。5.5 统筹开发,保护环境
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应按照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生态化、差异化、品牌化的发展定位,合理开发滨海旅游
资源,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滨海旅游休闲品牌。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对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滨海旅游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广东省滨海旅游
产业园应统筹开发,做好内部规划,尽量采用低密度开发,保持景点原貌。对开发出来的滨海旅游产品要强化管理,通过经济、法律、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兆峰.旅游产业集形成条件与识别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9,28(3).
[2] 张广海,高乐华.旅游产业集及其空间布局研究——以青岛
市旅游产业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
[3] 唐娟.旅游产业集国外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8(5).
[4] 李瑞,黄慧玲.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J].宁波
大学学报,2011,24(6).
[5] 马勇,何彪.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
究,2005,14(1).
[6] 广东省滨海旅游业调研报告之二——广东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问题、发展潜力与发展对策[R].广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1.
3.5.2 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进行“1+N”式融资
众多小微企业一般是依附于核心大企业而存在,它们与大企业之间往往是协作型上下游关系,核心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由核心大企业组成的经济联盟体之间的较量,核心大企业的发展直接与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生存正相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也必须依靠核心企业。由此,可参照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经验,由政府主导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对核心大企业及有资金需求的协作型上下游小微企业进行资产和信用审查,促使我国银行进行“1+N ”式“捆绑授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这种“1+N ”式融资模式,既有利于解决协作型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又有利于核心大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降低核心企业生产成本,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总之,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扶持小微企业有关融资、税收方面的政策,放宽金融准入管制,推进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有效的金融支撑。还需要小微企业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企业与政府、银行、税务等部门机构相互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进行多渠道融资,促进小微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烈.中型银行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模式研究[J].浙江金广东旅游好地方
融,2010(6).
[2] 王华清,王嘉韵.制约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
院学报,2009(6).
[3] 苏彩霞.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基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
[J].生产力研究,2011(4).
(上接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