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小故事
24节气的故事如下:
1、立春
古时,“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
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那个假人“耕夫”被称作“芒神”。
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
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
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
 
3、惊蛰
在惊蛰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浑身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5、清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自不必说。
下面介绍一个有关清明节来历的古老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
但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迭,哭拜一阵,隆重祭奠,然后厚葬遗体。
禁忌女孩为什么死不了第二年,晋文公领着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去年被大火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7、立夏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
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孩子们便三五成,进行斗蛋游戏。
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
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
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立夏这一天还有有“秤人”的习俗。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上门。
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立夏之日的“秤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
立夏秤人会给人们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