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关寒食的诗
《寒食野望吟》
原文: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一、衍生注释:
- “乌啼鹊噪”:描绘出寒食节时黄昏墓地周围嘈杂的鸟叫声,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清明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两个节日都与祭祀祖先、缅怀逝者有关。
- “纸钱飞”:古代习俗,在祭祀时会焚烧纸钱,这里描写纸钱在风中飞舞的样子。
- “棠梨花”“白杨树”:都是墓地常见的植物,白的花和树象征着死亡和哀伤。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人们在野外祭扫坟墓的情景。诗人通过乌啼、鹊噪、风吹纸钱、古墓春草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诗中没有直接描写祭扫者的悲痛,但从“清明寒食谁家哭”以及对墓地阴森景象的描写中,能深刻感受到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和生死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更是将这种哀伤推向了高潮,仿佛能看到祭扫者在暮雨中孤独地离开墓地,而逝者却在黄泉之下听不到哭声,表达了生死相隔的无奈和悲哀。
三、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关心民生疾苦,诗歌中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也有很多抒情、写景之作。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扫墓。那是一个寒食节前后的日子,墓园里一片寂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看到那一座座墓碑,我突然就想起了白居易的这首《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当时的情景就像诗里描写的一样,虽然没有听到哭声,可是那种压抑的悲伤感觉就弥漫在空气中。这时候我就跟朋友说:“你看,古人的诗真的很神奇,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在寒食节扫墓时的感受还是被描绘得如此贴切。”
《寒食》
原文:
人老何所乐,乐在归乡国。
我归故园来,九度逢寒食。
故园在何处,池馆东城侧。
四邻梨花时,二月伊水。
岂无满头黑,念此衰已逼。
行当挂其冠,生死君一掷。
一、衍生注释:
- “归乡国”:回到故乡。这里表达诗人年老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 “九度逢寒食”:多次遇到寒食节,说明诗人在故乡度过了不少寒食节,强调时间的积累。
- “池馆”:池塘和馆舍,这里指代诗人故乡的居所。
- “伊水”:河流名,诗人故乡附近的河流,是故乡的一个地理标志。白居易的名诗
- “满头黑”:指年轻时候头发乌黑,这里与现在的衰老形成对比。
二、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年老归乡为背景,围绕寒食节展开。诗人开篇就提出人老之乐在于归乡,而寒食节则是他归乡后多次经历的节日。诗中描绘了故乡寒食节时梨花盛开、伊水的景,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然而,诗人也感慨自己年华老去,从“岂无满头黑,念此衰已逼”可以看出他对衰老的无奈。最后“行当挂其冠,生死君一掷”,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既然已经年老,就不再计较生死。
三、作者介绍:
同前一首介绍,白居易是唐代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运用片段:
我爷爷年老后,总是念叨着要回老家。后来终于回去了。有一年寒食节,我去老家看望爷爷。爷爷站在院子里,看着周围的梨树,对我说:“这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四邻梨花时,二月伊水’,我现在回来,每到寒食节就特别有感触。我老了,头发都白了,就像诗里说的‘岂无满头黑,念此衰已逼’。不过现在回来,我也很满足了。”爷爷的话让我也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还有对岁月流逝的那种复杂情感。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原文: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
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
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
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
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
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
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一、衍生注释:
- “上苑”:皇家园林,这里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蹴球”: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类似现在的足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