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乃迭与杨宪益:一对中英合璧的夫妻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3期
        因共同爱好而相恋
        戴乃迭1919年在北京出生。他的父亲泰勒(中文名字戴乐仁),受伦敦传教会派遣在中国工作,负责救灾援助和庚子赔款的使用。戴乃迭出生后的中国正处在战乱之中,不过,对这些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传教士的孩子们来说,并没有感觉到危机,在他们的感觉中,生活平静而快乐。
        1937年,戴乃迭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见到杨宪益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他绝顶聪明,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戴乃迭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中,大概只有他身上最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戴乃迭晚年曾在朋友面前开玩笑说,她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
        出于對中国文化的共同喜好,两人很快就相爱了。戴乃迭和杨宪益的爱情,受到戴乃迭母亲的反对。“尽管我父亲认为,如果我们精神和谐,我们的婚姻就可能美满。”戴乃迭回忆说。
许维恩前夫
        但母亲的反对无法动摇戴乃迭的决心。1940年,在牛津大学学习已达6年的杨宪益,接到吴宓和沈从文的来信。他们邀他回国教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并附寄来西南联大的聘书。杨宪益欣然启程。正值二战紧张时刻,他和戴乃迭绕道加拿大、美国,经香港终于抵达重庆。几个月后,他们在重庆举办了婚礼。为他们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从此他们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杨宪益、戴乃迭连袂将百余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
        一同走过磨难
        然而,一生中最为严峻的磨难与考验,是在二十几年后的“”期间。1968年的4月,他们因“特务”之嫌被捕入狱。
        戴乃迭的四年单人囚禁生活从此开始。在狱中,戴乃迭对施加于身的折磨并没有抱怨,相反,她后来以一种感激的口气谈到狱中的某些待遇。她说她的伙食比其他大多数犯人的伙食要好。她还回忆,女看守看上去都来自农村,虽然对人严厉,但从不实施暴力。
        狱方允许她用母语英语写“交代”,而她却坚持用中文。她不是写“交代”,而是实情。当
要她“揭发”杨宪益的罪行时,她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没有罪行,我非常爱他,怎么能揭发他?”
        杨宪益与戴乃迭关押在同一监狱,但两人却无缘相见。杨宪益惦记着戴乃迭,说到一生中的懊悔事,是对老伴照顾不够。在狱中时,他尤其放心不下她。
        相濡以沫将近60年
        狱中的等待终于结束。1972年5月,杨宪益和戴乃迭相继被释放回家。
        一家人团圆后,儿子的病情却让他们苦恼不已,儿子杨烨最终在英国自杀。
        儿子的不幸去世令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两人难过万分,自那之后,许许多多的身外之物他们看得更淡,人从此也过得更为洒脱。名利于他们,真正是尘土一般。两人收藏的诸多明清字画,全都无偿捐献给故宫等处,几十年间出版的百十种著作,他们自己手头上也没有几种。
        相濡以沫将近60年,熟悉他们的人说,很少见过他们这样恩受不渝的夫妻。
        1999年底,戴乃迭因病去世。从她重病住院到去世的几年间,杨宪益仿佛失去了生活的热情。这几年里,他哪里也不愿意去,更别说离开北京半步。他有许多懊悔,其中之一是他后悔对戴乃迭照顾得太少。
        (摘自《旧梦重温时》李辉/著 九州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