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
                             ---摘自[商业价值]
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在参与回答的问题。
 
  201212月,丁香园CTO、知名互联网评论人冯大辉在推出不久的公众平台上创建并运营自己的一段时间之后,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对话即服务,对话即搜索”。“一定会蚕食搜索引擎的市场……搜索本质上也是服务,天气、旅游、购物、股票……皆可拓展。”他觉得正在用“对话”这种聊天工具的方式,重新定义各种内容对用
户的服务。
 
这并不是唯一的大胆想象。早就有人具体地指出,是个“App Store”,很多App事实上根本没必要直接出现在操作系统中,简单一点的内容类应用,更是可以就在里存在即可。一篇关于的评论转引了知名网站TechCrunch上的一句话:“现在2022年中考是哪一天Facebook独立出来的应用越来越多,就不怕用户有一天把它们塞进一个名叫Facebook的文件夹,然后除了主应用,别的碰都不碰吗?”这样的情境似乎有可能在上发生。
 
而说得更宏大的,则说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超级入口”,用户在上订阅各种内容和服务,不管要去到其他手机上的App还是网站,都会从直接跳转。
 
不过也不是总那么恢宏。对一些爱拍照的人而言,是他们一个方便的相册,他们
可以和朋友分享照片,从这个角度看,像是个社交网络;也有人会拿它当记事本,有事就拿起手机打开,语音记录;它还是个简单的提醒工具,只要语音告诉它时间和要做的事,它就能在准确的时间提醒你。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把当发行渠道;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把当成新形态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到底是什么?2011121日诞生的时候,给人的最直观印象是个手机上的聊天工具,连它自己的第一个版本也这么说,自己能“收发消息、拍照分享、联系朋友”。
 
到了第二年4月,4.0中启动页面第一句话则又告诉所有人,这不是一个聊天工具——“是一个生活方式”。
2年,15个版本(不含二级小版本),200人的研发团队,3亿用户使用的产品,已经拥有了多种聊天方式、语音对讲、朋友圈(个人相册)、二维码、开放平台、公众平台……很难去准确定义,因为它还在快速演变着,并从人与人的通信开始,逐渐携裹了现实世
界越来越庞大的力量。
吴宗宪 宋新妮
 
的巨大潜力与可能释放的价值,就像一幅朦胧而珍贵的画卷,如果真有人能清清楚楚看明白它的真面目,就有可能得到巨大的收获。
 
那么,到底是什么?
 
 
要给下定义,首先我们需要听听对于其创造者来说,诞生的原点是什么。
 
当《商业价值》记者把这个问题问给腾讯公司副总裁、团队总负责人张小龙的时候,他的回答或许会让很多人意外——“的起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张小龙语速不快,试图将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这个消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对象’和’信息’,其最关键的使命是沟通。”
 
“消息系统”这样一个朴素到听起来一点都不兴奋的原点,与今天短短2年收获3亿用户、构建全民使用的全新移动沟通方式、初露端倪的产业链条,以及还在不断驰骋的大商业想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但张小龙恰恰认为沟通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所以一个新环境下的消息系统本身就是个有巨大价值的产品。他眼中的消息系统其实并非传统认知,未来它沟通的不只是人和人,还有人与组织,甚至是人与物体之间。所以在做时的起点,他希望探索一个问题: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人将怎么沟通?
 
既然是如此基础的系统,它要如何建立?这显然与“做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流行应用”有所不同。虽然很多人认为伟大的产品是从小东西成长起来的,但张小龙则认为,初始的原点会对产品最终的格局有很大影响。甚至在上,他有着一套与互联网产品圈主流思想不太一致的产品思路。
 
比如,与很多人所信奉的“提前发布、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产品理念并不相同,一直以来推出新功能都相当克制与谨慎,其对每个功能的深度纠结和反复思量,有时要直到产品新版本放出的最后一刻。
 
“这两年发了这么多版本,但基础结构却从一开始就定下来没怎么变过。”张小龙说。围绕着“消息系统”这个起点,包括使用简洁、通用的底层通信协议,也包括了基于信息流转的关系链条,还有插件式的功能体系。一直有很清晰的产品走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启动页面最突显的永远是星球和人,不断增加的众多功能甚至都没有怎么改变主页面的核心布局和按钮。甚至很多人会抱怨有些“难用”,很多好的功能都被隐藏起来了。
 
“我们希望能做的事起码什么钢琴曲好听23年不应该怎么变。”张小龙说,“这就需要把基础的原则想好,把底层的问题处理好。在互联网历史上,‘邮箱’这个产品的底层基础足够简单和可靠,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它仍然有生命力。我希望也能如此。”
对“消息系统”的认知,张小龙显然有着深厚的积累。从做出知名邮箱客户端Foxmail,到被腾讯收购后来到腾讯广州研发线负责QQ邮箱,再到一年数百次功能更新的频率让它成为腾讯的7星级产品,对邮箱与人关系的思考恐怕难有人企及。
 
一开始研发时,就是采用了邮箱的底层通信协议,甚至张小龙认为从某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手机邮箱”,只不过是移动互联网为它带来了彻底的改变。可是,邮箱所包含的关于通信、沟通、人的关系、信息流转等基本道理,都被传承下来。
 
有人说对于新功能的克制,背后是张小龙对于很多热门概念的不热衷。在张小龙面前探讨一些新潮概念,基本上都会如石沉大海般,收不到什么令人兴奋的反馈。但是对具体的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行为的解读,他永远充满了张力。
 
张小龙也承认这一点:他觉得所谓强关系弱关系、SNS等,一些看似火热的概念,套用之后其实会让人失去对真实需求的关注。比如一开始其他移动通信产品出来时,当用户发送一条信息,对象看到这条信息后,会有一个已读标志告诉用户“对方看了”,这曾经是非常吸引人的“创新点”。可从一开始就决心不做这个功能,因为如果回归到人性需求的层
面,也许对方看了却并不想让发送者知道——如果你的老板向你发,也许他不知道你“已读”会更好一点。“很多人提出需要这个功能,而加一个功能也不难,但我们坚持自己的判断。”
一块红布为什么被禁
 
在的发展路径中,张小龙认为几乎每个新功能都“没做错”。其15个版本几乎每个都有新的功能点,可它们到现在基本上都仍然适用。从1.1的添加备注名、2.0的语音、2.5查看附近的人、3.0的摇一摇,到二维码和4.0的朋友圈,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这些功能都经受住了考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调整。其中“摇一摇”朋友圈等等功能也对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助推。
 
像“摇手机”这个非常简单的动作,经由“寻同时在摇的人”这个明确的功能点,迅速成为了许多人习惯的方式。当它发展到除了摇到人,还能摇到网页、摇到图、摇到音乐之后,它成为了这样一种存在:摇,变成了一种明确的信号,让手机帮你、帮你听,成为了一些特定场景下的“人体增强动作”。
平顶帽
 
“我不认为手机是一个工具而已,它离人太近了,更像是人的一种延展。”张小龙认为需要看到人类正在经历一种“体外进化”的进程,只有回归人性本身来看需求,才能真正抓住移动互联网这种新平台上的机会。
 
必然与偶然
 
“的发展有一些幸运和机缘巧合。”张小龙坦言道。在2010年末到2011年初的时间节点上,很多人仍然习惯既有的互联网通信方式,并没有意识到新的信息创造和接收方式已经酝酿了足够多的时间,迎来了可以生根发芽的大环境。其实,那时候3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兴起,像在烈日烤焦的大地上铺上了一层油,新的消息系统像那一点火星,呼之欲出。
 
那么2011年中国互联网上众多大小团队交相争夺手机上新通信工具地位的“千信大战”,的最终胜出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在张小龙看来,的运气的确很好,但他也相信有一些他们在产品上坚持的原则,在偶然中塑造了必然的因素。
 
这其中的第一个原则,或许可以被总结为“放下态度,不为小众”。

在朋友圈刚推出时,有人跟团队说,“你们这个设计做得很烂,远不如Path”。张小龙的回答是,“你是要做一个满足小部分人使用的产品,还是要做个连农民工都能用的产品?”
护手霜

所谓“放下态度,不为小众”,核心的意思是对于这样一个产品,不要因为产品人自身的喜好和只为满足特定体需求而小众化。小众产品很容易,可要做到大众好用却很难。要发现真正的大众需求,不是要去看统计数据并根据数据做功能,而是要将所有用户看成
一个用户,看他有哪些基本需求——如果每个用户需求是一个圆圈,那这些基本需求,就像是所有圆圈叠加到一起之后,交集的那个点。甚至有时候为了交集,要抑制一些小众的需求,制造更多人公平和顺畅的应用环境。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朋友圈要不要允许输入纯文字”。
 
原本朋友圈在设计中只有图片,压制了让它发文字、发视频的功能,因为在张小龙看来,首先手机上写文字就不方便,然后文字是很容易分出水平高下的东西,一些擅长文字的人马上就把一般人比了下去。朋友圈其实就是好朋友之间分享信息的产品,可这两点都会让人产生使用门槛。与文字不同,拍照人人都会,而且照片的信息量会让其是否精美和专业变得不重要。
 
当然,这样的设定在团队内部也有着很大的争论,以至于“上线之前的最后时刻,最终还是决定把文字功能加进去,但是很隐晦,需要常摁相机键才会出现。”张小龙说,“我们
的想法是没人发现也没关系,如果有人发现了就当个‘彩蛋’,就会在他的小圈子里口碑传播。但这又不会散播太广,影响大部分用户的使用。到今天,我们不鼓励文字的初衷其实并没有发生变化。”
 
获得成功的第二个原则,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坚守沟通,远离概念”。
 
在社交概念的最热的这几年,其实一直没在社交的路上跑得太远。“我们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做过好友和关系链的批量导入,你通讯录里的人都是一个个互相添加成好友的。这么做是因为每个人最主要的联系对象其实就那么一些,朋友不是越多越好,精力也有其极限。”张小龙说,“你看朋友圈,它设定的是一个小圈子,你只把信息分享给你圈子里的人,你最重要最在意的朋友。因为是好朋友的内容,所以你会有兴趣,这样的朋友不用太多就能让产品用起来,不像微博很多内容到最后可看可不看。”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多认识朋友的方法有很多,有别的产品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