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三篇
什么是无问西东呢,字面意思大概就是不要在意外界的因素、他人的眼光。以下
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关于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一>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
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
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泰戈尔听说学校露天电影院要放映《无问西东》和《红海行动》,我和朋友就毫不犹豫
地去看了。现场的观影者多到座位都坐不下,这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这两部
电影口碑都不错。但当“无问西东”四个字出现在大银幕上时,很多学生的抱怨声此起
彼伏:“哎呀!怎么先放《无问西东》呀,我还以为先放《红海行动》呢,早知道就不
来了。”我听到后,心里一冷,难道大家都不喜欢看文艺片吗?我个人倒挺喜欢这种类
型的片子的,于是认认真真看了。
据我了解,《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原是为了献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但是因为
一些原因而不得不推迟放映,所以电影中的四个主人公吴岭澜、沈光耀、陈鹏、张果
果都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四个身处不同的年代,但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不惧别
人的眼光,遵从自己的初心,努力奋斗,最终度过了一个虽困难重重,但终无憾无悔
的青春。
故事从身处21世纪的张果果开始,又以张果果结束,中间穿插着四个人的故事。身处民国时期的吴岭澜喜欢的是文科,在行的也是文科,但他却顺应当时实业的潮流,选择了理科,他的语文和英语都很厉害,但是物理却是不列。校长梅殆琦鼓励他遵从
自己的内心,转到文科,当吴岭澜听到泰戈尔的演讲,看到站在泰戈尔身边的一众大
人物(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等)自信精神的面貌后,更加坚定了不要放弃
对自己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对大多数人特别是身处迷茫中的这一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
指路灯。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这样那样的理由束缚,会被别人的眼光
所打倒,从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放弃了心中所爱,最终,我们可能会拥有一个衣食
无忧的生活,但却彻底失去了幸福快乐的精神享受,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何不甩开那些世俗的束缚,问问自己的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敞开心扉去面对自己
的真实,为之不懈努力,这才是青春应有的样子。
四个人物中,我认为最有血有肉的就是沈光耀。他虽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富家子弟,但却心怀善意,心系家国。他一心想要参军当飞行员,但由于家中三代五将都因参军
打仗而死,母亲一直反对他参军。在美国长官和老师的指引下,内心真实的善良战胜
了他的顾虑,最终,他瞒着母亲加入了飞行员,在一场战争中牺牲了。他并不是不顾
母亲和家庭,而是那个时代需要他,国家需要他,饥饿贫穷的孩子们需要他,他无法
违背心中所想。无论是在训练时开着战斗机去给孩子们送吃的,还是最后战斗时看到
战友被打中后说了一句“回家”,都提现出他心中柔软的一面。想做就去做吧,行善也
当如此。
而陈鹏的故事也应该是整个电影中叙述较多的部分,人物关系也较为复杂。陈鹏、王敏佳、李想三个人在初中时是同学,王敏佳和李想在看到初中语文老师天天被老婆
李淑芬虐待后很气愤,于是模仿班上所有人的字迹拓写了一封骂李淑芬的信,结果被
发现。王敏佳为保护李想自己承认了这件事,最终王敏佳被医院的人打到毁容,李想
却因一心想要取得支边的名额而没有顾及王敏佳的生死。对王敏佳一往情深的陈鹏在
工作的时候请了假,立即回去救下王敏佳,并把她带回了老家。但陈鹏作为国家核工
程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不得不回去工作。几年过后,当陈鹏回到老家时,家乡已
经面目全非,王敏佳也独自去陈鹏,最后死在了沙漠中。这是人物形象最饱满的一
个故事,虽然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弱点,甚至暴露出令人憎恶的一面,
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没有违背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真实,就像起初陈鹏放弃去国家核
工程研究所工作而选择留下来保护王敏佳,后来又因看到王敏佳喜欢的是李想后决定
去工作的毅然决然;就像王敏佳不惧一切写信为老师打抱不平时的勇敢;就像李想一心投身支边最终为救他人而牺牲;就像初中老师对情感的不屈服;就像李淑芬对情感的矢志不渝和打伤王敏佳后无穷的恐惧。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真实会带来危害,但是他们至
少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实,而且也对得起自己的真实,这在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身处当代社会的奶粉公司高层领导张果果被上司陷害却没
有报复。资助一家四胞胎家庭,慢慢地,那家人似乎依赖上他,经过别人的劝说,他
完全没有再理会那家人。最后在去看望曾经救了他父母的李想时,因为父亲的一番话,抛开世俗的眼光,忘却所有的恶意,做他最想最的事情——逗四个四胞胎开心。也许
正是四个婴儿的笑脸,让他无法做到不管他们,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也真正做到了
对得起自己的善良。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状,充满不可避免的虚假、算计、潜规则,假如全世界的人都丢掉了最初最纯真的善良,那么世界将变得多么可怕。庆幸的是,
世界上依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人,愿意守住自己的善良,愿意守护自己的真心。无论世俗的力量多么强大,只要人够强大,守住自己的初心,就不会被世俗所打倒。就像最后张果果所说的那样:愿你在被打
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关于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二>
今日观看《无问西东》,前段时间热炒的一部纪念清华的百年历史的影片,核心观点“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梅贻琦的解释就是,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但是不要忘记你的真心;在后面的王力宏演的角升华到为正义、勇敢和无畏来实践,并投身到家国情怀之中,以及到了建国之后又被诠释为,无论政治变化如何,只要做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事情就是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最后到张果果那里获得一种平衡就是良知和道义。
所以总体来说无问西东的主线虽然有,但是却变化了,可以说是导演想赋予时代的含义,却在时代中迷失了无问西东要追求的价值。因此个人对于该影片的评价是作为校庆电影来说是合格的,而对于历史的诠释,或者说从清华人的角度去诠释时代的变迁是不成功的。或许导演说我追求的效果就是前者啊,但是却如今放大到社会,就不能不说目的就没有那么单纯了。
首先来说作为校庆献礼片来说,其表达的核心有这么几个:1、感谢出资人。清华的建立就是来自于当年美国庚子赔款的返还,所以里面对于美国和基督教表达出非常的感激之情,这个似乎是影片的一个目的。尽管并没有直接谈这些,然而美国人“不远万里来训练空军人员”,“基督徒照顾孤儿们”等等细节就反
映出来了。所以大家总会觉得突兀,因为他放在的不是校园背景下,夸大到社会背景下,国家背景下,这个就有点过了,尤其忽视建国之后的清华事实上已经和美国基督教之类没多大关系了。2、精神的传承。这个精神传承仿佛有一个主线,无问西东,让我想起了古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两句话,我不知道无问西东想表达的究竟是前者呢,还是后者,但我看来前者和后者都是有问题。前者让我们感到学习的目的与时代脱节了,后者让我们感到东林党这种打着天下事的名号干的却是利益集团的勾当,又哪来的家国情怀呢?所以两者都甚为糟糕,所以搞得无问西东不伦不类。或许它真正想表达的是“总是虐我千百倍,我待你依然如初恋”的感觉,我们是回应时代需求的,传承和坚守这份回应,是清华人的宗旨,姑且算吧。勉强合格。3、告诉清华人有多牛逼。这个其实无需其影片
表述,大家都知道牛人多,贡献多,只是用这个影片表达似有邀功之嫌啊,反而违背
无问西东的精神传承啊。
然而,作为社会性影片,公映全国来说,这个影片就要命了。1、将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句话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成为一个应景的对仗,窃以为拍错了马屁了。前者
完全是唯心主义态度嘛,你的心是主观的,然后可以根据情况变化,正如影片里讲到
的不断变化嘛。而后者则是唯物主义态度嘛,初心是对事物目标的开始的态度,是主
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告诫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要回到这个能动反映
的结果上来,这样才能保证做事的正确性,可是听从你心,这心听什么?听党的召唤?
听时代召唤?我看这些恐怕都不是吧,而是想学王阳明的我心光明吧,可是心的欲求变化,从心而变,那么就不那么确定了。2、无问西东,明着说无问西东,实则有问西东,隐含的线索告诉无问西东的懦弱,告诉观众还是要问西东,然后在问西东,总是寻求
负面的西东,而将正面西东视而不见,大家都看到王敏佳的“被迫害”,却对黄晓明饰
演的角是如何从一个贫穷的孤儿成为清华优秀学生的事实,我想这个情况放在建国
前是不可能出现的结果,读书人都是精英分子,家里也是相对殷实的吧,否则还想读书,想都不用想,而在建国后才会像电影中黄晓明饰演的角的那样人能够进入清华,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为什么大家都不视而不见呢? 3、精英对大众的态度问题。整篇
文章烘托精英们的家国情怀,可是他们对大众就是是什么态度呢,是愿意融入进去,
还是仅是简单同情和怜悯就好呢,很显然精英的态度永远是后者。而真正的社会就这
样就可以了?(精英大众关系见本人对“芳华的影评”)
总之,作为校庆献礼片还是勉强合格,但是推广到社会性影片则太多问题值得讲了。
关于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三>
什么是无问西东呢,字面意思大概就是不要在意外界的因素、他人的眼光。一言
以蔽之,follow your heart:追随自己的真心。无论是现代的张果果不在意Robert自
陈聆子讽资助了一个孩子如同认了一门亲戚的婉言规劝,决定把这四胞胎一家人帮到底,并
且张果果被前上司David当了职场的牺牲品,却毅然放弃了一个迫害他的机会;还是说60年代的陈鹏在那个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年代与大潮逆行,救下了被批斗打至
濒死的王敏佳;还是说抗战期间的飞行员沈光耀执行任务时冒着被敌机追踪的危险给没
有食物吃孩子们的空投食物;还是说民国时期的北平,英语第一,物理却无列的吴岭澜
迷惘之后选择了转去文科。这四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在挣扎过后做出了选择,而这个
选择,并非是利于主角自身发展安危和利益的最佳选择,他们反其道行之,做了其他
普通人没有勇气做的选择,大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勇敢。而所有故事的
传达的主旨都与张果果影片开始时的独白“如果知道了你即将面临的未来,不知你是否
还有勇气前往”契合呼应。
因看不惯恩师被师母毒打家暴,和从小的玩伴李想写了诅咒信给师母,最终写作
方式与字迹被识破。一个女人独揽错误被批斗暴打,而共犯李想为了支边名额正在发
表慷慨的演讲稿。而最讽刺的地方,他们一墙之隔。李想演讲道与反对派势力划清界
限(暗指王敏佳),与此同时踮起脚尖张望着的王敏佳露出了真诚的微笑,我想如果这
里改成是一种对人性失望的冷笑的话,那本电影的立意就不会深远。但是我们却不能
责怪时期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比如李想,因为时代使然。是时代的错不是每个个
体的错。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人在时期都能勇敢地站出来发声,但是我
们应该歌颂那些有勇气站出来的英雄与大潮世俗逆行的英雄比如陈鹏。
一个富家子弟,聪慧而热爱生命,在国家危难之时却想去当一名飞行员。母亲知
道以后让他跪下,搬出家书“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沈光耀发誓不
再当飞行员。我以为,母亲只是不希望自己的独生子牺牲,而后来才明白,她是害怕
儿子根本没想好怎么过好这一生就生命结束了。直到最后后来家中的牌匾“三代五将”
我才明白当母亲的辛酸。而当日军轰炸无辜的平民,他看到死去的孩子,解下了自己
手腕的佛珠,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去当了飞行员。飞行任务时冒着危险给吃不了饭的
孩子们空投糖和食物,孩子们每次都能认出飞机,开心地指着飞机地叫着“晃晃、晃晃”;最后因为被击中视死如归用飞机撞向日军的战舰。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个时代
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正义、勇气和同情”。
与沈光耀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感动相比,吴岭澜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共鸣。“理解
的越多越痛苦,明白的越多越撕裂”他一直都没有停止对生命的思索,也因此而痛苦。
当梅贻琦校长建议他转去文科,他给出了自己为何而迷惘的原因“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
实科”。对他自身而言,没有目标,他念实科却不清楚为何而读。因此梅贻琦建议吴岭
澜不要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而忽略了真实,真正的真实是你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都有一种从心灵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正是这段教导,让吴岭
澜追问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后来偶然吴岭澜去图书馆看到正在发表演讲的泰戈尔,
旁边站着的正是最优秀的一批人:林徽因、朱自清、梁思成、钱钟书、梅贻琦。而泰
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不要焦虑,不要忘记自己的真诚和真心”吴岭澜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