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节日,又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物质上的时空具有不可推测性,没有人可以描述其确切的起点、终点。人们为了体现出自身掌控自然的能力而规定了一个人文的时空。用节日对其循环进行标识。节日必须是周期性地举行的,偶尔举行的一次聚会活动则不是节日。节日往往与民间传统信仰密切相关,所以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节日的特点,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饮食与服饰有浓郁的传统彩;是人们表现宗教信仰习、展示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
节日之所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是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游戏、探亲。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的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但是这种与日常行为的相悖分为两种情况,东西方的情况是不同的。由于东方的生活是无宗教的,因此东方人的生活相对没有约束。但是西方则不同。西方的生活有严格的宗教信仰,因此他们的生活相对比较束缚。但碰到节日时,情况则反过来了。东方在过节的时候,禁忌、约束很多,而西方反而无所约束。但无论情况怎么不同,节日都给人们紧张生活的一个假期,让人们有机会享受自己通过努力创造出来的生活。
民间节日存在特殊性。它给时间划分了起点、终点、周期。人类本来是无法控制时间、空间、宇宙的,而这种节日的划分
显示了人类试图控制控制的意识。对时间有限、无限的认识是人的认识的进步。
2、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
定义: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诗。史诗的篇幅很长而且语言华丽、情节复杂。史诗往往讲述是发生在一个英雄身上的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故事。另外,史诗歌手的身世和经历带有浓郁的神秘彩。艺术性很强,娱乐性也很强,也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
特点: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化的倾向、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
高度程式化:根据口头程式理论,发现史诗中的一些句式和形容词往往是固定的。一些典型场景如集会,出征等也都具有固定的叙述和语言模式,史诗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遵循着一种创作模式和规律。歌手每一次演唱,既不是完全依靠记忆进行背诵,也不是在每一次表演时都进行完全的创新,而是在一种传统模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调整。这里所谓的传统的模式指的是史诗歌手在演唱过程中所依赖的一种史诗即兴创作的基本结构模式。其实史诗歌手之所以能获得记住非常长的史诗的能力是与史诗本身的程式化特点有关的。史诗的结构包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1、所谓的‘程式’实际上就是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的短语,具体说就是相同音步条件下,用以表达一个基本观念的短语。程式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节奏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程式的主
要功能是帮助歌手在演唱过程迅速而又流畅地讲述故事而不必担心语言本身的问题。例如,某些程式是用来表现战斗场面的,某些程式是用来表现英雄死亡的场面的。总之,史诗歌手都有一个庞大的程式库,需要那一句,就把哪一句拿出来。例如,《格萨尔》史诗倾向于使用某些重叠,《玛纳斯》史诗的唱词也有很多固定的修饰片语,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不同的排列。
2、主题或典型场景指的是一组用来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的程式或说句。史诗歌手会根据史诗情节的发展和需要选择必要的主题或场景。例如,《玛纳斯》史诗中出征的主题占有者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萨肯拜依对出征主题的描写都是相同的。因此说一个史诗,往往是
有许多这种固定的主题和典型场景所组成的。歌手一旦掌握了其中的奥秘,便会适时创造出许多种异文来。
3、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史诗歌手要具有合理安排全部故事的整体结构的能力。洛德认为,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叙事模式。无论两个史诗故事之间多么差异,但它们的叙述结构确有着惊人的相似。掌握了故事模式,歌手的即兴演唱和创作就变得容易多了。
总之,史诗的演唱是高度程式化的。掌握了事实的不同层次上的模式和技巧,有助于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顺利不间断。
学艺三阶段:。根据调查,洛德认为,史诗歌手学艺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听、尝试演唱、独立演唱。由此可见,史诗歌
手的学艺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并非常人所说的“梦传神授”。
3、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定义: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传说属于散文叙事体,讲述者、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的世俗成分比神话多一些,神圣的成分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从性质看有一部分神圣性。
功能:不同类型的传说功能不一样,而迷信传说成为迷信思想、观念和仪式的基础和依据。
特点:a.传说有时又被称为民间历史,这主要是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传说一直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以往的研究又多侧重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传说.。由于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年代,传说中的人物又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地点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传说中虽然具有某些历史的因素,人们也倾向于认为传说是真实的,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因为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b.传说有时又被称为“信仰故事”,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为迷信或传统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印证。前面我们提到了传说比较容易被人们相信是一种事实,而且人们在讲述或重述传说的时候,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比较著名的报刊或电视台曾经做出的报道,或者公安部门曾经发出布告。总之,讲述着会一再强调自己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鬼搭车的恐怖传说从古代到现代内容都没有太大变化,而且不仅在中国有,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都有类似的传说。一般都是在深夜,司机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请求搭车,在把姑娘送到指定地点以后,姑娘一般会给司机一些钱作为报酬。回去以后,司机发现姑娘给的钱是冥钞,再去姑娘昨晚下车的地点一看,原来是一片墓地,姑娘的坟墓也在其中。司机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遇到鬼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类的传说的目的无疑是具有向世人印证鬼魅的存在的性质。而这种印证的方式正是体现了鬼搭车这个故事的传统性。从古至今,鬼搭车的故事都呈现出了程式化的趋势。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中外,几乎所有这种传说的异文都有冥钞这一细节,因为在外型上,人们难以把人与鬼区别开来,只能通过冥钞鉴别人与鬼的身份。鬼搭车的传说不仅仅在中国有,在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传说,只是不同的国家,分辨人与鬼的方法或媒介也不一样。
实际上民间的很多迷信、传统信仰和观念都是依靠传说来维持的。在这里不是在宣扬迷信,而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因为此类传说的确在社会上流传非常广泛,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4、“狼外婆”和“小红帽”中体现的中西女性形象的不同。
定义:民间故事是散文叙事体的一种,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虚构故事。与神话和传说不同,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故事诗虚构的,从来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
特征:a.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非常不具体。例如,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是以职业命名,如李钓鱼;或是只点出主人公的身
份以及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等,如母亲、儿子;或只有一个普通的小名,如门闩。除没有真实姓名外,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不具体。例如,民间故事常常有一个程式化的开头,如“很久很久以前”。因为人们从不相信故事是真实的,所以讲述者也不必强调这些。b.故事的结构、情节发展是程式化的。三叠式的叙事结构也是民间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狼外婆》的故事中,狼先后三次向出外的母亲要食物。
c.民间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尾。民间故事的宗旨总的来说是惩恶扬善,因此,善良、弱小的一方总能战胜邪恶、强大的另一方。例如,《狼外婆》中,聪明柔弱的小姑娘最后杀死了狼,救出了被狼吃掉的母亲和兄弟妹。
《小红帽》西方的童话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个小姑娘,喜欢戴着祖母送给她的一顶红帽子,于是大家就叫她小红帽。有一天,母亲叫她给祖母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小红帽没有听妈妈的话跑到路边去摘花,于是在森林中遇见了狼,她从未见过狼,也不知道狼性残忍,于是把来森林中的目的告诉了狼。狼知道后诱骗小红帽去采野花,自己跑到林中小屋去把小红帽的祖母吃了。并装成祖母,等小红帽来祖母时,狼一口把她吃掉了。后来一个猎人把小红帽和祖母从狼肚里救了出来。
而与《小红帽》差不多的故事是在东方是《狼外婆》。故事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姥姥过生日,弟俩奉母亲的命令给姥姥送枣。弟俩被狼变成人形的外婆带回家。发现狼身上有毛。狼吃了弟弟,知道外婆就是狼,于是逃跑,并爬到树上,最后遇到了樵夫,向樵夫求救。樵夫帮助了她,她最终得救了。
《小红帽》中体现了西方女性的形象和价值观。在小红帽这个故事里,女性角显得更软弱,比起《狼外婆》更显得保
守。可怜的小红帽,只会没脑筋贪玩,糊涂地被男狼调戏然后吃掉,在狼肚子里等待男英雄——猎人——来救她,在这里,女人是一无所能的。《小红帽》的故事情节有这样的描述:“这个如同父亲的权威形象:小红帽被猎人救出,坐在猎人肩膀上,像个可爱的洋娃娃,眼泪婆娑地后悔不该走进岔路”,因此,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女性形象是,女性强烈的依赖男性,要男性的保护,狼的凶恶,在某种象征意义上指的是男性的权威与强暴代表。
而东方的《狼外婆》所含的意识更明显的是更为突出女性的独立,与男性是平等存在,没有任何的歧视。这个故事是对男性权威或是父权统治的一种颠覆,它要凸显女性的勇敢与机智,整个文本以女性机智为中心,表现了她足以对抗男权、足以自救能力,并且不认为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所以故事中聪明的斗智与果断的勇敢,发现身边是狼,不慌不乱,立刻想出办法来救自己,会和妖精周旋,会审时度势,爬到树上——狼不会爬树,会及时求助,完全脱离险境。这女孩又理智得叫人吃惊:弟弟显然已经死了,自己也没有能力运他回去,所以不必哭天抢地,自己先逃出去才最重要。赞美女性不走极端——机智的女孩求助了机智的男子成功脱险。阴阳平衡,中庸不偏,男女和谐的存在。因此,在东方,女性更多的与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体现出了机智、勇敢、能够自救的正面形象。
6、为什么说《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民俗学的两种基本的工具书?
答:《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最早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涅整理出版的。科隆父子发现民间故事虽然浩如烟海,但许多故事只是同一类型故事的不同异文,如果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
的话,我们将会发现世界上所有的民间故事可以被归入非常有限的一些基本形式里。老科隆的学生阿尔涅承担了这一工
作。1928年,汤普森翻译了此书,并进行了扩充,形成了阿尔涅—汤普森分类法,简称A T分类法。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每一种故事类型的下面都列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框架及其异文流传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还提供与故事的发表和出版相关的书目资料,对我们鉴别故事、寻异文和对股市进行比较研究都非常重要。另外,也对我们发现民间故事的内涵、价值意义及民间故事的发展规律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禁忌女孩为什么死不了斯蒂斯•汤普森在他的六卷本巨著《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提出了母题的概念。所谓“母题”或者说叙事的基本要素,指的是那些在民间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情节因素。这种情节因素可以是一件东西、一种行为、一种人物类型、一种结构特点。汤普森把许许多多这样的要素按系统编入母题索引,应附有这些因素的出处以及参考书目,对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传播,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比较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6、简单分析“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及其理论基础。
答: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属于迷信,所谓迷信是对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产生的一些列结果、过的传统表示法。但是,这里所谓的条件、征兆、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假想,但人们却坚信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迷信的机构方式一般表达为:(如果)A的话,那么就会B,(除非C)。
如果具体分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属于一种征兆迷信,这种迷信的原因或条件与其所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暂时的和无明显因果关系的。在中国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出于左上右下的文化背景,常常会把异常现象作为一种能够预示某种结果产生的前兆。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来自于弗雷泽的交感巫术理论。交感巫术分为顺势巫术(相似律)和接触巫术(接触律)。相似律主要是指“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在“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则迷信中,左眼和右眼的跳动是先决条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左眼的跳动能给人们带来幸运和吉祥,右眼的跳动确是灾难的前兆。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左”和“右”的理解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的宇宙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类: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阳虽然与阴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但从总体来讲,阳往往与光明和生命联系在一起,阴则往往与黑暗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由此便形成了“左为上,右为下”的观念,根据相似律的原则,左眼跳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吉兆,右眼也就成为凶兆。在古代,人们往往认为左上右下,因此根据相似律,左眼跳就会代表吉祥,而右眼跳则代表灾祸。
7、为什么说“捉迷藏”的游戏是古代巫术的残余物?
定义:民间游戏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分为分为和儿童游戏。其中儿童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的有效手段,对其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特点:a.民间游戏有其自己的空间、时间和角要求,b.它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体验,人们必须完全服从游戏的规则和时空限制。c.同时,民间游戏又具有强烈的保守性,经历长时间却变化不大。D.民间游戏不以创造财富和盈利为目的e.一种建立在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自愿参与的体竞技活动。
功能:1、保存古代文化传统,一些学者认为,游戏是古代习俗的“残余物”,这有一定理由,因为游戏起源于儿童对一些
生产活动、仪式和习俗的模仿。例如“打弹子”的游戏起源于古代人的一种狩猎行为。儿童擅于模仿、保存,加上游戏的强烈保守性,许多已消失的习俗在儿童游戏中留下踪迹。2、教育和训练,培养集体主义感、在集体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并通过输赢获得心理方面的训练,和身体体能的锻炼。
在民间游戏中,“捉迷藏”属于巫术游戏。巫术游戏来源于古代的一些巫术仪式,后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某些意识逐步被淘汰了,但它们没有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可以从一些游戏当中看到这些巫术仪式的很据。
流传于北方一些地区的捉迷藏游戏就是一种古代巫术的残余物。捉迷藏属于交感巫术中的接触巫术,即通过触摸,根据接触律而来。此游戏一般在晚上玩儿。首先,孩子们挑选一颗大树,然后决出失败者,俗称——“鬼”。然后,“鬼”须用双手蒙住眼睛,趴在树干上数数,与此同时,其他孩子迅速寻一个藏身之处。数完后,任何一个孩子只要被“鬼”看见并被喊出名字,或者被“鬼”摸到,就算是被它抓住了。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免遭厄运,那就是在被“鬼”看到之前,用手出没刚才选中的那棵大树。游戏结束以后,从被“鬼”抓到的孩子们中再决出“鬼”的人选,游戏从新开始。
游戏中包含很多传统观念。首先,在参加游戏的孩子们这一特定体中,“鬼”是一个被体淘汰出的“失败者”,但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而这个体却要经历一场“考验”,即每一个人都被置于某种危险的境地,除非他们接触什么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免疫力”的东西。
此外,在仪式中,巫师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咒语,“解除对方”或用“巫术舞蹈”来表现自己的能力。捉迷藏中的“鬼”也是通过触摸或喊出人们的名字来“抓住”参加游戏的其他孩子的,与巫术行为十分相似。
在现实生活中,巫师虽然具有潜在的伤害能力,但同时又具有保护和救助能力。通过解除巫师的一些所属物而获得“免疫力”,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非常广泛的接受或获取“救助”的方式之一。捉迷藏游戏中的触摸大树的行为应该来源于巫术的这种接触概念。
综上,捉迷藏的实质是古代巫术在游戏中的保存、遗留,至少是模仿。
8、如何理解“建筑如人”的说法?
答:建筑,从广义上讲,就是房子,是人类为自己及其所属建造的一种栖身、藏身之所。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房子是人类设计的结果。因此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表现在供人类居住的房子上,例如阴阳、无形、生命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材料、格局、装饰和彩等因素的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民居的对称的布局也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衍生出来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法则是阴阳观念,阴阳互为消长但却是和谐的……表现在民居上,就是所谓对称的布局。另外中国民居有头有身有脚,中国人知道人与外在世界之并存关系,有不求事物长存不灭的观念。中国建筑有人的整体意向:有头有身有脚有四肢。房屋与房屋用回廊连接,朱红的柱子相当于人的血管。有沟通串联的。民间建筑有许多意向也体现了人的特点,如墙上的雕刻镂空明确表明了心脏位置——七窍玲珑心。
在材料方面,纯天然的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温和务实的性格倾向,而西方人的建筑则追求纵向的建筑形式,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天空,追求个性张扬,永恒不灭、无生无死的境界的意愿。另一方面,木质建筑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人理性看待生死,并通过生育男孩儿来否定死亡。从这个角度看,房子和人的生命一样:不可能永远存在。土木建筑有建成的一天,也有失去的一天。石材的是对永恒的追求。生死是常事,建筑我也不希望它永恒;且土木建筑的房子是活的。
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思想及其观念的物化,因为无论是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材料、建筑模式、建筑技巧、建筑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建筑过程都体现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例如: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所谓的四合就是四象、四方、四时和五行观念的集中体现。
9、简单解释一下“繁衍”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我”虽然是万事的中心,但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不能超越死亡的界限。尽管如此,中国人没有选择宗教作为寻求永恒的生命的途径,而是把自我生命的延续寄托在后代的身上,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