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镖叢教<f2020耳第23期
高校学生专业问题及解决之道
北京联合大学祝铭饪
【摘要】学生转专业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凸显,为了更充分地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转专业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并且,近年来大学生转专业的需求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高校如何做好转专业工作值得探究。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转专业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突破之道
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放开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保障求学权益的基本路径。一方面,高校实施转专业的政策能补齐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短板,规避其弊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在报志愿时未能选择自身喜爱的专业,而转专业则为学生意愿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转专业可推动高校学科建设,还能实现高校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冷门专业改革的潜能,实现办学的优化。就目前而言,高校学生转专业面临一些问题,探寻突破之道已然迫在眉睫。
一、高校学生转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转专业意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就高校学生转专业而言,学生意愿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因素。但是,高校以学生意愿为主进行转专业实施,难免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一些学生的转专业意愿具有盲目性与短期性,这些学生尚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与条件出发全面考虑,合理地转专业,其转专业缺乏科学性与持续性。很多学生在转专业的问题上存在“跟风”情况,而这种“跟风”不仅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与就业,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种人才与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转专业过程考核方法较单一
准入考核是专业遴选人才的绝佳途径。对高校而言,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遴选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当下,高校对转专业学生的考核,往往采用一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即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成绩与学分的综合考查,加之相应的面试来完成。这种方式比较古板、机械,它往往以考核学生学习能力与成果为主,但是却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指标,例如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另外,对班级中不适应原专业的特殊学生,也不能起到督促其转专业的目的。因此,学校应着力解决转专业过程考核方法单一的问题。
王子文多大(三)转专业后对学生缺乏管理与支持
转专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转专业后,高校还面临着对转专业学生的管理、支持等各种问题。一则,要对转专业成功的学生格外关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专业,并跟上学习进度。二则,对转专业未果的学生,也应对其更加关注,一般需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使其更快地接受这一结果,消除一些心理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管理与支持的内容还包括学生学籍、教学、住宿等各种问题。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在此方面的工作现状堪忧。
(四)转专业后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缺乏梦见人死了又活了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学生转专业后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教育部41号令颁布之后,转专业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对学生转专业工作的开展往往只局限于学生转专业后在学校期间学习的变化,而对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发展方面就鲜有关注,也并未对原专业学生与所转专业学生的就业等进行对比研究,这让转专业工作失去了相应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一定要建立健全转专业后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二、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突破之道
(一)对学生转专业意愿进行科学干预
对学生的转专业意愿进行科学干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有效体现。学生转专业的意愿形成受诸多因素制约,例如专业满意度、高考志愿、家庭成员意愿、学习环境的适应度等。虽然影响学生意愿的因素颇多,但究其根本,主要可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实现对学生意愿的干预:
首先是生涯意识。在干预时,应引入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让学生明白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工作性质、环境、工作方式,其对就业者的能力、性格、气质、心理、技能等有着特殊的要求。要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生涯意
102
教学琐谈JIAOXUESUOTAN
识,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使其转专业意愿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其次是自我认知。它包括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各个因素,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评价自己与自身专业的匹配性。再次,专业信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信息,可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判断。最后是政策解读。高校应帮助学生认真解读转专业政策,注重从技术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意愿,实现合理化转专业。
(二)科学进行转专业过程中的准入考核
对需要转专业的学生应进行必要的准入考核。专业准入考核的目的是限制转入本专业的人数,确保教学质量稳定,且选拔适合本专业特点的优秀大学生,以纳入后期人才的培养计划之中。转专业准入考核应慎重,准入考核应起到选拔优秀学生,给予有专业特长,或与本专业不适合的学生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因此,转专业准入考核的内容应覆盖全面,力求丰富化,方法应多元而科学化。
学生学习能力与成果、个性化指标、专业特点与要求、辅助性材料(能体现专业特长的相关作品与材料等)等均应纳入准入考核的范围。当然,高校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专业准入考核规则不能雷同化、_刀切,而应根据专业特科学合理地制订。各个专业在制订准入考核规则、选择考核办法时,一定要综合多方因素,全面考虑。例如,既要考虑到招生计划、原专业、高考科类等一些因素,也要考虑到学生的选修课程、相关的成绩要求等,应做到各因素无一落下。在此基础上,制订符合专业要求的考核内容,选择个性化考核方式。在进行专业考核时,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公平、公正地考核,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三)加大对学生转专业的管理与支持
学生转专业后高校需要处理一系列事务。无论是对转专业成功,还是对转专业失败的学生,高校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化管理与系统化支持。对转专业无果的学生,高校必须给予特殊的关注与重视,除了要帮助其分析“未果”的原因,还要做好其心理调适工作,使其从转专业未果的负面影响中出来。再者,高校应帮助转专业未果的学生尽快做好职业规划,使其对所学专业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且充满希望。
对转专业成功的学生,高校应注重从以下几点做好管理支持:首先,指导转专业成功的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确定目标,并督促其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其次,加大对转专业成功学生的学业管理与支.bak
持。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新专业学习中的适应情况,帮助其缓解对环境、学习进程等的不适应性,使其尽快融入新专业的学习中。对转专业学生,高校应帮助其完成专业课程的补修,尽快弥补其知识体系上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以愉快心情投入学习。最后,高校应对转专业学生的学籍、寝室安排等进行优化,为其排除后顾之忧,使其专心于学业。
16进制转换10进制(四)不断完善转专业的评价反馈机制
当下,高校转专业的条件有所放开,转专业人数激增。但转专业效果究竟如何,则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来界定与衡量。转专业评价反馈机制不仅要涉及对学生短时间在校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也要延展到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适业、发展等的评价,制订较为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就具体的方法来说,应该对转专业学生与非转专业学生进行对比跟踪与调查。也可以运用问卷回访的方式,调查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情况、专业知识水平、对专业的满意度、学习效果,以及就业后对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单位的评价等。另外,还要善于运用评价反馈的结果,将结果作为具有研究意义的结论来利用,继而有效指导未来的学生转专业工作。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学生转专业的有效性,高校应重视学生转专业工作,并针对学生转专业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突破与改善。就当下而言,高校学生转专业工作尚处于初期与探索阶段,很多环节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尽力解决学生最迫切关心的问题,
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转专业诉求。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才能真正地守初心,担使命,积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继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吉久阳,皋春.高校本科生转专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
[2]李蕾,赵雅琴,常姜,等.浅议高校转专业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9(3).
[3]张柳青,王增强.关于高校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7(1).
103山寨e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