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5回人物活动内容,研析具有时代和民族特的礼仪现象
一、红楼梦第35回解读
这一回的内容看似简单,情节也相对平淡,乍一看,想是作者在叙述过一场暴风骤雨之后,舒缓一下读者紧张的情绪。然而,仔细品味,在平淡之间,可以解读出诸多的密码——从吃一顿饭,可见在封建礼教下奇特的长幼尊卑秩序,让人不免产生“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做一碗汤,能够照见封建贵族之家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特征的饮食文化;如果结合故事情节更进一步领悟,或许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候的一句话,也是包含玄机,不可忽略不计。本回我们就重点解读几处“玄机”之所在...
上回说到,宝钗母女因为宝玉挨打的事“错怪”薛蟠,引起这个呆霸王“混不吝”的火气爆发,情急之下,还说出了宝钗母女正努力争取的“金玉良缘”的隐秘心思,气的宝钗回去哭了一夜。
宝钗第二天早上无心梳洗,脸上带着泪痕就去看母亲,正巧被黛玉瞧见,黛玉以为宝钗是因为宝玉挨打而哭,就说了一句酸溜溜的打趣的话,宝钗也顾不上理会。
黛玉站在花荫下,远远的向怡红院望着,只见李纨和众妹都去看视宝玉。正想着怎么没有见到凤的身影,却见花花簇簇一人,朝怡红院来了,仔细一看,是贾母搭着凤的手,后边跟着王夫人等,去看宝玉于正 被打
了。一会儿,宝钗和薛姨妈等人也进了怡红院。
这时候,丫鬟紫鹃来催黛玉回去吃药。黛玉这才回到潇湘馆。黛玉因为心情忧郁,进院门不由得触景生情,想起《西厢记》中的意境,感叹自己也是佳人薄命。这时候却忽然听到廊上的鹦哥学着她的口气长叹一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鹦哥不但能学人说话,还竟然能念黛玉的那首《葬花吟》的诗句,可见这首充满悲情的诗是黛玉经常吟诵的。其实这也是作者有意用这样奇特的笔法反复渲染意境,因为接下来的情况,似乎已经开始印证诗中的预言...
怡红院里,贾母、王夫人等都在抚慰宝玉。王夫人问他想吃什么?宝玉忽发奇想,回忆起“那一回”曾经吃过的“小荷叶儿小莲蓬的汤”。凤在一旁笑说,口味倒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贾母则一连声叫人做去。凤说老祖宗别急,等我想想那模子在哪儿。
经过几番周折,才由管银器的人送来。原来是一套精致的银模子,上面錾着豆子大小,也有菊花、梅花、莲蓬、菱角等三四十种图样,十分精巧。
这里借 “莲叶羹”夸张考究的制作方式,初步的、“管中窥豹”地展示贾府“精致”的饮食生活的一角。对这种近乎“极限”的讲究,连财大气粗的薛姨妈都不禁感到稀奇,赞叹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要这些样
子。若不说出来,我见了这个也不知道这是作什么用的”。由此透露出,薛家虽然是“皇商”,然而皇商之家也许更多体现的是“富”,而贾家则全面体现既“富”且“贵”的特征。
于是,凤安排厨房拿几只鸡,再添了别的东西,去做十来碗来。来言去语中,凤出的口才又得到发挥。引来众人一阵阵笑声,也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宝钗也趁机奉承贾母,说凤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贾母就说,凤嘴乖,所以就让人疼爱。宝玉赶紧说,若说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有凤和林妹妹可疼了。谁知道,贾母却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迎、探、惜三春及黛玉——老王注)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宝玉本来是想拐弯抹角把赞词引导到黛玉身上,让老太太当众确认一下黛玉的地位,没有想到结果适得其反,却招来贾母公开宣示对宝钗盛赞的态度——这是玄机之一,从此宝钗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宝玉很无奈:“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在这之前,贾母还有一句话:“嘴乖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我们仔细咂摸咂摸,恐怕也是暗指黛玉。可以看作是对黛玉给予不点名的批评——这是玄机之二,从此黛玉开始失去了在贾母心中的娇宠地位。
贾母带着这些人要回去了,袭人想起让宝钗的丫鬟莺儿打络子的事儿,就让宝玉跟宝钗打个招呼,宝钗自然
愉快答应。
“莲叶羹”做好了,王夫人让玉钏——金钏的妹妹,给宝玉送过去,正好莺儿也一同前往。一碗汤,加上凤特意精心捡出的各式菜肴,路远、汤热,莺儿还怕玉钏不好拿,谁知玉钏有办法,她叫过一个婆子,把这些都放在捧盒让婆子端着,而她只空手走就可以了——随处可见贾府奴婢间的等级层次。
宝玉看见玉钏,就想到了金钏,不禁又是伤心,又是惭愧。见玉钏脸上有怒,知道是因为她的原故,就虚心下气的讨好,各种的温存和气,一直赔到玉钏都感觉有点儿不好意思了。随后又使出“小伎俩”,直到骗玉钏“亲尝”了这堪称“稀缺”的莲叶羹...
这时候因为有人来,只顾说话的宝玉把手伸向玉钏端着的汤碗,不小心把汤碗碰翻,热汤泼到了自己的手上。宝玉自己烫了手,却反问玉钏:“烫了哪里了?疼不疼?”
这情形,被两个外来的婆子看到,不禁私下嘲笑宝玉的“呆气”。借两个婆子之口,写出世人对宝玉堪称古怪性情的极度不理解。
有“一技之长”的莺儿来打络子,就是用丝线编织各种花边和花式穗子。莺儿姓黄,本名金莺,心灵手巧又憨态可掬。其实如何打络子,如何擅于选线配颜,又如何能把其中的奥妙说的头头是道,这些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宝钗随后也来了,宝钗提议“先打个络子把这玉络上”,并说配上“金线”最合适——这是玄机之三——看似无意间,“金玉良缘”的魔咒得以再次被强调。
正在这时,袭人忽然有些大惊小怪——王夫人派人指名道姓的特意给她送来两碗菜,让袭人有点不好意思了,究竟是真不好意思还是假不好意思我们不得而知。还是宝钗知道内幕,于是就对袭人说:“这就不好意思了?明儿比这更叫你不好意思的还有呢”——这是玄机之四,意味着,袭人作为宝钗这个未来的“宝二奶奶”的黄金搭档,似乎已经先期上位了...
顺便说一下,所谓“红楼未完”的说法,从已知情况看,其实并不是曹公未完成全书结构的写作,后几十回的文字应该也是完成了的,只可惜原稿在被人借阅过程中“迷失”——这个问题细说起来比较复杂,有待以后专题再说。所以我理解,“未完”,主要是作者在世时,没有完成全书的最终修改定稿。比如,这一回的末尾与下一回的开头就不像其他回目间那样的无缝衔接,似乎显得不够连贯。这也可以看作“未完”的一个小遗憾,类似这样的小遗憾还有一些,但显然无关宏旨。但如果像有些评论者那样,以为自己长着一双“火眼睛睛”,专会这样的瑕疵,甚至夸大其词的说成是“败笔”,那就不是实事求是,反是舍本逐末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