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视阈的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探析
作者:***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2期
        [摘 要] 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的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全面审视翻译的研究范式。本文以湖北省5A景区上的中英文景点介绍文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其英译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基于生态翻译视角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主要包括多维转换、生态环境补建和原生态依归。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深刻洞察原文中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采取适当的生态翻译策略,适应原文和译文的生态环境,传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旅游景点介绍文本;湖北省5A景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志码]A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进入到了恢复增长的新通道和总体回升的新阶段。外国游客主要旅行目的是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以及了解中国特文化。网站/BBS/论坛是最主要的信
息来源,旅游产品和服务介绍是入境游客最为关注的出行决策参考要素之一,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文化艺术等是入境游客最为喜爱的旅游项目。[1]11因此,如何向外国游客推广中国旅游品牌,准确传达旅游景点信息,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向世界宣傳中国文化,已成为旅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74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北省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神农架风景区、黄鹤楼景区、恩施大峡谷国家旅游景区、武当山风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等10个5A级旅游风景区,其中5个风景区上面有英文或其它文字介绍。纵观各大景区的景点介绍文本的译文,质量参差不齐,还存在各种误译或翻译不准确现象,不利于外国游客了解旅游景点的基本信息和文化底蕴。本文以湖北省5A景区上的景点中英文介绍文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视角来评判其英文翻译质量,探讨如何利用生态翻译策略来移植旅游景点介绍文本、保持文本生态平衡、做出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即最佳的翻译)。
        一、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旅游翻译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论为概念,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落生态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全面描述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翻译现象)。[3]12目前,许多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旅游翻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段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
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旅游景区景点介绍文本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和策略。[4]144尹惠、田翠芸分析了河北省旅游景点翻译中常见的错误,并对旅游景点文本的生态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5]91郭英珍从语言学、文化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河南旅游翻译进行了回顾,认为旅游翻译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翻译教育体系、翻译市场体系和翻译管理体系的合作与配合。[6]244刘彦仕阐释了译者在红文化旅游翻译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并从“三维转换”的角度举例说明了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是如何达到最佳翻译的。[2]75周红霞、孔德菲以生态翻译研究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原则为指导,分析了湖北省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修改建议。[7]100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旅游文化生态翻译研究都是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角度来探讨旅游景点翻译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和翻译方法之一,但它只是生态翻译的一种宏观的适应性选择活动。更为微观的文本转换方法如“生态环境补建”和“原生态依归”等鲜有提及。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生态平衡、文本移植和适应选择理念,以湖北省5A景区景点介绍文本为例,详细探讨其翻译策略并对其翻译质量加以评判。
        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阈的湖北省5A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
        (一)多维转换
        多维转换是指在文本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做语言维度的转换,还要做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转换,从而达到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的平衡。[3]264
        1.语言维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是指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主要包括措辞和句法两个方面。[8]42如,黄鹤楼景区将“明清时代”译为“Ming era and Qing era”, “era”虽然也有“时代、年代”的意思,但是明代和清代指的是中国的历史朝代,且有固定的译法,因此应改译为“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再如:
        例1.原文:冲决巴山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9]
        译文:Lying north of Xiangjiang River and east of Bashan Mountains,Wuhan naturally has mind-boggling grandeur.Yangtze River and its longest branch Hanjiang River converge together in this Hubei's hinterland inhabited by Wuchang,Hanyang and Hankou-three towns of Wuhan.
        例1主要描述的是黄鹤楼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原文辞藻华丽,气势磅礴,分别用了“冲决,接纳,浩
荡,互峙”等词语表现出巴山、湘江、长江、汉水以及武汉三镇的宏大气势与伟岸雄姿。相比之下,译文显得客观朴实,省掉了很多形容词,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黄鹤楼的所在地——武汉市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译文用词简练,句法结构严谨,主要目的是为了照顾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如果全部照原文直译,则不仅显得累赘冗长,而且给人夸大其词、华而不实的感觉。
        例2.原文:(恩施大峡谷)万米绝壁画廊、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10]
        譯文:The Grand Canyon features ten thousand meters cliff gallery,a thousand plunging waterfall,a hundred soaring peaks and ten miles lengthy ravine.
        例2译文中存在一些语法错误和翻译不准确现象。如原文使用了“万米、千丈、百座、十里”等数词来描述恩施大峡谷宏大的景,笔者认为这些数词应理解为概数而非实数,因此应改译为英语中的概数:“ten thousand meters of,thousands of meters of,hundreds of,tens of miles of”。此外,原文中还用了大量修饰语来形容恩施大峡谷雄伟壮丽的景,如“流芳、矗立、幽长”,用词华丽隽永;相比之下,译文要显得平实客观得多。
        2.文化维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是指译者对原语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递,并保持两种语言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3]237黄鹤楼景点“搁笔亭”,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据传,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壮观的美景激发了他的诗意,正欲题诗,却见到墙壁上崔颢的诗作,遂搁笔,并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浩叹[11]。据此典故,“搁笔”并非仅仅是指“把笔放下,停止作诗”的意思,而是指李白被崔颢的诗歌所折服感动,意欲题诗却又担心自己的诗作难以超越崔颢。该景区将其译为“Genius-scaring Pavilion(天才诗人都不敢题诗的亭子)”, 取其内涵之意,传达出了这座亭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3.交际维
        “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对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从而保持和维护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3]237由于东西方思维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和蕴涵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译者应注意原语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阐释和传递,同时顺应目的语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12]43黄鹤楼景区将“云衢轩”译为“Path in Clouds Pavilion(云中的小路亭)”,给人一种漫步云端、的感觉,意境深远。再比如,“涌月台”是与黄鹤楼紧密相连的一座古建筑景观。据传元代黄清老在滔滔东去、万古如斯的大江边,面对眼前“月涌遥天漾白波”的景,想到杜甫《旅夜书怀》
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名句,挥笔写下了“涌月”二字。[13]“涌月台”被译为“Moon-surging terrace”,“surge”有“汹涌澎湃”的意思,描绘出了灿烂的星空中一轮皓月随着浩荡的长江水冉冉升起,动感十足,美不胜收,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地,“留云亭”由古时“压云亭”变名而来,意指“难留黄鹤欲留云”,该景区将其译为“Cloud-lingering Pavilion”。“linger”有“流连、徘徊、逗留”的意思,给人一种云雾缭绕,流连忘返之意,使读者感觉此处仙气十足,让人痴云腻雨,欲罢不能。
        (二)生态环境补建
        翻译生态环境(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是指由原文、译文以及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等因素构成的整体,这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翻译的生态环境。[3]90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选择译文的过程,如果译文不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则需要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改善、补建翻译生态环境,使译文能够顺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长存。具体来说,翻译生态环境补建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增加背景信息
        旅游景点的人名或地名,大多来自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有的洋溢着诗意,有的饱含哲理。这类名称
需要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背景信息,以进一步解释音译。音译有助于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背景信息有助于外国游客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14]79
        例3.原文:蛇山历史悠久,自东吴建武昌城以来一直是政治经济活动的繁盛区域。[9]
        译文:Since Eastern Wu established the City of Wuchang,Snake Mountain has been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hive.
仙气英文昵称        东吴,即三国时期的吴国(公元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译文将“东吴”音译为“Eastern Wu”,没有传递出该句所蕴涵的武昌城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不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因此,笔者建议在音译名之后增加背景信息注释:Eastern Wu(222-280 A.D.,on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方能使译文更好地适应译语语境,更准确地传递出原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例4.原文:张之洞修建抱冰堂时在门前种下了从外国带回来的武汉市第一棵法国梧桐,当年在抱冰堂四周种下的树木现已长成参天古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