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戏台丨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
展开全文
认/真/阅/读,即/为/逼/格
中国古代戏台现存创建年代最早者,当推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在其石砌须弥座式台基束腰部之青石题刻足以证明,创建年代为金大定二十三年。
二郎庙是用来祭祀二郎神杨戬的庙宇。杨戬在中国道教神话传说中是一位著名战神,他的声望在旧时家喻户晓。传说杨戬身世非凡,血统高贵,是玉帝的亲外甥。他力大无穷,能撒豆成兵,还通晓八九玄功(七十二变),可谓法术无边,顶天立地,玉帝封他为“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其英雄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皆有描述。旧社会,民间赖其消灾御患,崇奉甚笃,香火颇为旺盛。
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位于村北,距离村落颇近。地当坎阜,坐北面南,一进院落。庙内建正殿五间,前有三间献厅,对面即为倒座戏台(下文有解释)。东西之序,各配厢房十楹,离方辟门,分置戏台两边。在庭之四维,乾艮置耳殿,巽坤为挟屋。庙院以中轴为纲,左右均衡对称,屋宇简朴,布局严谨,是王报村重要的风水建筑。
所谓倒座戏台,就是戏台位于庭院的另一端,台口面对正殿的主尊,不偏不倚,故俗谓“倒座”。戏台在神庙中的这种布局,在中国各地庙宇实例中比比皆是。这说明神庙中戏台的主要功能当为酬神娱神。王报村旧时
每逢年时庙会,或者报赛之日,村中商贾辐辏,车马骈集。庙中演戏娱神,祈求福祉,同时也兼顾了娱人。来此赶会上香供神者成结队,或逛会,或购物,或聚饮,或看戏,各有所乐。
多年前,我们曾对王报村的金代戏台木结构进行过实地测量,为能使同仁们在研究过程中有资料参考,经整理现作如下简单介绍:
戏台面宽与进深一间见方,四架椽屋。四根木柱托起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屋面。歇山山尖朝南北方向。四周出檐比较深远。当时屋顶残破极其严重,室内已经屋不蔽日,但木构架与檐步椽飞尚较完整,其结构别具特。在当地金代木构实物中,堪称上乘之作。
一、台基
正前方为石砌须弥座台基,两侧为直砌,台帮高 112.5 厘米,加泛水台明高116厘米。台宽755厘米。须弥
座压檐石为上枋上枭,用材宽40厘米,高 22 厘米;下枋下枭高 34 厘米;束腰高 32.5 厘米;相对束腰部分,上枋凸出 9 厘米,下枋凸出 12 厘米;在下枋下部和下枋取齐(相当于清式圭角位置),砌条石一层,高 24 厘米。均以砂石砌造。台明宽,正前方 137厘米,东侧宽126厘米,西侧宽137厘米。后侧在庙外,后墙外留台8厘米。
二、柱额
在台上立四根柱子,柱根部直径55厘米。柱础为素平式,柱高314厘米。柱侧脚 4.5 厘米,因正面两根柱脚糟朽,被村民以两个碌碡托起。每面柱脚中距为 492 厘米,柱头距 483 厘米,上施大雀替(正面雀替雕为蝉肚纹)和檐额,檐额高 35 厘米。檐额四角搭头,出头 37 厘米。
封神演义演员三、墙体
东、西、南三面沿柱缝砌墙。墙厚 55 厘米。墙高随柱之高。
四、斗栱与梁架
斗栱四铺作,单栱造,栌斗出华头子,上为单下昂,下为昂形耍头。材宽11.5厘米,单材高17.5厘米,足材高24.5厘米。除四角之转角斗栱之外,每面施补间斗栱两朵。补间斗栱后尾,华栱上托华楔与斜伸往上的下昂与耍头后尾,四面八朵补间斗栱之耍头后尾都雕作琴面昂形状,并各以一散斗将下平槫下方之双层通替高高地举起。东西平槫和南北两系头栿首尾相搭,成为一井字形正方构架。四角老角梁尾直通并承挑于平槫与系头栿交点之下,为平衡角梁尾端向下的垂直力矩,另在四角补间斗栱中心上方位置和檐槫相平各施抹角梁一道,其中点恰好支承于老角梁尾中部之下方。再在系头栿上安装合踏蜀柱叉手和丁华抹颏栱,上施通替与脊槫。
五、椽飞
椽径 10.5 厘米,椽出 850 厘米,飞出 34.5 厘米,四角冲出 35 厘米。仰观梁架构成与组合,其结构之严整,传力之巧妙,令人为祖先之智慧所折服。
综上所述,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属于台式戏台,其须弥座的做法和大木结构都比较考究,造形古老质朴,结构简洁,不尚华丽,规模又甚显狭小,开间与进深只有一间见方,使用面积最多 19 平方米。如除去前台乐队所占位置和后台位置,前台只能容纳二到三名演员进行表演,这与当时我国戏曲尚未发展成熟不无关系。也说明当时常演的剧目题材体制不大,或者是主要是供说唱和演滑稽戏与民间秧歌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