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文艺思想浅析《祝福》
前言1888年,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明确的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话强调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文艺作品中重要地位。鲁迅先生创作的《祝福》以现实的创作手法深刻的反映旧时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及底层人民的毒害。《祝福》中如何体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时又是如何真实再现典型环境,这都值得我们去分析。
关键词:祝福 邵芸马克思 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
《祝福》讲述的是年轻寡妇祥林嫂为反抗婆婆把自己卖到山里,逃到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林嫂突被婆母抢回,卖与贺老六强行成婚。她念贺老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嫌,常作为嘲讽或闲聊对象。祥林嫂经历诸种劫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
践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毙于风雪之中。整篇小说的篇幅虽然不长,但鲁迅先生利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立体人物,为我们展示当时不同种类人的性格特点,及由所有种类人所综合反映的整个时代人的特点。同时,运用大量的冷调、灰白词语来描写自然环境,创造一种安静而死寂的气氛,让整个作品显得阴暗,窒息,甚至有一种压抑到快要爆炸的恐怖,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死寂压抑来烘托出当时社会的坏境的冷漠,麻木。鲁迅笔下的鲁镇其实旧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同时鲁镇中不同人的性格同时也代表当时中国这一类人的性格特点,而由鲁镇及人所综合所表现的就是在封建枷锁压迫下人民和农村社会全视角的立体图画。
一、 典型环境分析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鲜明的向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提出“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马恩认为:第一,环境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而是一个对象性范围。恩格斯说:“归根结底,自然社会教师节贺卡内容——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
境的两个组成部分。第二,人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而孤立存在,人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行动必然要受到特定环境的规定和制约。第三,环境虽然是制约和规定人的存在的先在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只能听人任环境的摆布。
qq自动回复怎么设置
《祝福》是鲁迅先生《彷徨》集子中的第一篇,创作于192427日,当时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受到五四运动的思朝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鲁迅成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但就当时社会现实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所以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一方面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另一反面又反其对如何挽救国民不知所措和对革命路线的不明确。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品论文艺作品要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历史联系中去考察。从时代背景上看鲁迅创作《祝福》是在辛亥革命后广大农民仍倍受宗法制和封建礼教毒害,这是影响人物命运的根本社会矛盾;当时民众仍麻木冷漠,未曾觉醒起来打破
这一枷锁,同时有少数有识之士已经觉醒但还是有所徘徊,迷茫,而这是影响人物命运的社会关系。联系当时农村的实际鲁迅正希望创作这《祝福》让人们看清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本质,唤醒整个沉睡的社会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共同走向民主。这是本作品所处的环境也是作品要呈现给读者的典型环境。《祝福》的创作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所提倡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真实反映,也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并且隐喻的提示人们如何去改造这个世界,根据马克思典型环境的另一点要求真实的描绘出环绕着这些人物,促使其行动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特,这是鲁迅所给我们展示的民主与封建冲撞下,中国农村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图画。
二、 典型人物分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现实主义文学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文艺作品才有灵魂,才能在社会中引起共鸣从而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马恩看来典型人物应该具备的特征:第一,独立鲜明的个性。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典型人物应当是灵与肉相统一的;其二是说,典型人物应当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于总不同的个性特征。第二,有一定的代表性,指在典型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其一类人的某种共性,人物是某一类的样本。
《祝福》中可以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代表,他们是当时所属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的思想是当时所属思想的代表。
小说中的祥林嫂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但是却有传统中国妇女反抗的一面。根据马克思典型人物理论,在人物的塑造上不能只描写人物片面的形象,要把人物符合时代特征的积极面展示出来也要展示人落后的消极面,尽可能贴近现实中真实的人物形象。《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展示控制得相当到位:一方面讲述到她在祥林家时虽然很苦,任劳任怨,为了反抗婆婆要把她卖到山里,她投奔鲁四爷家中做佣人,但当时她仍为家庭着想并为因此而未逃跑,而是把钱存在本家等待交给婆婆。这是她勤劳、善良、坚强的一面,同时也是表现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后来在二度丧夫后她变得神情恍惚,精神几乎到了奔溃的边缘,但当时她仍然是坚强还是想极力的跳出这一深渊,所以重新回到鲁四爷家做佣人,希望从劳动中一步步走出不幸,他更是想象别人倾诉自己悲苦的遭遇想从别那获得些许的安慰重新到生活的希望,这是祥林嫂形象的积极面,它是当时万千中国妇女的典型,同时敢于同命运进行抗争,她试图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逃跑、做工、以死捍卫清白、倾诉甚至后来她捐门槛的行为都可认为是她在与命运抗争,极力想改便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
整篇小说中积极描写篇幅并不多或是相当隐约,更多的是描写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的思想和周围麻木的人,这也是切合作品的主题,同时更是希望通过长篇幅的消极描写能够引起人们的共识和同情,也就达到鲁迅希望传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想。小说中的祥林嫂性格独当一面,与文中众多女性相比是受压迫最深,最能让人同情的。但在具体手法上鲁迅先生并为过多的描写她是如何的苦难,只是开始的一段对她简单的白描,简单描写她的外貌和身上的物品,更多的侧重点是放在描写周围人对待祥林嫂的冷漠上,同时整篇小说中祥林嫂的性格变化完全是随她遭遇而变化的,鲁迅并未多主观干涉其变化,顺其自然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独立存在的,人是靠自己存在,作家在创造中也必须如实把自己所描写的人物看做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个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动机,必须按照人物的自身性格逻辑来真实的描绘他们生活的道路,而绝不能从作家的主观意图出发,任意的改变性格发展逻辑。《祝福》中鲁迅并为主观的给与祥林嫂性格改变,未写她的要打破封建枷锁,只是按着一般的人生活方式的展开,可见在祥林嫂形象上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鲁四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文中在鲁四爷形象的性格塑造上有所侧重,重点是突出这一封建地主的丑恶嘴脸,文
中他总是对有关祥林嫂的事表示不满和一个皱眉的表情,其中在得知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去时重复说三次“可恶,然而……”,这足以表现他那种封建地主阶级丑恶的嘴脸,对于祥林嫂他始终视为不见,甚至对祥林嫂在祝福晚上死去报以怨恨,更别谈同情。体现封建地主阶级压榨劳苦的本质甚至对劳苦大众的死置之度外,毫无同情。可见在鲁四爷这一形象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积极方面,但是这并未违背马克思的典型人物理论,从当时时代看,当时处于封建势力灭亡阶段,新的力量正在逐步替换它,而鲁四爷则是代表封建权利阶级,所以在他思想中只有消极的。
李咏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当时对于彻底反抗封建礼教表现出徘徊犹豫,革命目标认识上有所迷茫。文章一开始与祥林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在于彻底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上有所犹豫和徘徊,文章的通篇都是“我”的视角进行描写,在谈及的镇里封建现象多半是表示不满,但是却没有试图去改变或劝阻大家的行为,也能说明“我”的徘徊犹豫,对革命目标的不明确。根据马克思典型人物理论“我”具有进步思想的但不明显,也同时具有新生革命力量不明确、不坚定、实力弱等固有弱点,但却是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也是当时众多革命分子的典型。
《祝福》中真实全视角的再现旧中国的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深刻的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并一针见血的批判了落后封建吃人的本质。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他用自身的觉悟把人们的精神唤醒,并把一个时代的特征赤裸裸的展示给读者,让观众评优劣。同时《祝福》充分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 制药工程专业张玉能 主编 20108月版
百度文库
跳舞男孩
中国知网
华语网 www.thn21
《美学》第1卷,第30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