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寓意
句子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寓意好的公司名字赏析: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开篇,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叫出名字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真理和本质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清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和体会。这句话写得好,是因为它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和名的深入思考,让人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和探索真理的无限性。
句子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赏析:此句表明,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那么不善的观念也就出现了。它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写得精妙在于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明白美丑、善恶并非绝对,而是在比较和认知中产生的。
句子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赏析:这句话说的是有和无相互,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倾向,音和声相互应和,
前和后相互跟随。它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写得好是因为清晰地阐述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让我们以一种全面、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
句子四:“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赏析:此句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出自《道德经》第三章,写得妙在为治理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强调减少外在的诱惑和干扰,以保持社会的和人心的平静。
句子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赏析:这句话说天地没有所谓的仁慈,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没有所谓的仁慈,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让他们自作自息。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写得独特在于打破了人们对“仁”的常规理解,以一种客观、超脱的视角看待天地和圣人与万物、百姓的关系。
句子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赏析:意思是话说得多了,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坚守适中的原则。它出自《道
德经》第五章,写得精彩在于简洁地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避免过度表达而带来麻烦,同时强调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句子七:“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赏析:谷神永远不会死亡,这叫做幽深的母性。幽深的母性的门户,这叫做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六章,写得巧妙在于用神秘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一种永恒而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源头。
句子八:“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赏析: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写得好是因为以天地为例,启发我们要有无私的胸怀和奉献的精神,才能获得更长久的价值和意义。
句子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赏析: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
“道”。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写得优美在于用水的特性来比喻高尚的品德,让我们明白谦逊、包容和无私的重要性。
句子十:“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赏析: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写得深刻在于提醒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和炫耀,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避免灾祸。
句子十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赏析: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它出自《道德经》第十章,写得精妙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反问,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达到身心合一、回归纯真、治理国家以及保持内心宁静和智慧的境界。
句子十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赏析: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写得精彩在于以具体的事物为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让我们对事物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句子十三:“五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赏析:缤纷的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知足的生活方式。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写得好是因为深刻地指出了过度追求外在的感官享受会带来的危害,倡导人们关注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满足。
句子十四:“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赏析: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比天下还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自己的身体超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写得深刻在于对人的心理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们重新审视荣辱和自身的关系,以及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天下。