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顿打,儿子上北大”
作者:杨凯锋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2年第03期
作者:杨凯锋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2年第03期
继一曲“虎妈战歌”引发了读者对中国教育方式的讨论后,不久前,“中国狼爸”萧百佑再次闯入大家的视线。这位父亲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儿子进北大”。在倡导“快乐教育”的今天,这位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用最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老爸,无法不引起公众的关注。
在狼爸的家庭里,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孩子们都必须无条件遵守。比方说,为了防止孩子学坏,他对孩子进行“社交管制”,孩子不能随意到同学家串门;为了培养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他规定,不许喝可乐,不能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这一切在旁人看来几乎不近人情的要求,却是狼爸最基本的“家规”。
“狼爸”萧百佑自称他本人也是在母亲的棍棒下长大的。他总结,自己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选择了延续家族传统。他认为“打”不是无情,而是大爱。“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那么结果如何呢?他的四个儿女非但品学兼优,琴棋书画各有所长,而且知书达理、谦和恭让,更有三个孩子被“打”进了北大,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这也是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
通讯百科
“狼爸”经典语录
●我敢说,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最负责任的父亲。
●在我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是太自由了,自由到可以当街打骂父母,可以为了零花钱与父母顶嘴翻脸,可以在学校里辱骂老师,可以年纪轻轻便谈恋爱甚至未婚先孕……饭菜父母做着,重物父母提着,钱父母给着,许
多孩子进了大学,不会洗碗、不会洗衣服,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不能再让子女成为小皇帝,高高在上的孩子长不大。如果计划生育是一项不得不执行的基本国策,那么随之带来的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结果,便是无数家庭中“小皇帝”、“小太阳”的诞生。
多维解读
当今社会,子女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父母们关注的话题。曾经简简单单成长起来的他们突然间发现教育孩子是那么复杂的一件事。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需要做些什么?铺平一条成才之路该创设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成才的方程式似乎是难解的,也是多解的。
视点一:打出奴性要不得。用“打”的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萧百佑用这样的方式,只是让孩子学会了服从。虽然三个孩子考上了北大,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的内心真正顺从吗?他们真的快乐吗?虎妈的女儿有时会情绪崩溃抓狂,狼爸的儿子也曾抱怨过没有快乐童年。这些都是隐忧,为之庆祝似乎为时过早。北大每年都招那么多学生,难道这些学生都是靠家长每天暴打才考进的北大?如果孩子没那个天分,就是把他们打死也进不了北大,恐怕还没等到高考,就已经被打坏了。
视点二:教育孩子也不能太“绵羊”。其实,“狼爸”之所以这么受关注,是因为现在大多数做父母的都不忍下手,都在实施着另一种教育——“温柔教育”。正如狼爸所说:“饭菜父母做着,重物父母提着,钱父母给着,许多孩子进了大学,不会洗碗、不会洗衣服,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就是孩子做错了,父母也不敢说一句重话,更别说打了。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宠儿”,到了社会上却未必是“骄子”。
其实,必要的惩罚可以培养人的耐挫折素质,培养人的规矩意识,培养人的坚强意志。我们现在的教育需要强化合理的惩罚,不过,不应该是“打”,而应该是劳动,是让身体出汗,让孩子懂得做错了就要承担责任,就要接受处罚。这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狼”一点儿,不能太“绵羊”。
视点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为什么在成才的问题上要寻统一的答案呢?狼爸成功了,他的孩子成才了,说明他的方法适合他的孩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别的孩子都只能靠打才能成才。其实,会采用体罚的家长也不在少数,但真正把孩子打进北大的却不多,还有更多的孩子不挨打却照样进了北大。有首诗写得好:“谷穗成熟了垂下头颅,石榴成熟了裂开了口。玉米成熟了黄得透亮,桑葚成熟了红得发紫。成熟没有固定的模式。”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世纪,美国人大量种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桉树以促进当地的林业。但后来美国人遭到了报复,以桉树为基础的企业纷纷倒闭。这种树难于切割和加工:柱子总会纵向裂开;锯下的板子会弯曲;裂纹会扩展开来,由于布满莫名其妙的裂纹,因而无法把钢轨钉上去。桉树在美国生长极快,在3年内,1枚种子会长成直径24厘米、高14米的大树。它吸收邻近植物所需的水分,使其他植物窒息而死。而在澳大利亚,桉树完全没有上述劣迹。
原来,在澳大利亚,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会减缓桉树的生长速度。当其种子撒布到全球各地时,却把这些天敌留在了家乡。麻烦在于桉树已经进化得适应这些天敌。在正常的害虫配套下慢速生长时,桉树的组织才是最优化的。
把澳大利亚的一种优质木材变成美国的一种有害树木,原因是美国的水土太好了,本来是栋梁之材的植物也逃脱不了成为废材的命运。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看法?请以“成才方程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佳作展示
成才之道 鲁羽佳[杭州学军中学高一]
我若问你怎样才能将一粒种子培养成一棵葱茏苍劲的大树,你会怎么回答?
若是对生物有所涉猎,那么你必脱口而出:“适量的空气、水分和充足的阳光,再加以适宜的温度条件;种子的萌芽、生长与茁壮,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那么这颗种子必会成为大树。”然而同样一棵桉树,在澳大利亚是优质木材,到了美国就成了有害树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上演了真实版,难道说是美国的水土不养树?
由此想到黄山上的迎客松。人都说“高处不胜寒”,可是一颗顽强的种子,竟在这严酷环境中的岩缝里萌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是百年的生长,生根发芽,伸出自己的躯干,以自己最饱满的姿态,映衬着嶙峋的山石,笑迎天下客。这毫不被大自然垂青的种子远比城市中的行道树壮美。寒冬降临的时候,行道树都穿上了自己的外衣,而迎客松却在那不胜寒的高处屹立了无数秋冬。看来,成不了材怨不得水土。科学家分析说,美国的桉树不成材,不是因为水土不好,恰恰是因为水土太好、害虫太少了。
奇哉!一棵树的成长倒应了一句古话:“功随严出,祸从溺来。”树木和树人竟是一个道理。《颜氏家训》中说,梁元帝时有学士颇为其父宠溺,“父为其一言之是,则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为其一行之非而掩
藏文饰,冀其自改”。这个父亲真可谓“张默为什么打童谣好父亲”,然而儿子如何呢?最终因为说话不检点、傲慢凶暴而招来杀身之祸。
可见人和树一样,“养于深闺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必好,严酷条件下的生灵更能成为栋梁之才。最近又出现一个“狼爸”,自称是“天底下最好的父亲”,祭出了鸡毛掸,推广他的育人理念:“三天一顿打,儿子上北大。”据说,一时间二十多位少年投奔其门下,甘愿接受棍棒的熏陶,想必是成才的诱惑使然。
如今的独生子女们个个受娇宠,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未必具备,父母们含在嘴里都怕化了。难怪狼爸振臂号召“是时候父母们翻身当‘皇帝’了”!而三个孩子都考进北大,个个品学兼优、才艺双全,正是人家狼爸的十足底气!
当然,我们最后也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年进北大的学生成千上万,可不是个个都是“打”进去的。像狼爸那样,天天把孩子当成是“动物”一样管教,也未必能成功。更何况,即便是狼爸,“动手”之“严酷”也仅限于子女在12岁之前呢。
事实上,成才的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尔·盖茨没完成学业,不也拥有了成功的机会吗?说了一大圈,我突然明白,成才之道并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桉树如此,狼爸的儿子亦如此,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例外?你说呢?
教师点评
鲁羽佳同学从“种树”切入,围绕“成才”这一话题娓娓道来,由树及人,时事、故事穿插其中,织就了一篇好作文。从作文题来看,意在探讨“成才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熟”题,想要在立意上出新难度不小。作者则在选材上巧妙用心,在不经意间引入了古今两个“好父亲”的例子,一正一反,逐渐深入。特别是“狼爸”的事例,叙述取舍得当,不被材料所累,而是为我所用,比较成功。(杨凯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