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论读书:消化——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展开全文
点上方好玩的数学可加关注
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数学世界
“
学数学就是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吗?为什么不少同学做了那么多题,成绩还是难以提高?看数学书是浪费时间、影响做题吗?接下来我们将精选华罗庚、苏步青、王梓坤这三位著名数学家的读书经分享给大家,相信定会让你得到启发:原来,读书和解题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
我们学习必须先从踏踏实实地读书讲起。古时候总说这个人“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实际上古人的这许多话到现在已是不足为训了,五车的书,从前是那种大字的书,我想一个指甲大小的集成电路就可以装它五本十本,学富五车,也不过十几块几十块集成电路而已。现在也有相似的看法,说某人念了多少多少书,某人对世界上的文献记得多熟多熟,当然这不是不必要的,而这只能说走了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不经过消化,实际抵不上一个图书馆,抵不上一个电子计算机的记忆系统。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会创造,在于善于吸收过去的文献的精华,能够经过消化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东西。
什么叫消化?检验消化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会用不会用,不是说空话,而是在实际中考验……(另一方面)消化,只有消化后,我们才会灵活运用。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认真消化
的学者,才能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真正解决问题。
当然,刚才说消化不消化只有在实际中进行检验。但是同学们不一定就有那么多的实践机会,在校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检查我们消化了没有的方法呢?我以前讲过,学习有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你初学一本书,加上许多注解,又看了许多参考书,于是书就由薄变厚了。自己以为这就是懂了,那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还不能算懂。而真正懂,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也就是全书经过分析,扬弃枝节,抓住要点,甚至于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了,这样才能说是开始懂了。想一想在没有这条定理前,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检验自己是否消化了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不如前面那种更踏实。总的一句话,检验我们消化没有,弄通没有的最后的标准是实践。是能否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念书太慢了。我的体会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我们消化了我们以前念过的书。再看另一本书时,我们脑子里的记忆系统就会排除那些过去弄懂了的东西。而只注意新书中自己还没有碰到过的新东西。所以说,这样脚踏实地地上去,不是慢了而是快了。不然的话囫囵吞枣地学了一阵,忘掉一阵,再学再忘,白费时光是小,使自己“于国于家无望”事大。更可怕的是好高骛远。例如中学数学没学懂,他已读到大学三、四年级的课程,遇
到困难,但又不屑于回去复习,再去弄通中学的东西,这样前进,就愈进愈糊涂,陷入泥坑,难于自拔。有时候阅读同一水平的书,如果我们以往的书弄懂了,消化了,那么在同一水平书里以往书上没有的东西就可以过去了。不到很快送上书架,到一点两点就只要把这一两点弄通就得了,这样读书就快了,不是慢了。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搞科学研究的根本,在历史上,重大的发明没有一个是不通过独立思考就能搞出来的。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说不要攻书,不要看文献,不要听老师的讲述了。书本、文献、老师都是要的,但如果拘泥于这些,就会失去创造力,使学生变成教师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愈缩愈小,数学上出了收敛的现象。只有独立思考才能跳出这个框框,创造出新的方法,创造出新的领域,推动科学的进步。
开始懂了本系列文章选自《数学阅读精粹》(第四册,七年级下适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12。《数学阅读精粹》(第四、五册,七、八年级下适用)将于年后在好玩商城上架,敬请期待!
每天好玩的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