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国王慧敏前夫[小南国王慧敏:在平凡中做到不平凡]
上世纪80年代,工人工资非常少,于是大家会把钱拿到一起用,“譬如12个人,大家每人每月都拿出10块钱来给一个人用,每个人可以选择第几个月使用这笔钱;如果选择第一个月用,那么后面11个月就只能出钱,不能用钱。”很多人出于稳妥,会选择先出钱后花钱,而王慧敏则每次都选择第一个使用这笔钱。
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7年,王慧敏30岁,她不顾家人的警告扔掉了国营企业的铁饭碗,决定自己做生意。“辞职时就想开一家餐馆,我们家里人比较喜欢吃,对吃很讲究,我妈妈烧得一手好菜。”王慧敏看中了有钱人的口袋,在靠近北京路的长沙路上挑选了一个门面,“当时有很多做五金的生意人集中在北京路一带。”
为了拿到门面房,王慧敏将自己的婚房与别人做了交换,“我们那套2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当时算很好的,有独立水电和卫生设备的婚房。”而那间门面房只有10平方米。按照当时的价值,这一交换,王慧敏至少亏掉了10万元。
但正是这家10平方米、只能放得下四五张桌子的小店为王慧敏赢得了第一桶金。
“那时私营餐厅非常少,而我们的用料很讲究,味道又很家常,所以有钱人都愿意来这里吃饭。”从一开始,王慧敏就坚信做生意“物有所值”才是最重要的。
声名鹊起
几年后,王慧敏决定开第二家小南国,“第一家店太小了,客户接纳不下”。1995年,她向合作信用社借了70万元,共投资100万元在黄河路开了一家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小南国。毛阿敏老公个人资料
在黄河路上开店的那段时间是小南国历练内功的关键期。
“当时很多好的饭店都开在黄河路上,大家你追我赶,都在进步。”王慧敏说,“整条街上的餐饮生意都很好,每家店都想把隔壁的房子盘下来,扩大自己的规模。”
但逐渐地,王慧敏却隐隐觉得不太妙:“我觉得如果继续这么下去的话,那么这里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应该要去寻另外的机会。”意识到这点后,王慧敏便开着一辆破旧的桑塔纳,每天抽空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我想到我的客户在哪里”。
最后,王慧敏把新的落脚点选在了虹桥。那时的虹桥还没有形成现在的高档社区,“但是已经开出了一些酒店,很多生意人出入那里”。1997年,王慧敏看中了一家1000余平方米的台湾餐馆,并最终以1000万元的转让费盘了下来。“其实当时我并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商量之后对方答应先付100万元定金,其余的钱按月付。”
直到今天,王慧敏依然为自己能够走出黄河路,在虹桥寻到自己的一片蓝海而自得。事实上,虹桥店也成就了小南国在餐饮业的声名鹊起,“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对我说,当年他们一下飞机就直奔虹桥小南国吃饭”。
几年后,王慧敏再度大胆出手,投资1亿元在虹梅路买下了一块占地近20亩的房产,并建成一座拥有超过60个包房的大餐馆。“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体量,管理团队和家人都觉得不可能座满。”王慧敏说,自己敢于“冒险”是因为对市场的前瞻,“我知道车的力量很大,这也是我看得比较远的地方。那个时候,有车的人并不多。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有了车总希望能开到远一点的地方去,显示一下车的价值。如果可以停车,那么我的顾客就会过来。而我们拥有一个超大的停车场,最多能停放近400辆车。”
虹梅店开业仅一周后,60多个包房竟然满座了。
香港取经
在虹桥的成功,使得小南国有了走出上海的资本。不过与众多上海餐饮品牌选择到北京开店不同,王慧敏又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那就是把小南国的第一家外地店开在香港。
“当时去北京开店确实是非常赚钱的。很多地产老板也来我,跟我说‘帮你把房子装修好,你只要去挂个
牌子就行’。但是我的想法不同,我觉得做生意应该是先付出,然后再赚钱。当你付出了,收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我想把这个公司做大,那么我必须去学习。在香港,餐饮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而且和国际接轨,我觉得中国迟早都要和国际接轨的。”
但是对于小南国和香港来说,彼此都是陌生的。回忆起香港的创业过程,王慧敏坦言“并不顺利”。“刚刚去香港时,厨师也不太听我的话。因为在香港,厨房是由厨师说了算的,老板从来不进厨房,而我要看制作的每个过程,会进厨房与他们做交流,他们觉得很奇怪。”在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和整改后,香港小南国终于在两三年后开始转好。
现在,香港已经开出8家小南国分店,成为小南国最大的沪外市场,小南国也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中餐品牌。
有了在香港的成功经验,小南国陆续向其他城市拓展。截至目前,小南国中餐旗下上海小南国和慧公馆两个品牌已在全球11个城市拥有超过60家餐厅。
“标准化”创新
从黄河路到虹桥再到香港,王慧敏已经看到了品牌的力量,“如果客人认可了这个品牌,那么无论你店开
在哪里,他都愿意过去”。
在王慧敏看来,要想竖立起自己的品牌,好的食材和服务是缺一不可的。
“我从一开始做餐饮时,就非常讲究食材的选用。”王慧敏说,她一直相信,“只有地里长得好的、健康的,在餐桌上才会好吃。”在选择食材方面,王慧敏说自己可以“不惜代价”,非常讲究。
此外,服务细节也是王慧敏非常看重的地方。“十多年前,我就关注到公筷的重要性,通常高档餐厅会采用在旋转台面上放置1-2双公筷,但客人用餐时并不方便。于是我在小南国的餐厅里,给每位客人放了两双筷子。”
有了好的食材,再加上细节服务,小南国赢得了一拨拨的回头客。
王慧敏认为,自己在餐饮行业有两大创新:一个是标准化,也就是中餐这个古老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另一个是人才引进,人才带来的是机制创新。
“在做第二家店时,我已经有了简单的标准化想法,我会把厨师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果你擅长红烧就一直专门做红烧菜,长于煮汤的专门负责煮汤,每天只负责煮一个汤,这个汤一定会很美味。”为了减轻厨师出
走对餐厅的影响,王慧敏将每道菜按流程分成若干工序,不同的工序分别安排不同的人手,“譬如红烧肉,在厨师掌勺之前,会让负责切配的人员先将肉烧至红”。
不过随着业务扩大,人工成本的上升,这一耗费人工的标准化遇到了瓶颈。“我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把这个企业做大,扩张的基础建设至关重要。如果你的管理系统都还没有健全,开店是盲目的,这点我深有体会。”
为了解决标准化问题,小南国在2022年建立了第一个中央厨房。所有需要经过浆发和涨发的食品,都会在中央厨房里完成预制工艺。此外,中央厨房还要负责制作调味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