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头再来又何妨
下岗如何再就业是现在众多下岗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大多人下岗后更倾向于再个“打工”的去处。其实,下岗固然是悲伤的,但是悲伤背后,其实也孕育着新的契机。大胆地想一想,自己也可以创业试试啊。下面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岗人员,但是从现在他们的身上丝毫看不出下岗的阴影,有的只是成功创业的自信。读读他们的开店经历,相信你也会积极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1. 下岗火锅店年入145万
1994年下岗的张灵俐,一刻也没有闲着。她一直在创业圈里闯荡,始终被困在入不敷出的艰难境遇中。如今,火锅店的生意蒸蒸日上,从2003年8月到2004年7月的营业收入已达145万元。
2001—2003年间,她从事家政业。其间,有一位朋友向她推荐经营火锅店,在经过了三个月的考察后,她决定赌一把。她倾注家里积蓄10万元,自家住房抵押贷款20万元,向父母借了25万元,拿下了位于海福巷的楼上下大约400平方米的店面。
由于这一地段没有火锅店,所以开张以来天天顾客盈门,然而由于管理、服务各方面都还不够完善,经营起来总有些力不从心。
张灵俐是个认准一件事就把它做下去的人,她不断地向同行讨教、学习,在经历了一个月的磨合期后,自己和大厨琢磨出
一套特别的熬料方法,而且每天亲自开着货车往返于菜市场与火锅店之间,严把原料的质量关。就这样,火锅店的运作很快上了正轨也上了规模,年营业额迅速蹿至160多万元。
经营秘诀:
火锅店是有季节性的,但是其他的时间当然也想要顾客盈门。张灵俐对市场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也对市民的口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合这些,她自创了一套“候鸟式”的经营模式,即根据季节不断变化品种。冬天她别出心裁地推出鲜锅类,在锅内放入大量滋补料材,让人们边吃边补身体;夏天,她推出鲜虾烹饪,以鲜、香著称,很受顾客的欢迎;其余的时间,她也根据南京人的喜好,推出酸菜鱼等各美味小食。就在她的合理经营与管理之下,火锅店的生意红红火火。
2. 下岗职工三次开店重创业
驻马店市有一个名叫郭祥华的下岗职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在市总工会主席郭绍伟的帮扶下,三次开饭店,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收入越来越高,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郭祥华是名飞行员出身的军转干部,在郭绍伟的鼓励支持下,他决定从开早餐店开始,走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4年6月,郭祥华从市城市信用社领回了由郭绍伟担保的6000元小额贴息贷款,开办了自己的早餐店。由于郭祥华夫妇热情、能干,加之饭菜味美质优,价格公道,早餐店很快就吸引了大量顾客。开办的当月,就有近千元的收入。老郭
夫妇甭提有多高兴。
中秋节前夕,郭绍伟提着月饼、水果和食用油来看郭祥华夫妇,当看到早餐店生意红红火火时,就鼓励老郭为啥不办一个“全天候”的快餐店呢?一句话说得老郭夫妇眼前一亮。经过紧锣密鼓地张罗,郭祥华夫妇又贷款2万元,于“十一”正式开办了“祥华快餐店”。尽管那天下着雨,郭绍伟仍专程前往祝贺。
经过一年的运作,快餐店在周边已小有名气,可美中不足的是营业面积太小,后来的客人经常没有座位,影响了部分客源。用郭祥华的话说,是“留住的客人没有走得多”。
于是,转年8月1日,他在向银行归还第一次贷款时,主动提出了第三次贷款的请求。和前两次一样,这次贷款自然还是由郭绍伟担保。很快,郭祥华从银行拿到急需的2万元现金,现在正将80平方米的“祥华快餐店”改建成150平方米的“祥华酒家”。
经营前景:
郭祥华算了一笔账:从6月到现在总共贷款4.6万元,除了归还贷款6000元和供养儿子上大学外,还净赢利近3万元,这样再干一年,整个酒家都完全是他自己的啦。至此,他真的体会到:下岗并不可怕,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再创业的起点。
3. 下岗创业成“面食大王”
孙涛是当地鼎鼎有名的“面食大王”,提起他下岗后的创业经历,人们纷纷竖大拇指。
孙涛1999年下岗,最初在北安街摆摊床卖调料,每月约有1000元收入,家里生活也过得去。后来孙涛觉得,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再就业,必须掌握一定技能。他发现,一旁的面食摊床每天生意红火,尽管一个馒头才三四分钱的利润,但只要销量上去了,收入也很可观。于是,孙涛放弃了每月1000多元收入的调料摊床,到面食店里当起了学徒。学徒的月工资仅有350元,每天凌晨3时就得起床,19时以后才能下班。但是孙涛不怕苦累,每天搬面袋子、擦笼屉,跟着师傅从和面、揉面学起。通过观察和实践,孙涛逐渐明白了,做面食放碱的多少和醒面时间的长短是关键,碱用少了馒头颜发黑、味发酸;可是用多了馒头又发黄,还有苦味。于是他细心观察师傅的制作方法,总结经验,回家后试着自己做。
半年后,孙涛自己的面食店开业了,开业初期没钱买设备,每天要用的100多公斤面粉全靠孙涛用手工和成一个个的小面团,一天下来,后背、肩膀和两腿酸疼难忍,可他凭着不服输、不怕苦累的韧劲儿,愣是挺住了。孙涛蒸的馒头又白又暄,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很快面食店经营的品种由单一的馒头、花卷,增加到豆包、糖包、酥饼、烧饼等六七个品种。面食店安置了3名员工,还增加了新设备,日用面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孙涛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每年春节前,最忙的时候一天卖5000多个馒头、花卷。
经营策略:
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些下岗待业人员来买馒头时,顺口询问孙涛蒸出好吃馒头的诀窍,也想学一手,孙涛都毫不隐瞒地一一点拨。有人劝孙涛,这么辛苦才琢磨出来的秘诀应该保密,或者有偿转让,小心白白被人学去抢走了生意。可孙涛
认为大家都不容易,人家信得着自己的手艺才来问问。真要是有人学了想开店,有困难他还是要主动帮忙的,也正是由于他这种实在的性格,为自己的小店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4.  “分手”餐吧,创业在有情天地
这家餐吧的女老板,是一位经过婚姻离异创伤的下岗女工程莉,由于她的经营定位科学准确--受众众牢牢聚焦于那些情感产生裂痕,或即将分手的情侣或夫妻身上,“想好再分手”,为他们提供了分手前一诉衷肠的最佳情感交流氛围。几年来,程莉经营的这家创意独特的餐吧,不仅使58对去意已决的情侣或夫妻言归于好,自己也有了近150万元的收益。
在2002年被老板炒掉之后,程莉决定在大市场上搏击一番。在此后七天的时间里,程莉筹措到了5万元资金,在那条全市最著名的餐饮一条街上,盘下了一间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小吃店,取名为“分手餐吧”。
在林林总总吉祥如意的餐饮招牌中,突然冒出个“分手餐吧”,带给食客们的只能是一种意外。可当人们带着这种意外来到分手餐吧门前时,又被立在门前的一则站立广告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情感发生障碍与即将分手的夫妻准入,其他食客免进。”这种欲擒故纵的营销把戏,偏偏又引起了国人那种与生俱来的猎奇探秘心理,餐吧的生意半个月内快速蹿红,日营业额高达5000元以上。
然而,志存高远的程莉并非有志于此,她做餐饮生意当然是为了赚钱,为了快富、暴富,但程莉还有心中未圆的那个梦:让感情发生障碍的情侣,在分道扬镳之前营造一个让前嫌尽释的最佳场合。也许,有了这样的场合与机遇,还会使他们在心与心的交流中破镜重圆,言归于好呢?
一年之后,小有积蓄的程莉又盘下了一个建筑面积125平方米的餐饮铺面,她为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商号“想好再分手”餐吧。为了使餐吧更具有亲和力与温馨感,程莉在15间包房的设置上,专门聘请了心理学、建筑学与家政学方面的专家出山设计,为情感发生暂时裂变的情侣,开设了“老地方”、“勿忘我”、“情未了”等包间;为即将分道扬镳的夫妻,开设了“今生缘”、“手牵手”、“连理枝”等包间。情侣包房的设计很前卫很浪漫很使人触景生情,墙上挂着的花篮里,插着红彤彤的红玫瑰;幕布上贴着两颗红心一箭串的图案,还有“原谅我错一回”,“知错必改就是好同志”的字画条幅。夫妻包间的设计很朴素,很温馨,有一种家的意味,墙上的镜框镶嵌着三口之家祥和温馨的全家福照片,幕布上张贴着“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牵了你的手,今生一起走”的大幅图片,在包房的四周还陈列着婴儿的摇篮,微塑的厨房模型和模拟的老情书。
优势策略:
设计完工之后,程莉并没有急于开张营业。而是利用开业前10天的时间,斥资愈万元,在电台、电视台与报纸等大众传媒做了连环广告。结果,“想好再分手”餐吧开张的当天有500多人光顾,这使程莉和她的餐吧真正地扬了名。
5. 从下岗女工到快餐店女老板
李玉琼夫妇俩原来是广州水泥厂的下岗工人,如今通过几年的艰苦创业,有了这家生意不错的快餐店。李玉琼的快餐店,规模不算大,有约近20平方米的地方,除了一个厨房,外面只能摆放三张桌子。快餐店除了李玉琼夫妇外,还有一个厨师和一个小伙子负责送外卖。
在广州天河区,像李玉琼这样下岗后试着创业而成为小老板的为数不少。天河,是广州市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区,这里高楼林立,被称谓广州的“尖东”。而李玉琼的快餐店就是在石牌一幢幢高楼大厦后面的一条老街上。
李玉琼的快餐店现在有四家长期客户定餐。可是她当初的创业史却远远没有这么辉煌:离开工厂时她感到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但是不久她所在的街道居委会组织下岗职工开展自救就业,她在居委会的帮助下,上街卖起了雪糕,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同时她丈夫在劳务市场到了一个小区停车场保管的职位。李玉琼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天河区为了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专门在石牌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建了一条卖衣服及日用品的灯光夜市。李玉琼夫妇拿出了下岗时工厂给她们的补贴作为本钱,到珠三角一些制衣厂里进货,白天干完了活,晚上就在这里摆摊。两年下来,夫妇俩有了好几万元的积蓄。孙涛
走向市场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以前长期在工厂里干,好像工厂没了就活不下去了,现在她的认识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李玉琼又开始琢磨着做更大的生意了。她发现天河区的写字楼里有好多公司,都为吃饭的问题犯愁。
不久,李玉琼夫妇从政府处申请了一部分小额贷款,加上几年的积蓄,租下了一间店开了这家快餐店。为了保证盒饭价廉物美,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就赶到位于郊区的批发市场买菜。虽然辛苦,但收入一天天地增多起来。现在,夫妇俩每月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经营前景:
不久前,广东省重新明确了扶持和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税收的优惠政策,规定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可在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举措更是给广东下岗职工投资创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6 靠泥巴画致富的下岗女工
成本只5元钱的泥巴可卖到100元,如果将其做成花泥画即可卖500元钱,增值100倍且十分畅销。湖南省常德市的下岗女工刘体英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把一堆遍地都是的泥巴演绎成了滚滚财源,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她用泥巴做画,竟然赚了30多万元。
在她的那一间普通的店铺里,墙上挂满了新潮精美的艺术装饰画,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威猛冷峻的武士、笑容迷人的姑娘、慈祥和蔼的圣诞老人、炊烟缭绕的村庄、翠绿宽广的草原、还有福、禄、寿、喜字幅……它们风格迥异,颜鲜艳,光彩照人。其画面均呈立体形状,颜料凸起、层次分明,手按上去较硬,就像少数民族的彩绘工艺画一样。如果不是一孩子在这里闹哄哄的,把这间店铺称做工艺画精品屋毫不为过。
这些孩子各自伏在桌子上,左手拿着一把镊子,右手捏着一根削尖的竹签,他们不时地从面前的颜料瓶中挑取所需要颜的泥巴,放在自己的画板上,拨弄、点缀、按压、成型。片刻工夫,画板上慢慢显露出凸起的块,或日出东方,或鸳鸯戏水,或嫦娥奔月……各种新奇美妙的图案让人眼亮。无论哪种氛围都是孩子们一手营造的,孩子们的那份自豪、那份喜悦和那种富有成就的感觉就不用说了。
这间店铺叫“美雅花泥画廊”,主人刘体英将三合板锯成大小不一的小块,四周镶上木花边,再配制各种颜的泥巴供孩子们使用。若非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些精美的工艺装饰画就出自这些不懂绘画的孩子之手呢?刘体英采取先收费、后制作,材料免费、制作免费、指导免费的运作方式,根据规格大小,每制作一幅收费5到30元不等,做好的花泥画可带回家或作礼品送人,也可挂在画廊里让人欣赏或出售。
除了孩子制作之外,也有很多年轻人和一些成年人进店制作。一位姓王的小正做着一幅题有“心心相印”字样的人物画,准备送给自己的朋友。另一位家住市区的周先生说,把按自己意愿进行创作设计的“仕女图”用泥巴做成彩艳丽的装饰画,个性十足,把它挂在自己新居的墙上,既给居室增添了艺术美感,又能时时欣赏自己的杰作,真的开心极了。凡是到他家做客的人都夸他的画好,还向他打听是从哪里买的。
优势策略: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很多人过起了西方的圣诞节,与圣诞节有关商品的生意日益火爆。刘体英看准了其中的商机,她果断地推出了用泥巴制作圣诞老人的礼品花泥画,投放市场后,一千多幅作品被哄抢一空,获利5万多元。
刘体英最大的经验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要忽视身边的小事情,因为小事情也许就是个大商机。
6. 下岗卤鸡店年赚四五万
在山西省吉县,有一家并不起眼的卤鸡店,每天从早到晚,顾客盈门。前来购买的顾客有饭店老板,也有家庭主妇和老
年人。据卤肉店老板赖冬梅称,除去各项开支,每个月进帐4000多元,一年下来能收入四、五万元。
赖冬梅是一位下岗女工。为了谋生,她先后开过饭店、摆过布摊,受罪不少却没有挣下钱。因此,她一直苦苦寻能够让她发家致富的项目。她在临汾市探亲,在临汾的街上看到一家店门前顾客排着长队,一打听原来是个卤鸡店。看到这个店生意如此好,赖冬梅脑中立即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本县也开一家卤鸡店。为了稳妥起见,赖冬梅花了20多元钱,将卤鸡店里的鸡瓜、鸡翅、鸡腿、鸡肉等每样买回一点,拿到亲戚家品尝。尝过之后,大家都认为这种卤鸡肥而不腻、香味扑鼻、口感颇好、风味独特。于是,在大家的鼓励下,赖冬梅来到这家卤鸡店,与老板作了深谈,交谈中得知这种卤鸡配方独特,也有意在各地开办连锁店,只是要交2万元技术转让费,负责包会并提供一些原料。
打听清楚后,赖冬梅迅速回到吉县,取出多年积蓄的一万多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专程到临汾和店主签了合同,并学习了一周时间,掌握了卤鸡的制作技术。学成回家后,赖冬梅选择了临街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门店,按照制作方法作了第一锅卤鸡。为了打开市场,让人们了解自己的产品。她打印了宣传单,向街上散发传单,又免费让上门观察的顾客品尝,还拿着做出的产品到本县一些大饭店、熟食店让厨师、老板品尝。经过努力,得到了消费者认可。每天上门购买的顾客日渐增多,一些大饭店为了吸引客人,也将卤鸡作为特菜推出,使赖冬梅的卤鸡生意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