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精选五篇)
第一篇:古体诗
古体诗
篇一: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见《唐诗三百首.》封二总结
关于古体诗的概念,在《近体诗的格律》一文开篇已经提到。在此再作简要说明。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这种分类方法是随着格律诗的问世,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盛行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故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体”。
由于古体诗不讲究格律,因此有些同志误认为古体诗好学、好写,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近
代知名文人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所以,我们对于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应该有所了解。
古体诗的种类颇多,有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杂言诗(通常归入七古)、古绝、乐府诗、柏梁体、歌行体、入律古风等。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1、五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押仄声韵、平声韵均可,不讲究对仗。后来人写五古,为区别于格律诗,有意避开四句、八句,有意用仄声韵和拗句的较为多见。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尤其是“起”;在表现手法上习惯通过对景致与人物表情地描写以抒情。《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例如:〔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2、七古
七古,除了都是七字句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例如:〔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舠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泊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窝,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舝舝师所呵。
3、杂言诗
杂言诗是将长短句掺杂在一起,诗句字数少者仅一字,长者达九、十字以上,但三、四、五、七字相间者较为多见。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通常将杂言诗归入七古。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古代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到这是与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例如:〔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
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古绝即不入律的绝句。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诗词格律》(王力编著)中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但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历代诗话词话》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例1:〔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粘,“低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例2:〔唐〕李绅《悯农(二首)》
(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例3:〔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此诗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两句平仄不对仗,尾联出句与上联尾句平仄不粘,所以不
合律绝规则。
例4:七言古绝〔唐〕杜甫《三绝句》(现选二首)
(一)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二)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关于国庆的诗注: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均不合律句;尾联上句与首联下句平仄不粘,而且尾句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5、乐府诗
“乐府”一词始于西汉,汉惠帝始设“乐府令”(掌管音乐的官名),汉武帝时设乐府(管理音乐
的官署),具体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随之,人们渐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体,称“乐府诗”,用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唐代以后文人摹拟乐府体写成的古体诗虽也叫乐府,但已不再配乐。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乐府诗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歌唱,多“感于哀乐,缘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